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词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的促成

2012-08-15叶官谋

关键词:美誉桂林山水桂林

叶官谋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6100)

桂林所在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喀斯特地形之一,独特的地貌使其具备非同寻常的山光水色,桂林也主要因具备这样的独特条件而享誉世界。然而,桂林美誉的获得,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那么,桂林山水获得“甲天下”美誉的过程究竟是如何的呢?古代诗词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的获得起着怎样的促进作用呢?这实在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且又极易让人忽略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说:“只要有美好的风景,自然就会闻名于世。”并会举出司马迁在《史记》之《李将军列传》中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名句以证。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司马迁等人所想的那样。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美誉的获得,除了需要具备优异的自身条件或曰好的内因以外,还需要有一个好的外因。而对于一个地方所获的美誉而言,好的外因便是对此地所做的有意或无意的宣传。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养在深闺无人识”,才能实现和达到天下闻名的目的和效果。

桂林山水名声的崛起自然也如是。本文认为,桂林山水声誉的渐起和日盛,经历了唐以前的印象初具期、唐代至宋代期间山水“甲天下”美誉的真正确立期以及元、明、清和近代的不断巩固厚重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古代诗词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唐以前的印象初具期

在此时期,涉及桂林的诗歌现存约有10首,其中主要有汉代张衡的《四愁诗》、南朝梁代范云的《咏桂树》、南朝陈代苏子卿的《南征》、南朝宋代颜延之所作的不知名诗中的涉桂名句等。这些诗或只是提到桂林所在的方位,或只是对桂林某一个具体物产、景点的赞美,还没有对桂林整体的印象予以概括性描摹与品评。如张衡的《四愁诗》云: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时所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显然,诗人并没有提及桂林的山水情况,只言及所思美人所在之处为桂林。于诗中我们还获悉张衡所处之皇城离桂林路途遥远,使其因思念在桂林的美人而生出愁惆和忧伤,由此可见,当时的桂林还只是一个僻远的让人们愁肠百结之所。由于诗歌作者为汉代著名文学家,且诗歌以楚辞形式写就,故诗中表现出的忧伤和愁苦颇能打动人,让人们在品读此诗时对桂林这个地名有了初步的印象。南朝的苏子卿《南征》中的诗句“一朝游桂水,万里别长安”以及范云《咏桂树》中的“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等同样也只是提及桂林、桂水、桂树等地名、景物、物产而已,对桂林情况的描述不甚了了。于此时期,只有南朝宋代颜延之尚不详诗名的诗中“未若独秀者,峨峨郛(一言为‘孚’)邑间”两句,对桂林独秀山卓尔不群的风光作了一个高度评价。可惜的是此诗流传不广,知者甚少。直到唐代的郑叔齐撰写《独秀山新开石室记》一文时引用诗中此二句,方才真正引起人们对此诗的关注。由是可知,此时期人们对于桂林的歌咏与印象还处于初步和朦胧阶段,对于诗人有关桂林的评论尚未引起足够的兴趣和关注,对诗人品评的认同感自然也不会太高。但毕竟已有诗人写诗品评,这无疑会加快桂林山水“走出深闺”的进程。

二、唐宋时代的美誉确立期

唐代与宋代是桂林山水获得空前美誉的两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在美誉获得的过程中,诗歌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宣传媒介作用。唐宋二朝诗人所作关于桂林的诗篇达960多首,其中有约400首诗歌对桂林山水进行了描摹和评价,使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真正得以确立起来并让世人接受。为便于论述,且将此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唐代的声誉初显阶段和宋代的声誉确立阶段。

