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及对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的启示
2012-08-15刘胜利
刘胜利
(江苏省监狱管理局,江苏南京210036)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Object Relations Therapy)是以英国独立学派代表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 Fairbairn)、唐纳德·温尼克特(Donald Winnicott)、米歇尔·巴林特(Michael Balint)和克莱因学派代表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等人[1],美国客体关系学派代表克恩伯格、米切尔(S.A.Mitchell),以及继承克莱因思想的后克莱因学派代表贝恩(W.Bion)、罗森费尔德(H.Rosenfeld)等经过实证研究并创造出来的一种强调“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深度心理治疗方法。其治疗模式是充分运用形成于治疗室内的“治疗师—来访者”关系来治疗来访者的精神心理疾病,把“关系”视为心理治疗焦点,帮助来访者重新获得健康的客体关系,促进来访者自体感的积极改变。目前,客体关系治疗在英美等欧美国家已经被广泛用于医院精神科、心理科以及心理诊所的临床工作中。
一、客体和客体关系内涵
“客体”(object),在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指的是力必多驱力(libidinal drive)的目标,即可以释放心理能量的潜力。后来,客体关系理论家们继续沿袭使用了传统精神分析中“客体”这一术语,但是他们对这一术语的概念解释与传统精神分析有很大不同。奥图·克恩伯格(Otto Kernberg)将“客体”概念解释为“人类客体”,也就是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关系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但本质上主要指人际互动[2]。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即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关系[3]。这些关系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本质上都是与他人的互动。就是“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被认为形成于前语言期,也就是0~3岁之间[4]。母婴关系会影响儿童自身的内部心理世界及以后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说0~3岁期间发展的这种客体关系将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结构,并会投射在他以后的所有人际关系中。
二、客体关系学派
客体关系学派,西方学者通常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客体关系学派主要指英国独立学派代表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 Fairbairn)、唐纳德·温尼克特(Donald Winn-icott)、米歇尔·巴林特(Michael Balint)和以克莱因学派代表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等人,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不是推崇古典精神分析的先天生物因素和力必多驱力,而是重点分析母婴关系影响儿童的心理成长,逐渐形成客体关系理论,史称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该学派实际上以梅兰妮·克莱因和她的追随者为主要核心。
从广义上说,客体关系学派指超出英国之外,经过英国客体关系学派洗礼,仍以该学派范式去研究问题的一大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主要包括英国本土客体关系学派、以美国米切尔(S.A.Mitchell)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和以贝恩(W.Bion)为代表的后克莱因学派。
客体关系学派极力推崇客体、客体关系的基础作用,反对传统精神分析范式。西方很多学者在其学术著作中都把美国的自体心理学及以沙利文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英国本土客体关系学派,以美国科胡特(H.Kohut)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和以奥图·克恩伯格为代表的客体关系等合称客体关系理论,坚持以自有的研究范式区别传统精神分析的力必多模式[5]。美国以Bacal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则将其分为驱力结构范式、客体关系范式和自身关系范式[6]。他们认为梅兰妮·克莱因是一位创新和过渡的理论家,她的研究理论可以被看作传统精神分析的力必多理论向纯化的现代客体关系范式转化的非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应该说,无论是二分范式抑或三分范式,它们都是对整个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系统分析;它启发人们去探索不同的精神分析学派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进一步勾勒出精神分析学派的美丽图景[7]。同时,它们可以使人们深刻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真谛,并有利于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技术的学习和使用。
如果用一个维度将不同的客体关系学派聚集融合,这个维度就是人际关系所承担的主要角色。正如克莱因和崔碧屈(Tribich)所说:“……客体关系理论是针对弗洛伊德本能驱力的动机概念作出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反应。”这正说明了人类行为是被与关系有关之物推动着,也说明了人类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心灵的构成“材料”大部分与关系的内化有关。
三、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治疗过程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基本治疗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允诺参与、投射性认同、面质和结束等。
