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动学生学业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
——心理训练和教育策略

2012-08-15邵雪芬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3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班级心理

◆邵雪芬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社区学院)

调动学生学业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
——心理训练和教育策略

◆邵雪芬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社区学院)

人类本身具有寻找和战胜挑战的欲望,这些欲望也是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核心。在课堂内外,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学业心理需求,同时配合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些教育策略,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

学生 心理需求 内部动机 心理训练 教育策略

内部动机是除了对事情本身满意之外,没有任何强迫的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

笔者通过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训练,同时配合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些教育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业心理需求,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一、自主需求

人类天生需要感到独立自主,要自主控制生活。当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时,自我决定需求就得以满足。其核心是有选择地进行自由选择,而不是根据别人的意愿或者受他人威胁行事。

教师常用奖励或者惩罚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虽然这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影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但是副作用是常常会压制学生的自我决定。学生对自我决定需求的满足,主要是获得权力和控制自己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学生会自然地产生对命令的抵制心理。

1.心理训练——选择未来的职业

在纸上给学生罗列出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职业,请学生挑选出自己乐意从事的职业,在全班分享,说出自己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择这个作为自己未来职业的。

2.教育策略

教师在课堂内外随时都要注意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主决定的空间,创造学生能够让自主决定的机会。比如,语文教师在布置作文题是多用开放性的题,或者只给一个大方向,标题文体不限,让学生充分自主。

二、胜任需求

个体需要在理解和控制环境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这种胜任需求激励人们去使用那些能够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来做事。

这给教育者的信息是,要保护那些学业不成功的学生。因为在学习中受到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逐渐放弃努力,逐渐丧失参与学习的兴趣。

尽管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让一个班里不同学习水平和起点的学生都能满足胜任需求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是激发学生的胜任需求还是可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般而言,学生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来完成。

1.心理训练——全班参与发言

选择一个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的主题,如寒假里印象最深的事。让学生写在自己的小作文本上,可长可短,要求写具体一点。而后教师进行批阅,对每个学生的寒假生活做反馈,而后组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尤其是请平时不太活跃的比较沉默的学生和大家分享他寒假中的生活。

2.教育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自己提出问题的难度,可以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当然这要建立在对学生比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给予提示或给出几个选项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答案。布置作业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班级里学习水平和起点较低的同学,如降低作文字数上的要求,布置一些抄写作业,等等。在班级搞集体活动的时候,仔细安排,让那些不活跃的同学也能有适合他们的工作或者施展他们才干的机会。如运动会上,让不是运动员的同学担任卫生工作,服务工作,宣传工作等,让全班同学都能感觉到每个成员的特有作用。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和发掘那些不被人注意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出来。胜任并不意味着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胜任,但是在某一方面的胜任也能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建立学生的信心,积极与周围互动,推动学生去努力。

三、归属感与联系感需求

人类有归属于一个群体的基本欲望,孤独感是痛苦的。被同辈认可和接纳是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同学之间广结友谊、愿意互相帮助和支持时,成就感就会加强。在很多班级中,某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于被同辈孤立或拒绝,甚至被同辈取笑。被接纳是儿童在社会角色中建立个人安全和自信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因相互利益而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动力。

在班级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学生聚在一起,每个人都积极争取群体中的一个位置。通过实现教师和同辈的社会期望和学业期望,通过对群体的团结做出贡献,很多人形成归属感并被接纳;其他人则在争取接受和认可的过程中受挫,有时被迫寻找灵活的、反社会的方法来获取地位。在教师的领导下,教室或者为所有成员提供支持和赞同,或者成为不断竞争的场所。

而只有当学生感到与同学、教师和父母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感到被孤立或被疏远时,学生会感觉比较好,内在动机也比较强,学习便会更努力。

1.心理训练

教师将全班分成由4个人或者5个人组成的小组(分组可以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各组选定自己的记录员和发言人。活动开始时,教师给学生一个一般类别或者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的特定类别,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就该类别做出尽可能多的反应。比如,英语课上,给出类别是food(食物),而后让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食物英语词汇来。时间到后,就停止记录。教师在黑板上给每个小组一个编号,然后让各组按照次序汇报答案。如果答案是满足类别要求的,并且是新的,就得1分,汇报答案是各组只能每次汇报一个答案,而且一个答案只能用一次。如果答案已被汇报过就不能得分。

