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景消愁醉月客 凿壁无痕大匠心——《荷塘月色》解读及教学设计

2012-08-15韦志文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回环朱先生荷塘月色

韦志文

《荷塘月色》乃借景抒情之文。情之于人,有种种不同,形之于文,亦各有异,或见喜悦,或见哀愁,或喜中有愁,愁中有喜,悲喜参半,形形色色,带给读者许多感慨。朱自清之《荷塘月色》,起笔于“颇不宁静”,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过渡,最后收笔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形成了“愁起愁结愁过渡”的基本框架,但文中写荷塘写月色,却又完全是一番美景,由此可以判定,朱先生是要借荷塘月色之美来消解心中的哀愁了。但哲人有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先生借美景消愁,虽得一时欢乐,但心中的哀愁终是无法消得,从忆江南的沉醉中猛一抬头,人又处在现实的哀愁中了。朱先生一路写来,有意安排了一个愁起愁结的回环结构,但起笔转笔收笔处处极其自然,完全没有一丝斧凿的痕迹,令人不得不叹其高妙。正是:借景消愁人间且作醉月客,凿壁无痕天地长存大匠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结构,掌握作者情感,解读人物形象。

2.熟悉描写手法,分析语言特色,评价表达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先生的再认识。

1.朱自清先生一生极朴实、极谨慎,在《毁灭》一诗中曾有“自描”,请试读之: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天,

不再低头看白水,

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

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脚印。

2.再读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解析:这是后来担任九三学社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为朱自清先生撰写的挽联。此联采用同字手法,对朱自清先生的光辉一生和高尚品德作了全面的评价。上联采用两个“一面”和两个“向……学”,概括了朱自清先生的三十年教书生涯,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朱自清先生不断地从时代和青年身上汲取力量,既当先生,又做学生的治学态度。朱自清先生曾说:“要勇敢地向前走,这不是容易的简单的事。我们年纪大的人也许走得没有年青人那么快,但是,就是走得慢,也得走,而且赶着走。”可见朱自清先生是极强健极勇敢的一个人,挽联用“生能如斯,君诚健者”之句,寄托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下联作者用两个“愈”字与两个“斗”字,突出点明了朱自清的节操和骨气,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在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先生曾多次拒绝政府高官厚禄的收买,在贫病交迫临终前夕,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结句“我哭斯人”如泣如诉,十分沉痛,深切地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逝世的哀伤与痛惜。)

(二)读《荷塘月色》全文,了解内容,梳理结构。

1.快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堂上训练一: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明白作者行踪,梳理课文结构。

(1)堂上训练二:明白作者行踪,明确对应内容,了解情感起伏。

行踪变化: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内容变化:乘凉、眠歌——淡月、独处——赏荷、赏月——听蝉蛙忆江南——妻已睡熟

情感变化:颇不宁静——渐得宁静——沉醉宁静——渐失宁静——颇不宁静

(2)堂上训练三:解读课文结构,感悟结构特色。

①从离家开始,到回家结束,从妻眠开始,到妻睡结束,是一个回环照应的结构。

②依据回环结构,从颇不宁静开始,自然应以颇不宁静结束。

③从小路到小路,从渐得宁静到渐失宁静,构成了第二重回环。

④以荷塘月色为中间核心,前后内容对称分布,匠心独运,天下无匹。

⑤更深一层解读:从刻意离开家门开始,到不经意回到家门结束,形成了从刻意逃避现实到不经意间又回归现实的循环,内心里欲避而不可避的悲哀在文字上全无形迹,斧凿无痕,堪称绝妙神笔。

(三)解读人物形象——堂上训练四(以讨论方式展开)。

1.课后练习题以为,作者作为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现实,思想矛盾复杂,形之于文,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应该如何理解?

观点指路:“颇不宁静”四字,一语道破朱先生本是有愁之人,离家赏月意在借景消愁,但哀愁竟不可消,“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均是明证,因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结论,自是正确无疑。但逍遥难得,却反证了“淡淡哀愁”的错误,因月色而沉醉宁静的普遍见解,也证明了“淡淡喜悦”的不可认同。论者见文中有愁有喜,相互交织,便以为愁也淡淡喜也淡淡,实在不过是肤浅的见解,自古及今,真正的性情中人是全不这样的。

2.课后练习题以为,作者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应该如何理解?

观点指路:

①离家之时,先想到墙外孩子们的欢笑,可见平日里是常留意的,行文时自然而然便流于笔底,这正是温厚的证明。

②个性平和之人,情感不会偏激,做事不会张扬,随意随和,能容万物。朱先生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正是平和性情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朱先生心中有愁,却不刻意张扬,赏月得喜,却也并不狂欢,一如湖上清波,不见狂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③悄悄地披衫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屋,一前一后两个动作,与徐志摩《再别康桥》完全相同,只是不要惊动家人,处事谨慎,于此见之。

④朱先生离家赏月,以消解心中的“颇不宁静”,也算是有所追求了。但月光只是淡淡的,不能朗照,月光之外,偏又有许多树影,那种“朗朗明月照乾坤”的景象终是无法见得,但朱先生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算是“放不开”的一个证明。热闹的蝉声蛙声也算是美好的事物,心无挂碍的人,随它热闹去便是了,也乐得逍遥自在,但朱先生忽然便触动心底哀愁,于是变成“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了,这算是“放不开”的又一个证明。与此相同的是对江南采莲的回忆,朱先生是写出了神往的,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情绪起落只在瞬间,其放不开的心态已显露无遗,而这正是真性情的具体流露,真实自然,毫无矫饰。

(四)品读课文4、5、6三段,熟悉描写手法,分析语言特色,评价表达效果——堂上训练五(以讨论方式展开)。

1.听课文4、5、6三段朗诵录音,感受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

2.讨论分析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描写方法的理解:

①叠字求形法——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田田、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等,叠字使事物之形更为逼真。

②修辞传神法——文中修辞主要有比喻(宜逐一指出并解析)、拟人(如袅娜、羞涩、风致、倩影、丰姿、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等)、通感(归在比喻当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事物的神韵,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③层层叠进法——第4段由荷叶到荷花到荷香再到荷波,层层叠进,自然顺接,最后却又能以荷叶作结,构成回环,真是奇绝。

④人物相衬法——第6段通过树影以环境之静衬托蝉蛙的热闹,是物与物的相衬;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便使蝉蛙的热闹与作者的孤寂失落构成了反衬,是为人与物的相衬,最终将作者情感的起伏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3.堂上训练六——朗读并背诵课文4、5、6三段,再次感受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

猜你喜欢

回环朱先生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妙趣横生的回环诗
荷塘月色
嘟嘟闯关记
荷塘月色
悼朱光潜先生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供暖不好通话作证供暖公司被判退钱
大自然的音籁 灵魂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