(一)允诺参与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第一阶段被称为“允诺参与”(engagement),该阶段的目的是着力让来访者在情绪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有的来访者在治疗不久就开始担心自己陷入了某种可怕的情境中,并且对一切都感到不舒服,甚至怀疑自己接受治疗的决定是否正确。治疗师此时一定要及时处理来访者的这些感受,并且要把彼此疏远的这种职业化关系转变成含有关心、承诺和参与关系,从而确保来访者继续接受治疗。
允诺参与是建立在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联结基础上的,来访者如果对治疗师没有足够的信任就可能会结束治疗,或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非参与者的角色。这时,治疗师一定要运用情绪联结(emotional linking)、共情、支持等技术或者通过幽默的方式来促进来访者的允诺参与,有时治疗师还可以提供建议和忠告来培育允诺参与,通过交流对来访者包含的情绪信息(通常是非语言的信息)做出反应,告诉来访者他们的感受正被治疗师分享并理解。实际上,来访者此时需要感受到有人理解同情他们的困境,并且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他们需要拥有这种支持性关系,而且这个人可以帮助他们应对现实生活的变迁和盛衰。同时,来访者又害怕被置身于某种关系之中。因此,大多数来访者是带着两难矛盾的情感进入治疗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允诺参与阶段就是用来克服这种矛盾情感的,并确保建立治疗关系让来访者在治疗早期便停留在这种关系中。
允诺参与是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过程,治疗师如果要想使后期干预有效的话,就需要与来访者协商成功地达成允诺参与,这样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治疗阶段。
(二)投射性认同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第二阶段被称为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在这一阶段中,来访者的关系病理开始显现,治疗关系的特点也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来访者非常渴望找到一个能够“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并与他建立关系,这种渴望卷入度越强烈,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凸现程度就越强。投射性认同最初由克莱因提出,其含义是将自体的某些部分(体验、感受和功能)潜意识地投射入(into)而不仅仅投射到(onto)另一个人,而后此人便被认为确实有这些特点,并会做出相应的回应[8]。投射性认同的投射源自个人的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的领域中;投射性认同涉及了对他人的行为和情感的操纵,受操纵的人被诱导着从事一种认同,认同投射者自己否认的那个层面,并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进行反应,通过这种手段个体才能解决自体内部病理性冲突。
在治疗中,治疗师要善于捕捉并识别来访者投射性认同的准确特性以及隐藏在投射性认同背后的元信息传递(metacommunication)。元信息传递是在非语言的层面上进行的,它能够准确地折射出关系的情绪特质。投射性认同是困扰的客体关系的病态后遗症,大多是在前语言期就已经存在,还不能进入意识层面,因此常常难以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征,只有通过投射性认同的沟通方式才能识别出投射性认同的不同种类。投射性认同包括依赖(dependency)、权力(power)、情欲(sexuality)以及迎合(ingratition)等四种类型。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要公开与投射性认同相关的元信息传递。例如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在沟通中包含了“照顾我”或“告诉我做什么”的信息,这时公开的元信息传递是“否则我就会死亡”。只有获得这个与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相关的元信息的直观清楚表达,才能进入下一个治疗阶段。此时如果元信息传递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躲躲藏藏,那么治疗就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三)面质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第三阶段被称为面质(confrontation)。在这一阶段中,当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中的元信息传递显露出来之后,也就是说隐藏在投射性认同中微妙且模糊的信息现在变得很清晰了,治疗师就能够与来访者进行实质性的互动了。治疗师可以用一种直接且强有力的方式来面质来访者的病理。简单地说,治疗师正确的治疗回应就是说“不”,就是向来访者直接表明不愿意参与并拒绝接受来访者的要求的态度,这是面质治疗阶段的关键。治疗师面质时要注意技巧不能伤人,要让来访者理解并明白治疗师拒绝的只是他的“投射性认同”而不是来访者本人,治疗师在治疗开始时的承诺在此刻依然存在,并且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来访者。治疗师不能因为担心来访者会过于伤心或者停止治疗而放弃努力,否则只会使来访者的病理性行为继续存在,无法从这种病理行为的内在关系驱力中解脱出来。这一阶段进行的是一系列困难的交换,治疗师和来访者要一起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光,但是在治疗的最后,来访者和治疗师都会体会到一种解放的感觉。
面质使关系得以澄清,来访者已经意识到通过那种不良方式与治疗师建立的关系已经行不通了,来访者的病理行为的驱力强度也比以前弱了,他开始以一种新方式与治疗师来往了。“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转变标志着治疗的第四阶段的开始。