当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做出回答之后,第一轮完成,再进行第二轮。当一个小组用完自己的答案后,必须放弃以后每一轮,直到其他所有小组完成。然后加总分,祝贺获胜的小组。

时间足够的话,可以确定一个新的类别,再重新开始活动。

2.教育策略

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当注意到,归属感与联系感对于学生内部动机产生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个体的学生被同辈群体所接纳,被认同,增强班级内学生之间的联系。组织各种各样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不失为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方法。教师更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把个人权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因为这会降低学生的权力感,产生社会自卑感,从而产生孤独感。多用各种随机分组或者自由选择分组的方法来建立学生小组内的凝聚力、联系感和相互依赖感。

四、自尊需求

自尊包括欣赏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具有对自己负责的心态和对他人负责的行为。建立同一性对于发展积极的自尊过程很重要。从学生小时候开始,自我同一性就开始逐渐形成,这源于他们收到的来自他人的和自我评价的反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学生努力弄清楚“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处”时,他们开始形成坚实而安全的自我同一性。在发展同一性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令人受挫的困惑和矛盾,教师应该耐心对待并鼓励让他们探索自己的选择,及时反馈他们的成败并且无条件地接受。

学生增强和保护自尊感的欲望,使他们寻求能产生骄傲和成就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1.心理训练——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选取最近报纸上的一些有意义又富争论性的新闻时事,请班级同学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课堂直接讨论交流,也可以请学生写在纸上然后再组织一次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堂活动中,教师不下结论,但要赞赏班级同学们各抒己见及互相尊重的态度。

2.教育策略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多提问开放性的问题,善于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对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多持肯定性态度,对学生中比较另类的学生也能去欣赏其好的一面。多用欣赏和赞美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不错,很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某某虽然……但是我觉得在……方面很不错,值得大家学习”,等等。

在与学生做思想交流时也要注意不强加观点给学生,而是用商量、探讨、平和的方式进行。

五、参与和享受需求

对玩乐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玩乐指的是人们寻求能提供生理、社会、认知或心理愉悦的活动。

教育者如果忘记了学生对于参与和享受学习的需求,那么设计出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枯燥并且使得学习结果肤浅。让学生最用功、学习动机最强的,永远是那些对课程内容充满热情又有各种方法使学习活动有趣而令人愉快的教师或者教授。有一些人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令人愉快的话,它就不够严肃或没有意义。可是,事实上,学生在令人愉快的课堂上总是尽力去做得更好,他们最愿意花大量时间学习并实现课程目标。令人愉快并不等同于肤浅,乐趣和努力学习经常结伴同行,寓教于乐是可以有的。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使他们的视觉或者听觉兴奋,富有激情的教学,其核心是选择与学生当前的体验和需求相关联的教学程序和活动。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动态的分析和剖析新信息的交互过程,积极建构所授知识的个人意义,接着把信息的解释与已理解的知识整合起来。有意义的学习产生参与,参与是开始享受学习过程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理解和应用时,大脑必须积极参与到意义建构中。

1.心理训练——好奇问题

在一个新学年、学期或者单元开始之前,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列出一系列有关特定单元或者一般性课程内容的问题。问题应该是具体和事实性的,并将问题写在自粘标签纸上。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以及学科领域来确定。比如浙江的人口是多少?杭州包括哪5个县(市)?西湖景点你知道哪些?

在活动当天,教师在每个进入教室的学生的背上贴上一个问题,问题都编上了号,但是给学生的是问题编号而不是问题本身。然后学生在教室中走动,阅读彼此的问题。他们向同学提供自己对于问题的最佳答案,但不提及问题。每个学生都会用笔和纸将其他同学提供的答案记录下来。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记录班上其他人对他背上的那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他自己是看不到的)。

学生收集完答案后,指导他们复查答案,在纸的底部写上自己认为后背上贴的问题是什么。在每个人都完成任务后,让学生从背上取下标签,比较上面的问题与自己的猜测。

最后,教师让每个同学读出自己的问题和答案,分享他们猜测的理由,引导相关话题的讨论。教师可以相应地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2.教育策略

教师可以在课堂设计时设置新颖的情境,让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情境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好奇与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用活动性的任务引导学生来参与课堂活动;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捕捉他们感兴趣的点,作为课堂的导入。

在班级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让他们充分地从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充分参与并享受乐趣。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美]James P.Raffini.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班级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心理小测试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心理感受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