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安全与稳定

2012-08-15董维明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管内治安公安

董维明

(上海铁路公安处,上海200071)

当前,铁路在生产力布局、运输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维护铁路安全与稳定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在管理中沿用老办法、套用老经验已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加强和创新管理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加紧迫。笔者试就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管内更高质量的安全与稳定作一探讨。

一、当前管内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2011年以来,我处以高铁安全为重点,以维护管内政治、治安稳定和铁路运输生产安全为中心,主动工作,积极进取,有效应对了任务重、节奏快、变化多、要求严、压力大等挑战,实现了高铁零案事件,确保了管内安全稳定。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凸显,维护铁路安全与稳定的压力日益加大。铁路大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大调整,导致路内矛盾以及路外矛盾波及铁路的情况大量增加,维护稳定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境内外恐怖势力相互串通、勾结,加紧恐怖破坏活动,特别是受“7·23”事故影响,高铁遭受恐怖破坏活动的风险明显增加,反恐防爆斗争形势异常严峻。铁路沿线治安环境复杂,一批靠铁路谋生的无业人员长期混迹在车站周边,内部单位房屋大量出租,消防、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旅客群众法制意识、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民警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铁路公安机关在打击整治、线路防范、内部安全、消防管理以及队伍建设等工作上的难度不断加大,标准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二、铁路公安创新管理方式的重要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法机关确定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公安机关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局面、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履行好职责任务的客观要求。一般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笔者认为,对铁路公安而言,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就是要在铁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充分依托铁路资源和运用已有经验,对传统的铁路公安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去粗存精,不断构建和完善严密高效的安保体系,从而实现管内更高质量的安全与稳定。

一是服务铁路改革发展确保稳定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处管内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但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仍大量存在,一些领域的治安问题还很突出。许多涉及铁路稳定的问题,其表象是治安问题和利益诉求问题,暴露出的则是管理问题。近年来,我处积极探索加强公安基础工作的新途径,积极构建严密高效的安保体系,不断改革警务运行管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的来看,公安工作改革与铁路的高速发展的要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触及公安工作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对于深化公安工作改革、解决制约公安机关战斗力发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是构建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途径。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对治安的整体驾驭能力,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打击犯罪,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公安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行动。在目前警力无法增长的前提下,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安全与稳定,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式上下工夫,在提高管理水平上花心思,坚持向管理要警力,向管理要效率,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各项安保工作,构建完善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公安机关驾驭治安大局的能力。

三是提升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的迫切需要。公安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公安日常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都是非常具体、现实、重要的民生问题,公安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广大旅客群众的认可。民心向背至关重要。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就是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广大旅客群众的新期待,对旅客群众深恶痛绝的事做到“零容忍”,对旅客群众急需急盼的事做到“零懈怠”,不断满足旅客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要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期盼和对公共服务的新标准,在执法过程中感知民情,注重民意,关注民生,进一步提升旅客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三、实现管内更高质量的安全与稳定

当前,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在公安管理领域也有集中体现。我们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方向和路径选择,就是要针对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注重理念、手段及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从治安整治、线路防范、内部安全、消防监督、综合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达到全面掌控治安局势、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切实保障铁路发展,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安全与稳定的工作目标。

1.推行治安问题“零容忍”管理。一要树立“零容忍”理念,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根据“破窗”理论,对轻度治安问题的容忍,会纵容犯罪,从而导致更严重的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对管内治安问题坚决实行“零容忍”管理,坚持对违法犯罪行为露头就打,始终保持严打严整的高压态势,避免治安问题“反复整、整反复”,有效净化管内治安环境。二要深化“视频巡逻”警务机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扩大监控覆盖面,并逐步将视频监控系统接入派出所指挥室和公安处指挥中心,落实专人负责“视频巡逻”,实时监控管内的治安动态,以及时发现各类治安问题。三要实行扁平化指挥,提升处置问题的效能。完善指挥处置警务,按照警务指挥实战化的要求,加强公安处指挥中心和派出所指挥室建设,努力搭建集现场信息传递、情报分析研判、警务决策指挥于一体的综合性指挥平台,并进一步制定完善两级指挥系统的勤务工作规范,规范情报预警和指挥处置工作,提升民警处置治安问题的效能。

