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模式的再思考

2012-08-15豆学兰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豆学兰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对中国模式的再思考

豆学兰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括和表述。中国模式是中国近几十年成功发展、独立思考、适合自己实际的客观发展模式。世界经验会影响中国模式,同样中国模式也会影响其他模式。各种模式之间的互相学习、竞争和改进是全球化能够贡献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

中国模式;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一、中国模式的产生及发展

近年来,“中国模式”一词频繁出现。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西方人,后来俄罗斯学者也使用了这个概念。西方人印象式地认为中国和平并突然崛起,带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认为它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突出特点,因而称为“中国模式”。俄罗斯学者把中国的发展模式称为“中国模式”,是他们在把中国发展的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对比中得出来的,因此,俄罗斯学者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更引人注目。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的提法上,中国学者倒是十分谨慎,截至现在,认可和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者,人数还很少;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属于苏联模式者,大有人在,这些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即“中国模式”就是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翻版。实质上中国模式同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是不同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苏联模式论和斯大林体制的区别,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而且是全面的突破。邓小平说“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种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1]。“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2]“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3]

1978年以前,中国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国营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典型的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的缺陷是高消耗、大浪费、差质量、低效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文革”的政治动乱,中国经济走到了快崩溃的边缘。

1978年后,中国开始了新的经济模式的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国国情和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模式”的正式诞生。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对“斯大林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中国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模式。从基本经济制度上看,中国由过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到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过去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转变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中国已经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经济体制上看,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没有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2.中国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化

从经济结构上看,1978年以来,根据国内国际环境,我国改变了轻重工业的比重,农业产业结构已逐渐趋于合理,目前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比例趋向协调,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部分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那样的过度城市化;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目的都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可以预见,这些措施会使中国经济结构越来越合理。

3.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改变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的粗放型为主,但现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被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所取代。

4.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变

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成现代化战略;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掌握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变。

三、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还在发展中,但实践证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成功经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又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制度极不合理、政治上动荡不定,就谈不上发展。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既否定了单一公有化,又没有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既改变了方式单一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扩大收入差距,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公平效率并重,更有利于发展和稳定;既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没有一切市场化、完全自由放任化,注重发挥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更有利于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特别是致力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本国企业、产业、经济的必要的合理的保护;既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又减少对外国的依赖,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中国的模式转换也没有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双轨”过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样阻力更小,成本更低,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证明是更成功的方式。

四、中国模式的不足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还不成熟、不完善。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政府有些不该管的事仍然还在管,有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其不足之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GDP至上问题,导致资源浪费

在盲目追求GDP高增长的背后是GDP的“含血量”过高,生态环境破坏和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不平衡发展问题

不平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不能同城市发展同日而语,西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3.社会不公问题

基尼系数明显超出正常区间。社会不公现象还表现为:劳动者收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农村居民和农民工遭受种种不公正的对待;社会歧视现象明显等。社会不公现象会使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降低,进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

4.民生问题

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公共卫生步履艰难、住房保障几乎是空白。

5.公共财政的投向问题

大量的公共投入用于“铁公机” (即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高档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豪华公共工程的建设,而真正用于民生改善方面的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在世界各国中排在后列。这使得民生状况得不到根本性好转。

五、“中国模式”的展望

如果说,全球化给了“中国模式”一次历史机遇的话,金融危机同样是历史赐予“中国模式”重新自我审视和转型、全面洗牌和创新的好机会。若抓住机遇,以上“中国模式”的挑战和不可持续性的因素会转危为机。若沉浸于“中国模式”的陶醉,仅看到其中的优势而高枕无忧,任其发展,中国将错过重大的历史契机。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影响力快速提升是不争事实,但“中国模式”的确面临诸多挑战,有的甚至相当迫切和严峻。总结其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今天我们谈论“中国模式”,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题中之义。未来的“中国模式”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和普世化的模式,不拒绝任何先进的人类经验和其他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不赞成一味吹捧“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而遮蔽了其严峻的缺陷和挑战,我们更反对狭隘地将现有的“中国模式”认为是中国的未来之路,而全盘否定其他模式。封闭和夜郎自大的心态一百余年来几次死灰复燃,中华民族不能再走这种老路。

“中国模式”的重点在于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模式”的实践框架主要着眼于对30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理性总结,因而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

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这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重要政治前提。

2.大力创造社会财富

要把民生问题始终放在首位,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大力创造社会财富,让人民大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3.需要某些政治改革的突进

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大智慧。当然,这种“非对称组合”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变为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步的“对称组合”,有时候甚至需要某些政治改革的突进。

4.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

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激进式改革极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则在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缓冲带,有利于缓冲和化解社会矛盾。

5.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但又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不搞绝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保持强有力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6.坚定不移地坚持当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必须坚决打击形形色色的权贵资本(即私人资本与公权力勾结的资本)。

7.坚持思想理论的创新

反对任何意义上的教条主义,坚持思想理论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实现更好、更快、更长时间的发展。

总之,人类是在相互学习和总结中进步,在不断调整和改造中上升。过去“中国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不断地融入“欧美模式”、“日本模式”等在内的全人类好的经验和智慧,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或社会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必须学习“普世经验”和“普适价值观”。反之,要想让“中国模式”被世界认同和得到推广,也就是说自身能具有普世性,更必须不断开放和融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也指出:“模式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不是零和游戏。世界经验会影响中国模式,同样中国模式也会影响其他模式。模式之间的互相学习、竞争和改进是全球化能够贡献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

[1][2][3] 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292,229.

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Model

DOU Xue-la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Chinese model is a as well as summary and presentation.of modern Chinese-styl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model i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recent decades,independent thinking,appropriate to their actual objective of development.

China model;independent;path of development

D616

A

1009-6566(2012)02-0040-04

2011-12-16

豆学兰(1978—),女,甘肃宕昌人,陇南师范专科学校讲师,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