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2-08-15金大宝
金大宝,粟 斌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亦是教育家,一生为改变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而奔波奋斗着。他有九个子女,个个学有所成,像建筑学家梁思成、图书馆专家梁思庄、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专家梁思礼,其他的子女也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其中三个被评为中科院院士,可谓满门俊秀。梁氏子女比宋代的苏门三豪杰更成功。梁氏子女个个能获得这么好的发展,与梁启超的良好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时期,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人才,家庭如何配合社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呢?梁启超成功的家庭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当代家庭教育有不少启示,值得广大父母借鉴与学习。
一、注重情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人是情感性的动物,这种情感在家庭中表现为亲情、表现为爱,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爱对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支撑家庭的关键。爱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基点和灵魂,他自称:“余生平爱根自盛,每一有所染,辄沉溺之。”[1]梁启超无论是搞政治、治学、治家,还是交友、教育子女,“爱”字贯穿他生活的始终。梁启超对子女的爱是深沉的、伟大的,他对子女浓浓的爱可从他与子女的大量书信中感受到。他不是那种古板的封建家长,在给子女的信中没有任何说教,没有指责,没有父亲高高在上的命令,更多的是朋友般的友好建议与关怀。他对子女深厚的爱可以从他在信中对儿女的称呼得到很好的印证,例如他称大女儿为“大宝贝思顺”,称二女儿为“小宝贝庄庄”,称小儿子为“老白鼻”。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很容易拉近两代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填补两代人之间的鸿沟,让父亲与子女之间就像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一样可以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所以儿女们有什么心事都会向父亲敞开心扉,与父亲沟通和交流,把自己的心事与父亲分享。由于子女们愿意和自己的父亲交流沟通,所以梁启超的子女们心理都很健康,这无疑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他对子女们的爱无疑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从不姑息溺爱子女,同时他还把爱的范围扩大化,扩大到爱国家、爱社会、爱人民。为了培养儿女的责任心,他把自己作为子女的榜样,常常教导道:“我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人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你们兄弟姐妹的模范。”[1]
梁启超与子女间的感情如此深厚,与他和其生命中两位夫人恩爱有加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他充分地尊重她们,和她们一起把整个家庭氛围营造得非常和谐融洽,这无疑为家庭教育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氛围。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改变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积极投身社会事业中,四处奔波讲学,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以至于其真正与子女呆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育子女的重大责任自然就落在了两位夫人身上。两位夫人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家庭教育者,使得其九个子女都非常成功。梁启超的第一位夫人是李蕙仙,她是个非常有修养的大家闺秀,不仅知书达理,而且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作为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并不像一般的太太那样只是呆在家里操持家事,她常常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奔走在外,创办报刊,充当丈夫事业的有力助手。当梁启超在外流亡时,她任劳任怨地与梁启超同甘共苦,陪伴梁启超度过艰难的流亡生活,被梁启超称为“闺中良友”。她嫁给梁启超以后,努力做个优秀的妻子,不仅体谅理解夫君,经常为夫君排忧解难,而且当夫君在外时,她勇敢地挑起家里的大梁,从不让夫君为了家事而分心,这赢得了梁启超对她一生的感激,让梁启超打心底里热爱她尊重她。梁启超的第二位夫人是王桂荃,她本是李蕙仙出嫁时带来的丫鬟,因聪明勤快,深得梁启超夫妇的喜欢。她在梁家协助李蕙仙一起管理家务事,与梁氏夫妇共患难,一生为了梁家不辞劳苦,默默地奉献着,总是牺牲自我为他人着想,把李夫人的孩子完全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因此后来成了梁启超的侧室。她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尽心尽力,平等地对待每个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两位夫人相处得如此和谐融洽,与丈夫的感情又是这般的深厚,得益于她们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情谊,这些都为家庭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二、根据子女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趣味是思想的先导,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某个问题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去探索、去研究,并且在行动的过程中常常乐此不疲,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梁启超是个趣味主义者,而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趣味教育”的人,其所著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趣味教育”的论著。梁启超在论著中开门见山地说道:“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2]在梁启超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趣味主义者。正是因为他所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才使他能在多方面有不菲的建树,才使他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很好地推行趣味教育,根据子女们的兴趣爱好实施引导,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强迫子女们做他们没有兴趣的事。比如梁启超的二女儿思庄,在国外学习面临专业选择的时候,梁启超出于对国内现代生物学是空白的考虑,想让女儿思庄选修生物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思庄学了很长时间都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梁启超得知此事后,急忙写信安慰女儿思庄,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在梁启超看来:“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3]459得到父亲的支持后,思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图书馆专业,考入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专业,学有所成后,回国成了著名的图书馆专家。如果当时梁启超一味以自己的意愿坚决让女儿思庄学习生物学的话,那么当时中国生物学的空白不一定能够填补,却反而很可能会使中国损失一位出色的图书馆专家。梁启超充分尊重女儿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无疑是最明智之举。
