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划分声乐类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2-08-15王素菊
王素菊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种唱法:中国传统唱法、中国各地域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唱法、西洋唱法、中西结合歌唱方法、地域特点鲜明的通俗唱法等等。对于声乐的分类,我国音乐界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争论。笔者认为,声乐是歌唱学科的总称,在每一个学科或专业内都有较为详细的分工和名称的细目,比如音乐学,其分支包含着音乐理论、声乐和器乐(表演艺术),目前将新增学科“音乐医疗”也融入了音乐学理论课程之中。这些足以说明,分类是为了在同类专业中有所区分和界定,有利于专业归纳、管理和学习。分类学的基本步骤包括区分和鉴定分类单元,确定单元等级和建立分类体系。划分声乐类别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分类是声乐庞杂体系的需要
声乐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世界性的庞大体系。世界声乐歌唱庞杂多样,是由于地域的特点所致。就中国声乐歌唱艺术来讲,56个民族就有56个地方特色,比如藏族歌唱特色、蒙古族歌唱特色、苗族歌唱特色、汉族的西北部歌唱特色、南方小调歌唱特色等等,形成了各个区域歌唱风格特点。当世界声乐艺术引进中国时,又出现了西方的歌唱特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西洋唱法。西洋唱法的融入又形成了纯西洋唱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唱法等。通俗歌曲也一样,邓丽君歌曲的引入曾一度形成了潮流和趋势。外来地方歌唱艺术主要是由中国东方歌舞团引进的。中国的声乐歌唱艺术千姿百态,如果没有类别,怎么区分和鉴别歌唱特点和方法?对于音乐院校来讲,怎么能够使学生搞清楚歌唱学科的概念?因此,在声乐艺术庞大杂乱的体系中,需要给出合理的分类,使得声乐学科发展轨迹更加清晰,路子更加宽广。
二、声乐分类是一门科学
分类,就是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即按事物的性质划分类别。在声乐艺术中,唱法不一,这是历史和区域长期实践发展变化所决定的,不是哪一个音乐人所决定的。采用声乐分类就是遵循了声乐学科的自然规律,并给予归纳总结、概括定夺,有其科学性。世界音乐歌唱文化丰富多彩,每天我们都有可能听到许多歌唱声音,有时我们会感到应接不暇,甚至会感到混乱,概念会有所模糊,影响了对声乐艺术的基本认识,但只要我们对中国声乐艺术近代发展史加以归纳和了解,就能找到声乐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就声乐艺术的唱法而言,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选择和特色。
传统声乐的发展可追溯到我国解放前后,出现了郭兰英、王昆等老一辈声乐歌唱家,形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歌唱风格,并成为了新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起点。郭兰英、王昆二人在歌唱风格特点上又有所不同。郭兰英是我国民族声乐歌唱家的杰出代表。她的艺术成长道路源于山西梆子,受过戏曲科班的严格训练,有着山西梆子扎实的歌唱功底,后在山西梆子的歌唱基础上发展融合,形成了其特有的歌唱艺术风格特点。王昆建国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她在中国民族声乐基础上融入了前苏联歌唱艺术法。1954年她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并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己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王昆的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从中国声乐发展历史来看,不能说二人唱法不同,只能说歌唱风格各有特点。她们代表的是中国声乐艺术的传统唱法,是新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了的传统唱法的旗帜。
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中并非仅指现在声乐界所崇尚的意大利美声学派。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最初发展也有两位各具特点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周小燕,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在西方被赞誉为“中国之莺”。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1938年年底她进入了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45年10月,在经过了七年的辛苦磨炼之后,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1946年7月,周小燕在卢森堡举办首场独唱音乐会,报纸纷纷发表评价:“嗓音纯净,像水晶般坚实,像钻石般光彩”,“花腔技术娴熟高超”。因此可以说,她是新中国西方声乐演唱艺术学派的早期代表。另一位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淑珍,1953年公派留学苏联,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获优等生毕业证书及优秀歌剧和音乐会歌唱家称号,1957年获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和金质奖章。在美声唱法上,她代表的是我国融入了俄罗斯歌唱特点的学派。