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应用建中汤方证辨析*

2012-08-15韩顺平杨幼新王富雄

天津中医药 2012年5期
关键词:临证指南中气小建

韩顺平,杨幼新,王富雄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小建中汤及其类方均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02条记载:“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5条记载:“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3条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继承并发展了张仲景学术思想,运用建中汤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

张仲景阐述建中汤类方基本病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伤寒二三日属外感寒邪初期,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见症,而脾胃乃营卫气血化生之源,心脾气虚,风寒外感则心中悸而烦。里虚则悸,邪扰则烦,当以小建中汤温中健脾、补虚缓急、调和气血、建中而攘外,中气建则化源充足,里虚得补,外邪自解,悸而烦等症自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里急,诸不足”。本证当属正气不足,邪欲入里。脏腑劳损,精气亏虚,内生寒邪导致阴阳俱虚。本证是由虚劳病发展而来,张仲景之建中在于用甘温之药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两处出现“建中法”的字样,一处出现“当以甘温”的字样,观其建中法之药物为黄芪建中汤去姜,某案“当以甘温”之药物为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在小建中汤基础上加黄芪而成,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2]。由此可见,建中法是在张仲景建中汤组方基础上加减化裁,灵活运用之法,而小建中汤由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组成[3]。“当以甘温”实为当用黄芪、甘草、大枣、胶饴之甘以建中,用生姜温以通阳之建中法[4]。

《临证指南医案》建中汤案例共有24例,其中,虚劳门6例、咳嗽门12例、吐血门4例、汗门1例、调经门1例,主症常见形寒、饮食减少与自汗出,具体情况如下。

1 劳倦过度,损伤阳气

许案:劳倦伤阳,形寒,失血咳逆,中年不比少壮火亢之嗽血,黄芪建中汤。

张案:馆课诵读,动心耗气,凡心营肺卫受伤,上病延中,必渐减食,当世治咳,无非散邪清热,皆非内损主治法,黄芪建中汤去姜。

汪案:此劳力伤阳之劳,非酒色伤阳之劳也,胃口消惫,生气日夺,岂治嗽药可以奏功,黄芪建中汤去姜。

医案中,许案劳倦伤阳,阳伤气不摄血而致失血咳逆,故以黄芪建中汤,甘以建中,温以通阳,是张仲景之建中法的>具体应用。张案、汪案虽明咳嗽,然皆劳倦内伤,胃口消惫,土惫金损,治内损之法,上病中治,以黄芪建中汤旨在建中气、益肺气,去辛温之生姜,意在防其辛散,耗肺气,伤胃阴。

2 内损不复,阴阳俱虚

严案:脉小右弦,久嗽晡热,着左眠稍适,二气已偏,即是损怯,无逐邪方法,清泄莫进,当与甘缓,黄芪建中去姜。

华案:此劳怯损伤不复之病,已经食减,便溏,欲呕,腹痛,二气交伤,然后天为急,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医矣,建中汤去糖加人参。

杨案:内损,阴及阳分,即为劳怯,胃弱少纳,当以建中汤加人参。

医案中,严案内损不复,阴阳二气已乏,叶天士以黄芪建中汤旨在建中气、益肺气,去辛温之生姜,意在防其辛散,耗肺气,伤胃阴。华案、杨案内损,阴阳俱虚,以建中汤加人参,重在补益中气。可以看出叶天士运用张仲景建中汤非常灵活,根据临床,或重在建中气、益肺气,顾护胃阴,或重在补益中气。

3 久嗽不已,虚损不复

许案: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一年来病,咳而气急,脉得虚数,不是外寒束肺,内热迫肺之喘急矣,盖馁弱无以自立,短气少气,皆气机不相接续,既曰虚症,虚则补其母。黄芪建中汤。

郑案:脉来虚弱,久嗽,形瘦食减,汗出息短,久虚不复谓之损,宗内经形不足,温养其气,黄芪建中汤去姜加人参五味。

以上医案均为久咳虚损,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旨在虚则补其母,元气受损,甘药调之,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其中,许案久嗽、短气少气之虚主,但用黄芪建中汤即可;郑案有胃伤食减之表现,故于黄芪建中汤去生姜,以防生姜之辛散,耗伤肺气,损伤胃阴;郑案除上述症状外尚有汗出息短,故于黄芪建中汤中加人参、五味子增强益气收敛之作用。

4 阳微卫薄,病在营卫

某案:脉细弱,自汗体冷,形神疲瘁,知饥少纳,肢节酸楚,病在营卫,当以甘温。生黄芪、桂枝木、白芍、炙甘草、煨姜、南枣。

李案:久嗽经年,背寒足跗常冷,汗多,色白,嗽甚不得卧,此阳微卫薄,外邪易触,而浊阴挟饮上犯,议和营卫,兼护其阳,黄芪建中汤去饴糖加附子茯苓。

医案中,某案营卫不和而致的自汗体冷、知饥少纳、肢节酸楚,当以甘温之黄芪建中汤治疗。李案营卫不和兼有阳虚浊阴挟饮上犯,用黄芪建中汤调和营卫,加附子护其阳、茯苓健脾以去其湿。

5 体虚外感,误治伤阳

某案: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已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问谁之过欤,小建中汤。

本案为体虚复感温邪,而致咳嗽,误治损伤胃阳,胃纳减少,以小建中汤治之,旨在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5]小建中汤用以治疗虚人外感和阴阳两虚的虚劳病变。其病机特点为中焦虚寒,内伤虚损,气血双亏,心脾不足,复感外邪;或中焦虚寒,复被少阳邪乘;或中气不足,阴阳失和,寒热错杂。该证核心在于中气虚寒。辨证要点是: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虚怯少气,脉细无力;或腹中急痛,温按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细而缓;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鼻衄、梦失精,腹中拘急,舌淡苔白,脉细或涩等[6]。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谨遵张仲景建中汤之病机,指出:“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需投复脉,乃邪少虚多之治法。”叶天士使用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治疗的案例中,或于建中汤中减去辛温之生姜,以防姜之辛散耗伤肺气、伤及胃阴,或于建中汤中加人参,突出其重视补益中气。特别在治疗劳伤所致咳嗽,或久咳伤中时,主张治内损之法,上病中治,强调法当建中,大忌清寒理肺,突出其损其肺者益其气、虚则补其母的治疗思想。叶天士认为:“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故叶天士对于久病,多从脾胃论治,灵活运用建中汤。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柯雪帆.伤寒论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秦庆福,年 莉.肘后备急方的方剂学成就[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9-10.

[4]彭草云,郝瑞福.临证指南医案老年病探析[J].天津中医药,2007,24(1):41-42.

[5]尤在径.金匮要略心典[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65.

[6]任应秋.运气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0-109.

猜你喜欢

临证指南中气小建
小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
闰年与闰月的由来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临证指南医案》中“四时节律”运用探析❋
基于中国知网的《临证指南医案》研究概况分析※
最怨的就是你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最怨的就是你
游戏惹的祸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胸痹的用药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