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减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012-08-15赵进东方朝晖
赵进东,方朝晖
(1.安徽中医学院,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8)
糖耐量减低(IGT)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不仅2型糖尿病存在IGT阶段,部分1型糖尿病也有这个阶段。此阶段主要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降低和外周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有资料显示国内IGT的患病率高达4.76%,每年约有8.2%~11.6%的IGT转变为糖尿病[1]。有报道显示IGT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易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2-3]。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达到糖尿病患者的1/3,如患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肢体动脉硬化、眼底病变、肾病等危害。同时可增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4]。
中医药干预IGT属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范畴,其优势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整体调节、辨证论治”[5]。近年来,众多医家充分发掘中医学瑰宝,运用中医药干预IGT,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就IGT病因病机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如下。
1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名
《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脾瘅的病因为多食甘美肥厚之物,五谷之气过盛溢出,典型表现为口甘(即口中甜腻)、肥胖、痞闷,预后由于长期嗜食甘美,形体肥胖,脾胃蕴热、内聚陈气,阻滞气机,不给予干预进一步发展则为消渴。由此可见“脾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均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临床特征相似。可以说,“脾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6-7]。
2 糖尿病前期的病因
2.1 禀赋不足 《灵枢·五变》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认为:“五脏脆则善病消瘅。”由五脏的生理病理可知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柔弱和脆弱者当指脾虚和肾虚,这当是糖尿病前期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
2.2 饮食失节 《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古今医统大全》中说:“三消之疾,皆因饮食服饵失节……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煿,饮食过度。”以上阐述过食肥甘厚味、咸物烧烤,饮食过量,脾运化失司,最后发展成为消渴病。唐朝孙思邈《千金方·消渴》认为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噉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表明长期大量酗酒可以导致消渴的发生。赵昱等[8]认为由过食和少动形成食郁,食郁伤脾则生湿生痰,阻于中焦,运化失常,精微不化,而消渴证现。
2.3 情志失调 《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言:“消渴者……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提示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气郁化火是消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糖尿病前期病机
3.1 脾虚 《灵枢·本脏》云:“脾脆,善病消渴。”吴深涛[9]认为IGT的病理特点是人体对糖的利用和耐受性的降低,认为人体饮食能量的转化必须依附于脾气的运化,只有脾气的健运,才能输布气血精微于全身,若脾虚不运,升清降浊失司,导致水谷精微雍滞化浊而成IGT。刘得华[10]认为IGT的发生与饮食关系密切,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导致脾气不能散精,留滞不化,故而引起血糖升高。瞿联霞[11]认为IGT多以肥胖及老年人多见,脾肾两虚,脏腑功能减退,水谷精微不化,痰癖等病理产物蕴积而成IGT。李进龙[12]认为IGT的中医根本病因病机是脾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马立华[13]从内因、外因、后天因素三方面总结出其病机:脾气郁遏与脾虚内热,一虚一实,虚实夹杂共同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停,郁久化热,形成脾瘅。
3.2 阴虚燥热 吕仁和[14]认为IGT阶段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形成阴虚的原因,主要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五志化火灼伤阴液,阴液亏损,不能制约阳气,而生内热,虚热进一步灼伤阴液。如此,阴虚而热愈炽,热炽而阴愈虚,导致“脾瘅”的发生。段萍等[15]认为素体阴亏或缺乏运动,内生燥热导致IGT。陈济民[16]认为IGT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主要由于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而致,主张用玉液汤养阴清热,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降低血糖。李翠萍等[17]认为消渴病前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虚,但尚未化热,故无典型消渴病表现。
3.3 肝郁 《灵枢·本脏》言:“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金匮要略·消渴病篇》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皆指出消渴与肝有关。仝小林等[18]认为情志不节,卒然暴怒形成肝郁,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紊乱,不能上输体盖,中以转输,使精微郁于血中或随清气下泄,此时血糖可有轻度升高。刘志伟等[19]以疏肝理气为法拟方(柴胡、香附、当归、白芍等)对120例IG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结果显示该方可明显改善IGT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王德惠等[20]除强调肺脾肾功能失调外,更强调肝的功能失调在IGT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梅阳生[21]认为糖调节受损的病理机制多由肝气郁结发展而来,故治疗应从肝入手,调畅情志。
3.4 气阴两虚 姚政等[22]认为糖尿病前期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气虚化生无权,精微无以输布,阴虚无以滋养,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杨滨等[23]认为IGT发病机制多为阴虚燥热,热盛阴伤,气随阴耗,而致气阴不足,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咽燥,神疲乏力,心烦易怒等。孟风仙[24]认为IGT患者多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复因饮食不节,嗜食肥腻无度,久则脾胃因之损伤,运化无力,阻碍代谢,损伤β细胞功能,产生高血糖症,诱发IGT的产生。
