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2012-08-15江苏
江苏
作文教学要体现教育学的双重关系,体现教师指导和学生操练的结合,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学生普遍反映写作困难,而缺少丰富的素材,过于浅显的立意以及贫乏的语言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通病。笔者认为,如何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认识的水平和兴趣点出发,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应该思考的方向。
一、以生为本 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信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自信心缺失。自信心是一切活动的内驱力。研究表明:学生刚入学时,他们个个都认为自己会写作,自信力十足。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自信心就越来越差。突出表现在:不愿把自己的作文给他人看,不愿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总觉得自己作文写得太差,拿不出手。为了克服上述心理,作为教师,一是要赏识学生的写作。对新颖别致的标题,行文中的思维亮点,和标新立异的体验,教师要大胆地肯定并要表扬学生。二是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能激起他们写作灵感,能唤醒他们写作自信心的文题让其作文,或给一些文章让其自由批改。也可以采取专题训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人或事入手,练习写作,增强学生的信心。三是鼓励学生通过作文表达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克服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现象,就要找准那些曾经令学生感动过的人、事、物、情去写。有了生活基础的作文,就有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下笔为文,情动于衷,肯定会佳作自成。
二、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一年级是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观察中,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换句话说,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同时又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引导学生共同回忆,再现当天的场景,注意细节的还原及表达的准确,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水平。
在作文讲评课中,以动词使用的准确贴切为切入口,通过比较阅读、修改习作并评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如何通过仔细观察、反复炼字等方法使描写更贴切。比如七年级教材中的课文《社戏》片段,通过对“点”、“磕”、“退”、“出”等动词的圈画,使学生感悟精彩的动作描写不一定要多费笔墨,几个传神的动词就能描摹人物心理,从而感受用词的精妙所在。对比片段习作,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感悟动词使用单一会削弱文章的表现力。在集体回忆、再现参观做菜场景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找到适合的动词表现厨师的精湛技艺。最后还要回到实际运用中去,即当堂修改自己的作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出用词准确贴切而又富有个性的片段。
三、以生为本 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缺少素材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不是因为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好素材的意识。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儿的小事如果加以筛选,结合自己的感悟,都能成为很好的素材。有了这样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降低写作难度,确立了阅读和比较学生习作,了解作文选材需切合主题、新颖有独特性等要求的教学目标。
作文讲评课《生活很精彩,待你去发现》的设计之初,针对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的实际情况,希望能在短时期内,通过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素材中学会如何根据题目去选材并提炼主题。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两则材料的比较阅读,得出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换句话说,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具体的材料来表现的。其次,从学生习作《温馨的记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材料是否切题或者能否根据题目进行转化。从而明确写作中选材的基本要求,即材料要紧扣题目,要为我独备,更要平凡真实。教学中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来确立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取典型的材料来进行讨论、评析,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作文修改的可操作性。
四、以生为本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作文教学只有抓住了“生活”与“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尊重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的笔下汩汩地流淌,生活进入作文课堂才有了基本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中学作文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二是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以提高认识,获取灵感;三是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以拓宽视野,培养语感;四是要引导学生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手感。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杨再隋语)。从作文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是使中学生坚持写作、“主动”作文的不竭源泉。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柱子上曾有一句格言“人,要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师反思自己的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劣势,尽量扬长避短,更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认识水平、认知规律及认知心理等特点,透过现实的生活世界对日常的、细小的、极易被忽略的实例,从不同的层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