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控制的障碍与解决对策研究

2012-08-15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雷露乔忠

中国商论 2012年30期
关键词:冷藏损耗生鲜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雷露 乔忠

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农产品物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总产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前列,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管理、支撑体系发展尚不完善,导致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现象突出。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水果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损耗率高达25%至30%,总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年。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的高损耗,正成为抬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供给总量、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研究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控制障碍,提出相应的损耗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农业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现状

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是指由于产品生理特性、物流环节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数量的减少和重量的下降,以及物流环节产品新鲜度下降、安全性降低、营养流失等质量损耗。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与此同时,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现象非常突出。从数量上看,据发改委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生鲜农产品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耗率分别达20~30%、12%、15%,仅果蔬一类生鲜农产品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损耗率低于 5%,大幅好于我国水平。从价格上看,我国蔬菜从田间地头生产成本为1元/公斤,经菜农、收购商、批发商到终端市场即居民菜篮子,价格为3元/公斤,2元差价中最大的比例为物流费用,主要为物流途中(储存及运输)损耗。据相关部门估算,全国每年果品腐损近1200万吨、蔬菜腐损近1.3亿吨,若按每公斤一元计算,经济损失可超过上千亿元。而流通中的这部分损耗要平摊到各环节,最直接的影响是蔬菜价格上扬40%左右。按照国际标准,像生鲜农产品这类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而我国生鲜农产品成本偏高,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60%左右,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成本过高导致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

2 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控制障碍分析

2.1 规模障碍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当前实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障碍。我国农业生产的小型化和分散化,农业经营的个体化和盲目性,使农业产业集中度下降,难以完成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整体转移和升级。这些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形不成规模化、技术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特质,呈现出小规模、季节性、断续性等前工业化流通经济的特点。由于生鲜农产品安全、低损耗流通要求的物流经营活动实质上是要以组织化的物流经营活动为主体的,这就构成的最基本的矛盾。分散生产的方式很难实现物流规模化和标准化,也不利于农产品物流产业化发展趋势。

2.2 成本障碍

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大多需要采取冷冻冷藏的方式保鲜,而目前用于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冷藏冷冻设备大多属于专用设备,造价高昂,一次性投资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相当高。我国现有的物流管理机制对于资产性高科技设备的投资缺少鼓励政策,农产品生鲜冷藏物流很难成规模经营,造成盈利能力较差。受技术、装备限制,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行业普遍以小规模、原始、低端的方式发展,农产品运输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就拿荔枝来说,使用“冷链”物流运输之后,荔枝的成本价格大约上升10%~15%,而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却只能达到8%~10%,因此,在经济型的驱动下,大多数鲜活农产品物流主体选择损耗,而非控制成本。

2.3 技术障碍

生鲜农产品生物学特性则要求物流过程中需要冷冻冷藏,还要有合适的包装。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如果得不到解决,产品上架时间、销售范围都会受限,而且损耗会很高。而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技术仍十分落后,主要体现在:(1)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缺乏农业专用运输工具;(2)保温、保鲜技术落后,且条件差,导致农产品的储藏时间短,销售半径小;(3)加工处理水平低,我国目前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采用常温保存、流通和粗加工。此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产品物流源头诸如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信息技术运用落后,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公开渠道和源头质量监管系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不畅,监管不利。

3 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控制对策

3.1 改造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规模经济

出台扶持措施,改造、培育高技术含量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使之形成多渠道的物流营销体系,让物流企业在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主体,通过重点改造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和检验检测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建设,进而发挥标准化市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改造。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主体,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有效整合物流企业的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结构,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节省运输时间,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的运能优势,可以对菜农或生鲜农产品生产者直接下订单,尽量减少生鲜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真正实现“订单农产品”。

3.2 加大生鲜农产品物流相关设施设备及技术的投入和开发

物流业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物流装备制造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快速发展的物流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技术使用情况严重滞后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现状。农产品保鲜冷藏运输对要求物流储藏和运输企业加强冷库建设和冷藏运输车辆的生产改造。研发冷藏保鲜技术,控制冷藏运输成本,降低冷藏保鲜损耗率。开发先进的生鲜冷藏包装技术,加大科研和技术开发投入。

3.3 加快生鲜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

在生鲜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缩小与国际物流标准之间的差距,积极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推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发展,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有关部门应与生鲜农产品物流相关主体一起联合制定了生鲜农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储运标准等,进一步规范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此外,还应加大力度培育生鲜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鼓励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生鲜农产品超市的发展,实现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专业化分工,进而降低损耗和提高物流效率。

3.4 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及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物流方向的教研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物流人才培养严重缺乏。物流产业的兴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必须受重视。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农民培训学校、农业大学等手段,选拔那些文化水平比较高、认知能力比较强的青年农民进行重点培训,充实农村物流人才队伍;在相关高校设置农村物流专业,加强对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

[1]赵敏.农产品物流[D].

[2]胡星辉.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构筑[J].中国流通经济,2010(5).

[3]黄祖辉,刘东英.论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类型与形成机理[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4]吕玉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3).

猜你喜欢

冷藏损耗生鲜
基于数学模型的MMC阀损耗计算方法研究
基于改进的Bertotti 损耗分离模型的铁心损耗计算
生鲜灯的奥秘
船用冷藏装置控制系统的重新设计及应用
定制私家影院系统中的传输损耗(上)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
再谈冷藏保温车:市场已升温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