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背景下东亚区域内的中日合作
2012-08-15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高时扬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高时扬
1 “危机”背景下东亚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加强
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完全退去,当今蔓延于欧洲的“债务危机”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同时,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核电危机”更使人们对“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发展前景表现出担忧。在这一系列危机背景下,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两个经济大国和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应该如何“加强合作、共克危机”成为眼下中日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话题。因此,东亚区域框架内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应对各种突发性“危机”和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
“危机”在给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亚洲各国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契机。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看到了加强区域合作的必要性,于是诞生了东盟与中、日、韩(10+3)对话合作机制,各方进而合作推出了旨在扩大货币互换范围的“清迈倡议”等多边合作措施。另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对外贸易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927.8亿美元,增长37.5%。可见,东亚的区域内合作在不同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同时,在该地区还要充分建立应对其他一系列危机问题的机制,关注和积极应对来自突发性“危机”的影响。面对自然灾害以及次生灾害引发的危机,区域内各国快速的反应优势和合作基础带来的互信应该是最好的条件。
东亚区域合作的作用以及强大的必要性还表现在,各国不仅可以通过合作共同为对各自有利的贸易自由化协调一致,使之有助于地区的商品流通、形成规模经济,而且有助于推动地区各国之间的生产分工,实现共赢。从贸易角度而言,区域内贸易方便快捷,可以节省时间和运费,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可以利用区域内成员间的团结合作降低外部风险造成的影响、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以及后危机时代的一系列合作成果都可以证明,在该地区,只有合作才是双赢或者多赢。
2 “危机”背景下东亚区域合作中中日关系面临新问题
中日两国都具有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征,对海外市场有较高依赖性,近来,受外部世界经济等形势影响,中日关系以及中日两国经济都面临一些新问题的考验。
2.1 “危机”应对机制不健全,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不信任
中国和日本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竞争与合作同在,在正常情况下的战略和政策措施在“危机”形势下往往遭遇“失灵”。因此,针对目前以及今后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危机,建立两国政府间规范的“危机”应对与处理机制是避免加大两国相互不信任的必要选择。此次日本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核泄漏危机,由于日方的通报不及时以及事后处理不善等,都与邻国产生一些不信任,这可以说是一次合作应对机制不到位的深刻教训,以此为契机中日认真考虑在东亚区域合作框架下的“危机”应对机制刻不容缓。
2.2 “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利于经贸关系发展
在以WTO为首的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下,全球自由贸易进程已经深入发展,贸易规模已经巨幅扩大。刚过去的金融危机,曾打破了这一进程,各经济实体不同程度受到波及。为尽快使自身走出危机的困境,解决本国因危机造成的高失业等问题,一些国家纷纷用各种形式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加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则可能成为阻碍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隐患,并对本地区新兴经济体国家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日本的灾后重建需要世界市场,而贸易保护对其经济复苏极为不利。
2.3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日解决“危机”的方式、方法存在障碍
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亚洲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无需赘言,亚洲区内亦有高度发达与比较落后的一些国家和经济体。这样巨大的不平衡,在进行区域间与区域内合作与解决“危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各方的诉求不一样,各方的利益也必然难以平衡,为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常常成为地区合作的障碍,而且中日两国由于所处层次不同,在对待解决不平衡问题时的表现有时会出现分歧,尤其在解决突发性“危机”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仍存在障碍。
2.4 中日两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亚洲新兴经济体多数是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被称为新型“三角贸易”。从近期多种危机背景下看待这一问题,更感到这一挑战的严肃性。如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欧美发达经济体,导致这些国家正在尽力 “去杠杆化”,使得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导向模式面临转向。有专家指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将保持“去杠杆化”的势头。“去杠杆化”意味着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模式所依赖的国际环境已发生变化。因此,亚洲各国在新的国际局势下有必要进行有效的区域合作,即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寻求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
2.5 “危机”影响下亚洲域内市场需求存在不稳定性
大多数学者认为,亚洲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欧美等主要出口对象国的需求又日益萎缩,这给亚洲各国造成了极大产能过剩的威胁,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数据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因此,能否有效地扩大亚洲区域内的内部需求,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真正从这场危机走出的又一关键。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诸多国家无法有效提高居民收入,导致无法有效提振内需,今后这将一直是东亚乃至亚洲各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2.6 历史问题认识和周边领土及利益冲突带来的不良影响