(四)结束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第四阶段被称为结束(termination)。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冷静地重新审视整个心理治疗过程。治疗师一定要向来访者提供让其审视自身投射性认同对他人造成影响的机会,使来访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不当模式的病因,从而进一步了解早期客体关系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向来访者提供别人是如何感知和理解自身的之类的重要信息。同时,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人际操控是如何影响了别人的,让来访者去体验自己和他人在公开关系中的感觉。也许来访者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不必设防或不借助操控就可以与他人互动,也许来访者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拥有一个朋友意味着什么。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开放和坦白的关系不会隐含着危险或拒绝这种关系真正的内涵,来访者的这种转变是一个内化过程的开始,这种内化过程在很多方面与投射性认同的力量相抗衡,经历过这一过程的来访者会发现这种体验的冲击力量非常强大。
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不仅要帮助来访者处理内在客体,还要在治疗过程中充当其中的一个客体,通过来访者的投射性幻想成为来访者内在世界中一名新的强有力的客体,因而就成为来访者内在的反抗力量,这股力量使得来访者能够战胜先前就存在的破坏性的客体关系。在治疗结束以后,如果来访者今后碰到类似心理问题,他就会自然而然回忆起以前的治疗情境以及治疗过程,进一步回想起治疗师助人的方法,从而达到心理成长。
四、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对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监狱系统针对在押罪犯构成状况发生的新变化以及罪犯心理问题呈现的新特点,大力加强对罪犯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着力开展罪犯心理评估,全面开展罪犯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努力调适罪犯不健康的心理、改变罪犯不合理的认知。但是,对于罪犯一些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人格障碍以及精神病等问题,必须积极创新心理矫治方法,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罪犯心理矫治等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并在进行本土化改造后积极推广。自从客体关系心理治疗方法被引进到中国后,不少医院精神科、心理科以及心理诊所的临床工作也在对之不断探索运用。目前我国监狱系统关于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研究较少,我们必须加强对这种治疗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以新的观点、技术和方法影响了当代的临床心理治疗,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趋向。根据该疗法理论可知,目前不少罪犯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童年期困扰的客体关系病态化了;这些罪犯与其抚养者的很多早期互动会被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人生体验,并在其成年后影响其人际交往,进而导致其心理发生问题甚至犯罪。而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师正是以人际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来访者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展开针对性心理治疗。
专业化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师是对罪犯开展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保证。各监狱的教育改造科或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积极选派专职心理咨询师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培训,或者到相应的专科医院跟班学习,掌握客体关系的基本理论并灵活运用,领悟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具体实施过程。尤其要根据单位实际以及在押犯心理行为特点,将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积极应用到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中来,着力贯彻落实监管安全“首要标准”,进一步提升罪犯改造质量,为监管秩序安全稳定服务。
传统的心理疗法如理性情绪疗法等对来访者自省的能力要求较高,对分析的内容要有很好的理解力。而在监狱罪犯这个特殊群体中,绝大多数为中学以下文化水平,自我探索的能力相对有限,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对来访者个人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来访者愿意积极地进行允诺参与和重新建构,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问题就可以得到符合期望的解决。
[1][美]吉尔·萨夫,大卫·萨夫.客体关系入门[M].邬晓艳,余萍,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
[2][美]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M].鲁小华,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2.
[3][美]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M].贾晓明,苏晓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4]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0.
[5]Greenberg,Jay R.,Mitchell,S.A.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6]Bacal,H.A.,Newman,K.M.Theories of object relations:bridges to self psycholog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7]雪登·凯许登.客体关系治疗——关系的运用[M].林秀慧,林明雄,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3-38.
[8][澳]格兰特.移情与投射[M].张黎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