2.推行线路治安“过程化”管理。部局领导指出,线路治安工作是铁路公安工作的主要矛盾,线路一日不稳,铁路公安则一日不宁。“线路安全是命”、“高铁安全是命上加命”的理念已在我处上下形成了共识。治安问题引发的线路案事件严重威胁着铁路运输安全,线路治安特别是高铁线路的治安防控不容有失。因此,要改变以往的线路治安管理理念与方式,大力推行线路治安“过程化”管理,以精细的过程管理杜绝各类问题和隐患,从而实现良好的工作结果。一要规范线路民警、保安勤务。要认真总结,加强分析研判,全面研究和掌握枢纽线路、提速线路和高铁线路的工作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设置民警、保安岗位和勤务方式,明确和规范线路民警、保安勤务工作内容,确保民警、保安巡防措施落实到位。二要夯实线路治安基础工作。加强隐患排查,扎实推进线路物防建设,夯实线路物防基础。强化路外安全宣传,组织专人深入线路开展基础调查,全面掌握沿线重点人员、废旧金属收购站、高危人员等基础情况。三要加强线路工作过程考核。不断完善线路治安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改变只注重结果的线路治安考核方式,加强对线路民警、保安日常隐患排查整改、重点行车设备设施检查、重要部位巡逻防范、线路工作台账检查登记、GPS系统使用等工作是否落实以及日常勤务状态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奖惩,确保线路万无一失。

3.推行内部安全“信息化”管理。一方面,要发挥情报信息导侦作用,筑牢内部安全屏障。落实铁路内部旅馆、网吧等场所的登记管理制度,并将人员信息与公安部在逃人员信息库联网进行比对,及时发现违法犯罪人员。同时,尽快研发实名制信息系统的延伸功能,将购票的实名制信息与站周边旅馆、网吧等重点场所人员信息进行串联分析,追踪各类违法犯罪人员在辖区内的活动轨迹,收集有价值的情报资料,实现精确打击。另一方面,要发挥信息化辅助作用,强化内部安全管理。积极借鉴地方公安机关实有人口管理的经验与方法,大力推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开发警务地理系统平台,建立集内部出租单位、房屋和租住人员信息于一体的动态信息库,强化信息数据的分析、研判和应用,为内部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4.推行消防安全“全警化”管理。一要建立全警消防的组织构架。在公安处层面,要由处领导牵头,成立由指挥中心、国保、治安、刑侦、安检、消防、法监等部门组成的“全警消防”领导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管内消防安全重点工作。在派出所层面,要实行消防管理所长负责制,层层落实消防管理责任。二要全面排查消防隐患。我处已经编发了公安民警消防监督实务手册,加强全警消防培训。下一步,要形成所队执勤民警结合岗位普查、消防民警开展专项检查、消防部门干部加强监督指导的消防安全“全警化”梯队管理模式。三要提升全民参与度。结合“防火墙”工程,组织民警深入内部单位和铁路沿线社区,广泛开展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常识、逃生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适时组织开展消防演练,不断提高内部职工和旅客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同时,要加大对内部单位责任人、消防管理员、重点工种人员的消防培训力度,培养消防安全骨干,努力打造“消防安全,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5.推行综合治理“协作式”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公安机关和内部单位的联动协作机制,与铁路内部单位建立定期会议、联合检查、情况通报、隐患查改制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通过采取打击、防范、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铁路内部相关单位在铁路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责,从根本上预防和整治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铁路内部的稳定。要加强铁路沿线和站周的治安管理,拓展与车站地区管委会、联勤办以及沿线公安机关的沟通协调,建立合作机制,在站周治安问题整治、沿线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整顿、重点人员管控、涉路矛盾纠纷处理等工作上,密切配合,联动执法,共同维护铁路的长治久安。

6.推行民警队伍“精细化”管理。一是抓执法保障的精细化。要紧紧围绕现实斗争,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狠抓制度规范的细化完善,实时更新各警种执法执勤工作规范,切实为民警执法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要加强执法监督和指导,组织法监、治安、刑侦、督察等职能部门加强对基层民警执法执勤工作的监督检查和专业指导,汇总、分析民警执法活动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及时制定并下发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工作规范,确保民警执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杜绝经验执法和执法随意性。二是抓教育训练的精细化。教育训练是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公安特色、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除开展日常执法勤务工作培训外,还应根据不同岗位民警的工作实际,围绕群体性事件处置、疑难案件办理、网上舆情引导、信息化应用、查堵追逃等具有警种特色的实战需求加强培训,力求贴近实战,服务实战。要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确保每一名民警都能接受培训,提升民警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采取谈心家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掌握每一名民警的思想动态,真心关爱民警,落实各项从优待警措施,增强民警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尊重民警主体地位,根植创意警务理念,鼓励和支持民警为公安工作多建言献策,切实发挥民警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要进一步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保持队伍良好的精神状态。

猜你喜欢

管内治安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倾斜管内汽水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的数值分析
Me & Miss Bee
脱硫废水浓缩系统中烟气蒸发器的管内模拟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治安文化与治安秩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R1234ze(E)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监控系统在高速公路公安卡口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