由上可见,二位大师都属于美声唱法,但又有区别,各有其特点,但在分类学上加以归纳则同属于美声唱法。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对于声乐艺术而言,唱法属于声乐学的一个分支,从古老的歌唱起源学到现代声乐学的新成就,都可作为分类依据。歌唱分类学亦有自己的分支学科,如美声唱法学科、民族唱法学科、通俗唱法学科、原生态唱法学科等。“分”即鉴定、描述和命名,“类”即归类,按一定秩序排列类群。按照广义分类学观点,分类学就是系统学,指分门别类的科学。声乐即乐声,也就是乐音的声的体系,简单讲就是美的声音,声乐是歌唱艺术的术语,而各种唱法则是其分支。声乐学科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体系,每一种唱法就是一个小的有机结构组成部分,包括多种风格特点,其内部关系十分复杂,但又具有科学性。因此,无论声乐体系多么庞杂,都有其规律可循;世界上的歌唱千姿百态,但依据科学归类法,可使看似混乱的歌唱风格特点简单化。由此可见,声乐(歌唱)分类有其科学性,是一门科学。
三、分类对声乐艺术发展和演变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1.声乐艺术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一个认识、发现、发展的过程。比如原生态唱法,这是最早存在的一种歌唱形式,声乐艺术的发展都是以其为基础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但在歌唱艺术史上这种唱法曾被忽略,后来被发现,直到今天才被认可,并被重新纳入一种歌唱方法,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称为“纯粹歌唱法”或称为“原生态歌唱法”。藏族姑娘索朗旺姆就是原生态唱法歌手,她的一曲《爱中华》唱响大江南北,感人至深。那么,原生态歌唱有没有科学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原生态唱法的科学性就在于纯真、自然、简单、情感真挚,但每一位原生态歌唱者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一方面经常的演出实践,锻炼了他们的歌唱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了更好的修饰,比如歌唱状态、歌唱呼吸等,都有了更加科学和美好的展示,比如山西的史占明、陕西的阿宝等。但无论怎样进步和修饰,都保留了原生态歌唱风格和风味,使鉴赏者一听就明白其原生态固有的歌唱风格和特点。
歌唱的发现与发展不仅表现在原生态唱法上,在其他唱法上也一样。传统唱法是从地方戏曲以及民间生活劳动娱乐中产生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被发现并进一步发展、演变、创新,从郭兰英——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等民族声乐发展历程可见,在歌唱曲目领域逐渐拓展,歌唱范围进一步扩大,演唱技术难度逐步提高,歌唱技巧运用更加成熟。
2.分类便于艺术借鉴。艺术是在不断的继承中发展的,发展是对传统的突破。在声乐艺术的歌唱方法上,就是对歌唱历史不断继承发展,并突破创新。从开始的地方戏曲唱法,发展为歌唱舞台的民族歌唱方法,从民族的歌唱方法到引进吸收融入西方的歌唱方法等,都说明了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在继承发展中“借鉴”是继承发展的根本,但是没有歌唱的类别也就无从借鉴。正因为有了唱法的最基本的分类,才使得歌唱艺术在借鉴之路上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民族唱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中不但注意吸收戏曲唱法,同时也十分注意美声以及通俗唱法的融合,使得今天的民族唱法技术高超,声音圆润甜美,歌唱路子更加宽广。美声唱法也在不断地吸收融入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使得现在的美声歌唱更加抒情优美,通俗感人。通俗唱法也在变革和进步,融入了美声和民族的歌唱方法,使其更加完善,避免了那些肤浅的歌唱,歌唱表现更加深沉和富有层次感。由于中国歌唱方法的大融和,目前的歌唱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进入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民美唱法、民俗唱法、美俗唱法、美民唱法、通美唱法、原民唱法、原通唱法等歌唱方法相互借鉴大融合的繁荣时期。
四、划分声乐类别具有可持续性
声乐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艺术过程,不断产生新鲜事物,融进新鲜血液。龚琳娜的演唱风格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音乐界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还有如此这般的音乐艺术,许多人为之感叹。一位音乐界人士说,龚琳娜的演唱音乐艺术,为现在音乐艺术开辟了新的视野和道路,这是一种新的发明和创造,同时也对现在的曲作者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打破陈规,改变作曲的传统思路。龚琳娜演唱的歌曲音乐独到,而龚琳娜的演唱更是非凡,这类声乐艺术至今还没有人给予定论,但我们知道她的歌唱融入了民歌、山歌、戏曲、西洋等歌唱特点,如果分类的话,可以划为未来歌唱艺术,也可称为后现代声乐艺术。俄罗斯的维塔斯也属于这类,这类艺术的特点是具有新鲜刺激性,极大地超越了现代艺术的特点。维塔斯的演唱不但在俄罗斯激起千层浪,在世界也引起了轰动,他的感染力极强,在俄罗斯使得抽烟的人戒掉了烟,因此这种艺术不容忽视。这种艺术不同于已故的杰克逊的演唱,而是一种独到的演唱艺术。由此可见,声乐艺术的发展是永恒的,因而,划分声乐类别也就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划分声乐类别是声乐艺术的发展所需,只有在综合中加以归纳,我们才能看清艺术的规律,才能相互借鉴和传承,使声乐艺术之路走得更加宽广和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