东亚地区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差异,迄今东亚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沉重地困扰着各国政府与人民的感情和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加之各国在周边领土以及围绕资源等敏感问题的较量时有发生,所以在本地区,加深各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应是克服障碍的主要途径。
3 “危机”背景下东亚区域合作中中日关系的重点
中国和日本是本地区的大国,两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东亚的83%,人口占东亚的70%,因此中日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无论在东亚区域内还是中日之间专门应对危机处理的机制尚未建立,但从最近的多项事态分析,在东亚区域合作框架下建立“危机”背景下的中日合作应对机制对于本地区经济稳定发展非常重要。
3.1 建立“危机”形势下的危机应对机制
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中日采取了相关措施,表象出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和应对。但是,在应对大型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灾难性次生灾害方面表现得却不尽人意。日本此次由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中严重忽视了周边国家对该问题的关切,也没有及时就事故的具体情况给相关国家通报,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首先建立重大灾害及时互相通报机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建立共同的机构分析灾害危险等级,协商制定后续处理意见等,对相互关切的问题应在平等的国际外交惯例下,以负责任的态度予以解决,而不应该采取回避和敷衍的行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对于相邻国家建立长期互信极为重要。
3.2 “危机”背景下政治问题应让位于“危机问题”
中日建立政治互信是两国长期努力的目标,但是如遇有互相关切的“危机事件”发生,政治问题应让位于优先解决“危机问题”。因此,常规形势下两国奠定稳健的中日政治基础,妥善处理政治敏感问题至关重要。而当遇有重大突发性危机的发生,应以中日之间已达成的一系列共识为基础,尤其是通过《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及《中日联合宣言》确定的基本准则为原则,明确规范。
3.3 “危机”背景下中日更应联合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互补作用
中日在东亚区域合作不是争夺主导权下的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长期以来,东盟一直是10+3会议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这既是东亚合作的特色,也是各方在当今形势下现实和明智的选择。在一个国家遭遇危机的情况下,以信任与合作为原则,致力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3.4 “危机”背景下的中日合作应以正常形势下加强东亚区域合作为基础
3.4.1 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
此次日本核电危机暴露出日本在能源领域存在的危机。地震发生后,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日本提供了2万吨石油,以解燃眉之急。这说明两国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互为邻国的地缘优势,而且在能源储备及运输方面具备的优势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3.4.2 以FTA为目标的合作
中日韩三方FTA的学术研究已经取得进展,如何上升到政策方面是今后应该关注的焦点。目前日本政府尚无启动中日FTA的时间表,但中日学界开展的FTA可行性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应视为中日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最大的契机。
3.4.3 加强和重视互补式合作
中日两国作为近邻,经贸关系紧密,从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来看,互补式合作仍有发展空间。如环境领域,日本走在中国之前,中日之间的合作已经取得明显成就,相互影响至深。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济迅猛增长,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在环保方面的滞后就是如此。如今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所以在这个方面,中日两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前景。互补式合作可以建立相互信任的环境和奠定长期合作机制的基础,意义重大。
4 中国在应对“危机”和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参与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最近由于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使东亚区域合作的重点更加突出,这种独特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具有一定地理优势
中国与周边十余个亚洲国家相连或隔海相望,空间位置优越。近年来,中国参与开发的湄公河项目、图门江项目,建设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具有一定影响。
4.2 中国在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规模优势
尽管当前的政治等因素在区域合作中仍产生影响,但经济合作是密切的。可以说,在危机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中国较大规模的市场吸附能力对缓解危机的巨大冲击将起到有效释放作用。
4.3 中国是维护东亚区域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稳定与安全是区域发展的前提,但在东亚仍存在不少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中日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甚至金融危机这样需要共同应对和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等等,对此,中国均采取了大国负责的态度与方式。在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波及至亚洲时,又是中国在国内启动4万亿人民币的巨额投入,强劲拉动和稳定了经济,这间接维护了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秩序。最近,日本大地震危机中,中国又是率先排出救援队和最及时实施物资援助的国家之一,对日本的支援有目共睹。
5 结语
区域合作实际上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现的全球化,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跨越各自边界,减少交易成本,合理配置资源,进而向经济以外的全面合作扩展。因此,区域一体化既是顺应全球化大潮的产物,也是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无序挑战,更是在危机时代共同渡过难关的支柱。
[1]刘昌黎.中日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J].东北亚论坛,2010.
[2]张蕴岭.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J].当代亚太,2009.
[3]谷源洋.东亚区域合作概论与中日战略考虑[J].亚非纵横,2009.
[4]林晓光.中日合作与东亚区域合作[J].和平与发展,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