梁启超还特别指出了摧残趣味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是注入式的教育,即教师让孩子强记课本里的知识;二是科目太多,他认为在一个时期内同时做很多功课,一开始或许能引起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但结果可能是任何方面的兴趣都不能养成,教育的效率可以说等于零。三是拿教育的事项当手段,如果把学习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就不会有“深入而且持久的兴趣”。梁启超一直教育子女要为学问而学问,所有的学问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只有为学问而学问,趣味才能够持久,才能够终身不忘。
三、进行挫折教育,磨炼子女的意志
孟子的经典言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着后人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容易堕落,要常常有一种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好地生存。梁启超很好地把孟子的这种忧患意识运用到了家庭教育上,他常常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子女们抗挫折的能力,磨炼子女们的意志,时常教育自己的儿女“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4]218
安逸舒适的环境容易使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丧失斗志,而在艰苦的环境中却能磨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斗志,提升抗挫折的能力。梁启超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把儒家文化的传统忧患意识很好地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并在其儿女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梁思成学成归国后,本打算到清华大学去工作,一则待遇优厚,二则环境优雅舒适。梁启超得知后极力反对,“生活太舒适,容易消磨志气”。那时张学良创办的东北大学正急需大量人才去开垦处女地,梁启超得知后非常高兴,因为在他看来“东北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4]549儿子思成领会父亲的教导,于是就去了条件艰苦待遇大大不如清华园的东北大学。他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不但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人才,而且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意志,为以后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启超是个乐观主义者,无论遇到什么事从不悲观失望,总是能乐观地面对,他经常教育子女:“我认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以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4]482他非常注重培养子女们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品格。他曾经说过:“我生平对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2]他又说:“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5]在这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的子女们各个遇事总能冷静沉着应对,从不悲观气馁,面对挫折总能坚强地挺过去。
1923年思成出国前不幸遇到车祸,而且留下了残疾,左腿比右腿短,走起路来稍微有点跛。梁启超知道后担心的并不是思成身体上的伤害,而是怕他心理上有负担,意志消沉,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急书劝慰儿子思成:“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性之好机会。”[4]323他鼓励儿子勇敢地面对挫折,把挫折当成磨炼自己的好机会,早日在心理上走出挫折的阴影。梁思成后来在文革中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受到严厉的打击。在他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常常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最终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安然地度过了生命中的艰难期。后来在祖国建设需要的时候,他依然挺身而出献计献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梁启超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磨炼子女的意志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是值得世人肯定的,更是值得世人借鉴和学习的。
四、启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其家庭教育思想远不止于上述三个方面。梁启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启示我们:第一,要注重情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把“爱”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但这种“爱”不应是溺爱,不应是宠爱,而应是为了孩子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爱”,同时要注意与子女间的真诚沟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让孩子时刻都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和交流,避免高高在上的说教和指责。第二,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实施引导,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孩子学习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孩子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才会事半功倍。第三,进行挫折教育,磨炼子女的意志,增加子女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增强儿女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子女的居安思危意识,这样才能够经受住失败的打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好地生存。
总之,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的儿女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和精英,不失为中外家庭教育的典范,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1]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J].新教育,1992(1-2).
[3] 夏晓红.追忆梁启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4] 张品兴.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 梁启超.学问之趣味(八月六日在东南大学为暑期学校学员讲演)[N].晨报副刊,19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