首先是唐代时期的声誉初显阶段。唐代不少诗人写过关于桂林的诗歌,较为重要的诗人及诗歌主要有王昌龄的《送高三之桂林》,陈叔达的《早春桂林殿应诏》,李商隐的《桂林》、《谢往桂林至彤庭窃咏》,杜甫的《寄杨五桂州》,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张籍的《送严大夫之桂州》,宋之问的《登逍遥楼》,曹邺的《迁居桂林寄阳朔友人》,张丛的《七星山》,张固的《独秀山》,李渤的《留别隐山》、《留别南溪》,沈彬的《阳朔碧莲峰》,等等。张固、张丛、李渤、沈彬等诗人着重从细微处对桂林的山水予以描摹,如张固诗《独秀山》云:“孤峰不与众山同,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诗歌将独秀峰的与众不同写得气势如虹,让人为之惊诧,并生一睹为快之冲动。“擎天一柱”也因此成为桂林最吸引人的风景之一。沈彬《阳朔碧莲峰》云:“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诗人将阳朔美景夸赞得胜过陶渊明所描摹的桃源世界以及潘岳所向往的人间仙境,并以“碧莲峰里住人家”表达了自己对胜似仙境的阳朔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唐代宰相张九龄诗歌《巡按自漓水南行》云:“理棹虽云远,饮水宁有惜。况乃佳山水,怡然傲潭石。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枳。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诗人以粗线条方式,勾勒出桂林的奇山秀水以及超然不群的特色。在所有唐代诗人所作的关涉桂林的诗歌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从未到过桂林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和韩愈,两位大诗人均发挥了超常的想象力。杜甫对桂林气候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评价,其诗《寄杨五桂州》云:“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千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从杜甫诗中可以知悉,当时的桂林在人们看来已是一个气候优异超群之地和山水宜居之所。韩愈则进一步地将桂林山水的境况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摹,并在此基础上对桂林山水给予了空前美好的评价,留下了千古佳句。其诗《送桂州严大夫》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歌将桂林的江水比作青罗带,把山峰比作碧玉簪已是引人遐想无限,而诗歌的后二句“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更是让人对桂林胜于仙境般的景色向往不已。两位大诗人虽未曾到过桂林,却能以诗歌的方式对桂林的山水以及气候等作出生动描摹与恰当评价,可知当时的桂林已给不少人包括生活在皇都的人们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正是那些到过桂林的人们将这些美好印象转述给两位大诗人,两人才有可能创作出如此美好且符合当地境况的令人信服的佳句来。随后,二位大诗人所作的此二首名诗,在时人的反复吟咏下,使本来已声名渐起的桂林的声誉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唐代迁徙至广西的人口渐多,“唐代因征战等原因,先后至少有30多万士兵至桂,其中有不少士兵最后落藉广西”[1]513。唐代至桂的贬谪诗人、宦游诗人、幕僚诗人较此前朝代更多,“唐代贬谪诗人14人,宦游诗人9人,幕僚诗人10人”[2]。迁移至桂之人尤其是上述三类诗人在南来北往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桂林美好山水的宣传者。桂林的美誉由是更加隆盛起来。

唐代诗人的涉桂山水诗,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盛誉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唐代,还未有人创作出关于桂林山水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中的地位的那些既言简意赅又令人记忆深刻的诗句。这个任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第二阶段亦即声誉“完全确立期”是由宋代来促成的。和唐代相比,宋代迁移至桂的人口以及贬桂、宦游、幕僚诗人更多。“据研究,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广南西路有242 109户,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增至528 220户,较崇宁元年增长 118.2% ,增幅居全国各路之首。”[1]531宋代的贬谪、宦游、幕僚诗人总数也更多,“两宋广南西路共有贬谪诗人39人,宦游诗人103人,幕僚诗人29人”[2]。如前所述,人口的增多尤其是外来诗人的增多,无异于增加了更多的对桂林山水直接或间接的宣传者,这对桂林美誉的促成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宋代诗人所作的较具代表性的关于桂林山水的诗歌主要有黄庭坚的《到桂州》,范成大的《访訾家洲》,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陈藻的《题静江》,朱晞颜的《访叠彩岩登越亭》,刘克庄的《簪带亭》、《榕溪阁》,李纲的《桂林道中》,吴儆的《月岩》,梅挚的《昭潭十爱》其七,蓟北处士的《和水月洞韵》,方信儒的《题龙隐岩》、《西山凿池种白莲作》等。大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佳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嶂峨”,将桂林山岭的环城和突兀与雁荡山相媲美。而李纲则接着黄庭坚的诗意写道:“日暮碧云浓作朵,春深稚笋翠成丛……雁荡武夷何足道,千岩元是小玲珑。”不仅细致地描摹了桂林云彩之碧绿美妙,春天稚笋之翠嫩成群,还将雁荡、武夷以及千岩之山与桂林之山相较,并认为这些山岭之于桂林群山之秀,恰如小巫见大巫,凸显出了桂林山峰的奇妙绝伦。其他如宋代刘克庄的诗句“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张孝祥的“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方信孺的“雨脚初收鱼尾霞,满溪流水半溪花”等也写出了桂林山水风景的清新、灵动与雅致。赵夔所作且于1154年刻于南溪山穿云岩的《桂林二十四岩洞歌》,对芦笛岩、伏波岩、读书岩等十二个岩和栖霞洞、水月洞、白龙洞等十二个洞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与高度评价,使桂林鬼斧神工似的岩洞奇观得以更好地镌刻在到过或从未到过桂林的人们的脑海中。随后,南宋的大文学家、词人张孝祥更是别具匠心地将此前关于桂林山水的佳词丽句组合成为一首词《水调歌头·桂林集句》,使桂林山水的美誉得到了人们进一步的肯定和更广泛的认同。该词云:“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江南驿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雪片一深冬。自是清凉国,莫遗瘴烟侵。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萧鼓夜沉沉。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词作将前人所描摹的关于桂林山水的著名词句进行了巧妙的组合,对桂林的山光水色、气候、物产、习俗等给予了高度礼赞,使得人们对于桂林山水的整体印象由此前的朦胧混沌状态逐渐变得具体集中和清晰生动起来。而在所有宋代诗人所作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最能准确评价定位和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创作略晚于张孝祥上首词的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诗云:“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觉爽,诸君端是斗之南。”此诗本义是要表达诗人在鹿鸣宴上对广西士子的祝愿与期待,其中虽然只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两句对桂林山水作出概括性的描摹以及极简练的评价,但足以让后人对桂林的山水倾心不已。此后,人们大多以“甲天下”来看待桂林山水的地位。如南宋诗人范成大云:“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南宋诗人、时任桂州经略史的李曾伯于1258年在其《重修湘南楼记》文中,也写出“桂林山川甲天下”之句,可见此期世人对于桂林山水美誉的高度认同,其山水“甲天下”的声誉也终于得以确立。

