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做好公安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2-08-15肖凝
肖凝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河南郑州450053)
与普通高校相比,公安本科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这是由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决定的。普通高校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青年;而公安高校培养的则是合格忠诚的预备警官。笔者认为对于公安高校的教育工作要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对于知识和学习能力的传授;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育”,预备警官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正如“育”字本身的构成,上面一个“云”字,要求培养出预备警官的胸怀和志向要向白云一样清净光明;“育”字下方是一个“月”,这说明时间很长,达到这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经年累月的历练才能完成。通常教师授完课便完成了教学要求,而伴随学员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学生队长就成为育人的主力军,因此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就决定了公安高校教育的成败。
目前公安院校在学员的管理工作中,方法普遍比较简单。通常是以学生队长为中心,实施直接管理,把学员封闭在宿舍、课堂和校园等狭小的范围内,队长叫干什么,学员就做什么,缺乏自主权。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不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使管理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学员的自主管理意识,做到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学员队应推行学管干部领导下的自主管理,给学员更多的自主权,让学员自己管理自己。可以分学年有计划地使学员轮流担任区队长、副区队长以及团支部书记等职,使他们在一定的领导管理岗位上得到锻炼,同时更好地配合队长的主导作用,形成一个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接受管理这样一个互管、共管的局面。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也绝不能放松管理的力度。要做到严而有度、爱而不溺,做到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警校学员毕业后面临的是一线公安工作的考验,因此他们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勇敢的作风、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健的体魄,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训练才能实现。严格管理就是要严格按照条令条例、按照正规化、规范化要求抓落实。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训练和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的教育管理,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在严格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不能削弱严格管理,两者是两个概念,既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切勿一讲严格管理就把人管住、管死,一强调人性化,就忘记了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其次是强化观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对立,更不能偏激,要把它们看成是飞机的两翼,只有找到了中间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驾驭它们,正所谓是“一体两翼”。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管理效能,提高学员队伍各方面的建设水平。
怎样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呢?通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其实学员们平时最关心的不是能得到多少荣誉、享受多少特权,他们考虑最多的是教学训练内容安排是否合理、作息时间的制定是否合适以及日常管理中与生活休息相关的规定是否得当。因而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以人为本就应更有分量一些。比如在训练中,是训练效果重要还是人的承受能力重要;作息时间的安排上,是把学习训练安排得满满的还是充分考虑学员娱乐休息等问题。学员作为个体,在灵活性、机动性都相对较强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权、休息权是否得到充分尊重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在管理中应多注意细节,合理安排时间,不能片面追求集中统一。所谓的“时间上不留空隙,内容上不留空项,人员上不留空额”,把学员一日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培养的是老实听话的学员,压抑了学员个性的发展,与人性化管理相悖,会导致学员的逆反和抵触。实际上,很多学员并不要求领导能满足自己什么,而仅仅是一种表示、一种表达就足够了,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讲,这就是被人肯定的满足感。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多倾听学员的心声,把他们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实践工作中发现,有些学员虽然表面上调皮捣蛋,但实际上却很聪明。如果管理干部抱着真心和诚意进行关爱和教育,一定能打动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而这类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会发挥出潜能,成为警队中真正的栋梁。
二、正确处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推进和谐管理
要做好公安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正确处理秩序与自由的关系。从大的方面看,人们在确立社会规范以适应自身需要和符合人性的社会生活模式时,所面临的总是秩序与自由的两难问题:人类要形成各项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必然束缚人们对更能符合人类自身需要,更能体现人类本性的思想、社会生活的自由追求,从而使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我们必须关注秩序与自由的统一性,认识到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秩序是人们实现自由的目的和手段,而自由才具有终级的价值。人类社会一切制度的设置和秩序安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由的实现。因此,秩序与自由的统一不仅是社会规范的真谛所在,也是人类理想生活的展现。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必须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使警校的校园生活既具有稳定的秩序又具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因此,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应建立秩序与自由并重的新思维。
在目前的学生管理中,仍有相当多的管理者还习惯于“人治”,把“秩序”变成为我所用,把“自由”变成感情用事。制度管理,确实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序管理局面,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但是目前,大多数公安高校把这种制度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法则,作为约束、限制学员的手段,更多的时候用来整治违纪的学生,而没有先靠制度去激励绝大多数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何克服制度管理的弊端而扬长避短呢?我认为“秩序”与“自由”的结合是最佳途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与价值、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信任。这就要求管理干部在强调“秩序”、运用制度管理的同时还要具有“自由”的精神。无论多么完美的制度管理,若失去了自由的缓冲,则犹如一道没有任何作料的菜,令人乏味。学校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向学员们“灌输”一套自认为多么有效的规章制度,还要让其理解这些规章制度和法则的内涵与意义,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观念和理论,而“自由”正是促进这一内化的催化剂。学校管理者须学会尊重学员的人格、工作与合理的诉求,关心每一个学员的情感、价值和奉献。重视对学员的情感、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因素的培养。重视发现制度对学员的激励作用,一般不轻易采用惩罚措施,即使是惩罚也要把握尺度,更要动员管理干部给予违纪学员以关怀和帮助,用集体的力量感化他,影响他,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动文化育警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工作者习惯于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单相思”的角度出发,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却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这就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从而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应强调对学员的人文关怀,转变过去的思维定势和管理模式,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想状况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克服形式主义空对空的倾向。要加强学员的心理保护,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把讲道理与解决学员的思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员思想中的疑点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掌握学员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做到得其心、暖其心、稳其心的工作效果,真正体现出以情感人。管理工作要有“人情味”,对学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正是情感实现的具体体现。教育者要以学生为本来考虑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感,乐于接受所讲授的道理。情感化教育可以弥补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教诲。
公安院校要大力丰富学员的文化生活,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地调节学员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满足学员精神需要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而举办一系列学术、科技、艺术、文化、体育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展学员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能力,是学校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同时要多发掘和培养学员的兴奋点,建立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图书室、阅览室、健身房等,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中受教育、学知识、明事理、强素质。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师生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增进同学间、师生间的了解和交流,增强群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完善品格,提升素质。
在管理工作中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健全学员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出忠于人民、勇于实践、顽强拼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预备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