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
2012-08-15高丽
高丽
近年来,随着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不断发展,使得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补充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普遍的认可[1]。有报道称,在某些重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疗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患者的体力恢复,促进疾病的康复[2]。本研究中,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例肠内营养制剂补充治疗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例肠内营养制剂补充治疗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2.0~74.5岁。20例肠内营养制剂补充治疗患者中,9例消化道疾病患者、7例严重创伤患者,以及4例老年营养不良患者。
1.2 治疗方法 肠内营养制剂的输入途径有鼻胃管、食道造口、口服、胃造口,以及空肠造口等,而鼻胃管是肠内营养制剂的主要给药途径,适用于不能经口进食患者,或者进口进食不能满足生理需求的患者;食道造口则是将喂养管通过口咽部,放置到胃内,保留了患者正常进食通道,促进其消化功能的恢复;胃造口则是在胃镜等器械的引导下,将喂养管放置在胃内,进行营养供给的方法,能够达到延长营养物质的保留时间,是肠内营养制剂的最佳给药途径;空肠造口是上消化道手术治疗的辅助方法,适用于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是一次性输入、连续性泵入,以及间歇性重力滴注输入等方式输入,临床上最常用的、效果最好的输入方式为连续性经泵滴注输入方式,在最初的滴注过程中,注意保持较慢滴速,滴速维持在每小时40~60ml,待滴注3~4 h后,滴速可以加至每小时100~150ml。同时,注意保持滴注过程中营养制剂的适宜温度。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早期,一般采用低浓度肠内营养液,后期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适当加入米汤、果汁、蛋白质粉等自制营养制剂。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①显效: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后,患者体力恢复明显,明显发挥了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②有效: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后,患者体力有所恢复,部分发挥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③无效: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后,患者体力没有恢复,也没有发挥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
2 结果
20例肠内营养制剂补充治疗患者中,9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经过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补充治疗后,6例显效,3例有效;7例严重创伤患者,经过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补充治疗后,5例显效,2例有效;4例老年营养不良患者,经过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补充治疗后,3例显效,1例有效。
3 讨论
目前常用的肠内营养制剂分为三大类,包括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以及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4]。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是爱伦多;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患者;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存在一定障碍的患者,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是百普素和百普力。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的早期治疗,一般情况下,术后24h,通过吻合口,或者空肠造口,通过输液泵,定时进行肠内营养制剂的输入;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手术结束后,首先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一般应用7 d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或者肠内肠外混合营养支持,待患者症状好转后,通过空肠造口管,进行肠内营养制剂的输入,待患者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后,改为口服营养制剂;危重肠外瘘患者,根据患者消化液的丢失程度,选择合适类型的肠内营养制剂,从近端的肠道口,或者越过瘘口,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减少肠道细菌的移位,增加白蛋白的合成,促进肠道完整性的恢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围手术期,通过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吞咽困难或者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时给予营养补充,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本研究中,20例肠内营养制剂补充治疗患者中,9例消化道疾病患者、7例严重创伤患者,以及4例老年营养不良患者,经过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补充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而言之,肠内营养制剂能够给予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1]朱明炜.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6):14-15.
[2]庞晓军.肠内营养液个体化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0):1457-1458.
[3]张片红.系统肠内营养制剂设计及临床应用.浙江预防医学,2008,20(9):77-78.
[4]吴园涛.我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进展与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10(8):72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