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新思考

2012-08-15◆赵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3期
关键词:钳工理论课课题

◆赵 禹 刘 冰

(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新思考

◆赵 禹 刘 冰

(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从钳工工艺课与生产实习课之间存在的问题;工艺与实习课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职业教育 钳工工艺课 实习课 一体化教学

当今社会对职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技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提高技校生将来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为了适应形势推动教学改革,我校不断探索,在近3年的时间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在钳工专业实施了“一体化”教学,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者,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对“一体化”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下面结合钳工专业就“一体化”教学作一总结探讨。

一、钳工工艺课与生产实习课之间存在的问题

目前,钳工工艺课与钳工生产实习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钳工工艺》理论内容与《钳工技能训练》实习内容相重复。例如,工艺课开始都会讲钳工入门知识,包括钳工加工在机械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及钳工工作的主要内容、钳工工作场地的设备设施,等等。在学生到实习车间实习时,实习教师又会重复地讲解这些内容。再如,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等钳工基本操作知识,工艺课上会讲,实习课上也会再次重复讲解。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时,也浪费了教师的精力。

其次,是钳工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训练内容之间存在偏差。钳工工艺课上,教师会安排讲解许多的理论知识,如钳工部分量具的认识、切削的基本知识(包括各种刀具的名称、结构、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及刀具的刃磨等)、钳工的基本技能知识,等等。而工艺课上讲的量具知识往往在技能训练时用不上,实习课上用的量具有时是工艺课上没见过的,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在实习中运用不上,实习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又没学过的现象。

再次,是实际教学中,理论课与实习课时间安排矛盾,往往在工艺课上完或者上了一大半后才进行钳工实习。这样学生对理论知识已淡忘,许多内容必须要重新讲一遍。例如,在上实习课时教师讲到“钻孔”的技能操作时,必须要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一次,如钻孔的理论知识、麻花钻的结构(台钻、立钻、摇臂钻、钻夹头、钻头套),等等。而学生在钳工工艺课上已经学过这些理论知识,由于上完理论课后没有立即进行相关的操作训练,他们大多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工艺与实习课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在以往的钳工教学过程中,工艺课与实习课教学脱节,开设内容和实习课题不符,形成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自成体系的局面,不利于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教师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理论课教师只上工艺课,而实习教师只教实习课。学生在学习工艺课时,缺乏与实训的结合,没有感性认识,常感枯燥无味,难以接受,部分学生上课打瞌睡,有厌学情绪,课堂纪律较差。这既不利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鉴于以上状况,钳工工艺课和实习课合二为一,即教钳工实习的教师同时兼任钳工工艺课,即教师一体化。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按照教学要求,“一体化教师”应是“双师型”的,除了应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在专业理论教学上是教师,在传授操作技能上是“师傅”,能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注重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教学的体系,目的是让学生考试得好成绩,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实习课教师注重操作技能的掌握,忽视理论知识的强调、巩固,结果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习及实践应用脱节。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进度

“一体化”教学以钳工专业理论及技能训练为教学内容的,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所带班级的专业基础课设置及其教学进度。一方面,“一体化”教师能都更好的因“班”施教;另一方面,要求专业基础课的设施方案及标准应更具有科学性,构建适当的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以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

在实行“一体化”教学后,课题设置照顾到理论知识系统、照顾到班级特点,照顾到学生学习兴趣,在搜集、挖掘之后,共同整理出多项适用的实习课题。如“曲面锉削”技能训练,原实习课题的内容为“锉削圆头平键”,现将训练放在兴趣化的复合作业中——“自行车扳手”“錾口榔头”等课题,对实习课题应用不到或不易体现的进行仔细筛选,或删、或减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计划,并在实践中局部调整、完善。将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会打破原有知识系统,需要老师认真分析研究各相关专业课、本专业课的学习进度,研究每个专业术语,反复推敲,使教学内容能够良好衔接,并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师的培养

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体化”教师来讲,除要求教师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还要求有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特别是作为“一体化”教师,应是双师型的。这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培训,要“送出去”要“请进来”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究活动,承担科研课题,培养一批素质高、数量足、结构合理的“一体化”教师群。

3.生产实践与社会需要

但就现在的教师群体而言,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很低。我校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成功之处有如下几点:首先,是提高了教师水平。通过实践活动互相学习,原理论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并对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应用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原实习教师增强了对专业理论、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教学方法;其次,是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上,原模式下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各有各的一套管理方法,实行“一体化”后,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共同探讨,管理方法更加丰富,管理内容更加广泛,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第三,是在教学内容上。理论实习课题与知识紧密结合,“一体化”教师配置的优点有突出体现,原实习教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生产实践的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原专业理论教师对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掌握较全面,通过共同研究后的实习课题设置即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又与理论知识的掌握相结合,更加具有科学性。总之,现行的“一体化”教师配置方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教师管理水平,教学内容更加合理,诸多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职业技术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从专业设置到职业技能等均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使学生顺利就业,才能使学校蓬勃发展。我们将近几年“一体化”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感到这种教学模式的突出优点,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钳工理论课课题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简析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策略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钳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及培养对策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