3.5 痰瘀内阻 袁婉丽[25]认为IGT病机为痰湿内生阻遏气机,脾气虚弱,升降失司,清浊难分。胆气郁遏,脾失健运,精微不能传输,痰湿内蕴,癖脂阻碍气机,代谢紊乱。杨霞等[26]认为痰湿内聚日久,可聚血成瘀,使痰瘀相兼为病,形成脾瘅。随子云等[27]用黄连温胆汤对95例IGT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干预组发展为糖尿病(DM)者为5.26,转为糖耐量正常组(NGT)者52.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连温胆汤有助于IGT逆转为NGT。曹红霞等[28]用中汇糖脉康干预痰浊内蕴、痞满不畅证IGT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 h血糖(2 h PG)在治疗6周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治疗12周后基本达到了正常值水平。
3.6 其他 《灵枢·五变》曰:“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气转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认为心火盛则可致消渴。因此蒋兆定等[29]认为心火炽盛是消渴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灵枢·刺节真邪论》中言:“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肾与消渴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潘善余[30]认为消渴发病与肾虚有关。安淑华[31]通过临床观察,认为IGT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津液输布失调有关,尤以肾虚无以气化为主。庄丽萍等[32]认为其中医病机是在脾肾亏虚、肝失疏泄的基础上产生湿热、痰瘀、气滞等病理因素,脾肾亏虚为本,肝郁为始动因素,湿热、痰瘀等为标,标本并存、虚实夹杂为其特点。
4 讨论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将2型糖尿病的防治落实在IGT[33]阶段,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目前中医对IGT的病因病机研究多为一家之说,尚未形成共识,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从病因、临床表现可以看出脾虚为本,日久累及阴血,导致气阴两虚,阴虚燥热,湿热、痰瘀、气滞贯穿于疾病的发展始终,虚实夹杂为其特点。
中药具有全方位、多靶点的优势,能通过整体调节,平衡阴阳来改善血糖失衡的内环境,使高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34]。
中药干预IGT之所以能够起到良好的疗效,从其病因病机认识仍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笔者应当对IGT的四诊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客观分析其症状、体征的分布规律,掌握IGT病因病机变化的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杨文英,林丽香,齐今容,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IGT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3):131-134.
[2]王亚平,武 辉.糖耐量受损的蔓延与中医药防治策略世界中医药[J].2010,5(2):77.
[3]吴文炎.糖尿病前期的转归、危害及干预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88.
[4]苏玉洁,李敬林.老年人糖耐量减低的中西医病机浅探[J].天津中医药,2009,26(2):125-127.
[5]巩 琪.中药预处理与“治未病”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6):477.
[6]吕仁和.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2):18-19.
[7]赵进喜.糖尿病前期的中成药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07,(1):34-36.
[8]赵 昱,仝小林,陈 良.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演变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325.
[9]吴深涛.脾不散精与糖耐量低减[J].中国中医药学报,2004,19:463-465.
[10]刘得华.健脾散精汤治疗葡萄糖低减31例[J].新中医,2001,33(2):59-60.
[11]瞿联霞.糖平散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l):32.
[12]李进龙.健脾化痰活血对糖耐量减低干预作用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495.
[13]马立华.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药治疗[J].中医中药,2008,46(7):85-87.
[14]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9.
[15]段 萍,姚家勇.自拟抑糖汤治疗消渴病脾瘅期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4):71
[16]陈济民,潘秀群.中药治疗糖耐量低减7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652-653.
[17]李翠萍,谢 滨,黄 捷,等.芪麦降糖饮对糖耐量低减干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10):32-33.
[18]仝小林,赵 昱.浅谈糖耐量减低(IGT)的中医证治[J].光明中医,2006,21(7):24-25.
[19]刘志伟,安 淑.华疏肝理气法对糖耐量减低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 C-RP 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9,41(8):32-33
[20]王德惠,杜瑞宾,周 棋.中药干预葡萄糖耐量减低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0):63-64.
[21]梅阳生.从肝脾论治糖调节受损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8):429-430.
[22]姚 政,虞芳华,张 明,等.糖衡I号治疗糖耐量减低42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1,14(3):30-31.
[23]杨 滨,王五杏,霍 伟,等.糖康饮干预治疗糖耐量低减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12):893-894.
[24]孟风仙.降糖消脂饮对于34例IGT者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2000,7(8):31.
[25]袁婉丽.从痰论治糖耐量低减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1):60-61.
[26]杨 霞,白永清.中西医对糖耐量异常的认识及研究现状[J].山西中医,2008,24(3):53-55.
[27]随子云.黄连温胆汤对肥胖型糖耐量减低的干预[J].四川中医,2009,27(4):69-70.
[28]曹红霞,靳金龙.中汇糖脉康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试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8.
[29]蒋兆定,李灿华.糖尿病从心论治初探[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2):98.
[30]潘善余.中医中药防治糖耐量减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6):354.
[31]安淑华.补肾祛痰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5):44-45.
[32]庄丽萍,吕崇山.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机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4):5-6.
[33]杨文英.2型糖尿病的防治势必超前并落实在糖耐量减低阶段[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2):3-5.
[34]孙 飞,金 焕,杨 俊,等.《内经》中糖耐量减低刍议兼论治未病思想[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