三、元、明、清及近代美誉度的巩固发展期

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在唐宋时期被文人们评定和世人广泛认可之后,元、明、清及近代时期又得到了文人们更好的巩固和发展。元、明、清及近代文人所作关于桂林的诗歌共约2 000首,代表性诗作主要有元代吕思诚的《桂岭晴岚》,明代董传策的《粤西山水歌》、俞安期的《漓江舟行》、刘台的《登叠彩山》、周进隆的《月牙岩》,清代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到兴安》、张宝的《景风阁望漓江》、金武祥的《遍游桂林山岩》、李秉礼的《榕树楼晚眺》、赵德湘的《杉湖晚归》,近代康有为的《泛漓江到桂林》等。此时期所作关于桂林的山水诗在沿走唐宋时期路径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一定的深掘和拓展。

对桂林山水的具体景物给予描摹的如元代吕思诚的《舜洞秋风》中的“西风飒飒桂林秋,万叠云山舜洞幽。晓气沉崖秋色冷,凉飙吹树桂香浮……”写出桂林万山重叠、岩洞幽奇、桂树飘香的独特景观。刘台的《登叠彩山》中“嵯峨怪石倚云间,洞销烟霞六月寒……”道出了山洞之奇特及其具有的天然消暑功能。俞安期的“三峰列作丛,孤阁出其里。溪待燔名烟,烟华日浮紫”以及李秉礼的“漓江下瞰静如练,水底倒插青芙蓉。红树人家秋瑟瑟,夕阳台榭烟濛濛”,描绘出了桂林清幽淡雅的别致景象。

明清两代吟咏桂林山水最为有名的诗歌,当属明代的董传策以及清代的金武祥了。董传策的《粤西山水歌》云:“粤西山水甲天下,蜀中险绝此其亚……疑有神斧凿其穴,牵连秘诡光陆离。飞云孤峙控西楚,灵鹫盘旋鸟猿舞……桂林城标风洞山,石壁巉岩大窟圜。七星岩带龙渊起,隠山六洞间开颜。江边复有还珠洞,象鼻之山江势涌。从此直下漓江来,两涯山石弥江缝。江滩闪出鲸鲵踪,历落滩声石可舂。”诗人以长篇歌行来描绘广西风光尤其是桂林山水,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把以桂林为代表的广西山峰的险峻陡峭、岩洞的奇特玲珑以及桂林江水之汹涌澎湃等描述得如梦如幻、惊心动魄,让人为之震撼,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另一番美好景致得以深刻于世人脑海中。清代金武祥的《遍游桂林山岩》云:“未暇骖鸾信不诬,玉簪罗带路纡萦。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作者对此前韩愈在诗中所蕴含的“到桂林则再无心求仙向神”之思想表示完全赞同,并进一步强调了玉带罗青比喻之生动贴切,同时加入了诗人在实游桂林山水后所生出的桂林山水纡绕若迷宫之真切感受。诗中还借用了宋代王正功所写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评语,进一步强化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近代著名政治家兼诗人康有为曾两次到过桂林,并在《泛漓江到桂林》诗中云:“吾行半天下,佳境此为极”[3]362。另有诗《将至桂林望诸石峰》云:“康岩素洞久据此,羡绝南宫惊倪迂。行将筑室老于是,天许桂海为衡虞。”康有为乃近代风云人物,其足迹可谓遍布大江南北和海内外。从其所认为的桂林山水为佳境之极及欲筑室老于桂林的肺腑之言可知,桂林的山水美景以及独特气候和风俗都是令其赞叹不绝、心仪不已的。这也从一个角度强化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地位。

总之,桂林绝妙的山水,让其不断地得到世人的欣赏与赞叹。同时,由于文人们在诗词创作中不断地赋予桂林越来越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促使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逐渐得以形成、发展和日渐厚重,也促使桂林的山水着上了人类的色彩和印记,使得桂林山水不仅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还是人类智慧的生动体现。●

[1] 钟文典.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2] 钟乃元.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3] 方华文,左文静.《中国历史名城》之《桂林》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美誉桂林山水桂林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桂林行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争做文明好少年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
Dwyane Wade—Super Swi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