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化的语文教学原则——浅谈思维共振原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2-08-15梁文
梁 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对话的方式、方法,“话题核”的确立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关键。
而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应试教育,轻素养教育;强调分数,轻视学生能力,其弊端多多。新课程标准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福音。于是,在语文新课程的形式下,新的教育理念犹如一缕春风,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眼下,活跃的气氛往往成为一堂优秀课的标志。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演讲、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毋庸质疑,这样的课堂,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轻松与自由。但是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有过分注重形式的倾向?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是否达到了“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否达到了启迪学生心智,培养思维品质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在追求轻松活泼的同时,要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沉入文本,同作者对话,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以便为下一步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打下基础,也就是为真正的“合作探究”创造前提条件。
怎样才能进行真正的“合作探究”,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学生的阅读经验积累、学生在合作方面的经验积累、教师的“加热”水平等等。而现实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对文本解读中往往呈现的是多元的解读方式,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上,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境下创造出来的,都具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即只有一个“真正的哈姆雷特”。因此,所谓的“合作探究”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个文本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完美结合。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首先正确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灵活地驾驭课堂,创设课堂情境,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 “平等对话”,而事实上,由于老师和学生在知识积累、认知水平、人生阅历、方法掌握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可能进行理想化的平等对话。所谓的“平等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念,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怎样进行平等对话,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互换心理位置。
教师与学生互换心理位置,其核心表现为教学创造思维主客体的思维转换。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思维主客体之间的思维转换系统的顺利进行与完成,是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种转换,其实质就是一种思维共振的心理效应。
所谓思维共振,就是人们认识之间相互感应、撞击、不断激发出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通过个体思维共振与群体思维共振来实现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创造思维的转换过程,正是教学创造思维主客体认识之间互相感应、撞击、不断激发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教师个体思维共振与学生思维共振,学生个体思维共振与学生群体思维共振加以实现的。
个体思维共振是指认识主体思维的反映、选择、创造过程,而群体思维共振是在个体思维共振的基础上不断交往、互补、甚至争辩,最后形成共识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以自己的思维反映、选择、创造过程,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分析、研究、提炼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索。通过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体,要使个人思维得到完善、并富有创造性,在提高个体思维共振的基础上,必须置身于群体之中,通过群体思维共振开拓思路。这样,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主客体之间的思维转换系统才能畅通无阻。学生个体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优化与创造性的形成,就更需要将自己置于群体之中,把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同大家进行商讨,互相补充,互相修改与互相提高,即群体的思维共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法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维与积极探讨,而且要鼓励学生同自己“对话”——因为思维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它通常在主体内部进行,是内隐的——使各自的思考在相互的启迪、感应、撞击的过程中,突破原有认识的束缚,从而引出更为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当然,教学过程中思维共振效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师生间的密切合作。从一般意义上讲,师生间的合作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一起共同思考、研究如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还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思维共振,只有在智力和谐、知识互补、心理融洽、志趣相投等因素互相制约、互为作用、发挥整体效力的条件下,使相互之间的思维频率相接近,进行很好的合作,才能引起思维共振,从而达到教学创造思维主客体间思维系统的有效转换。否则,就是智商再高的个体,也难于在教学思维的交往中,爆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然而,事实上,学生个体间的智力水平、情趣爱好、思想追求、意志品质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相互间的思维频率,尤其是同教师的思维频率不可能相接近。这就要求教师在透彻了解每个学生智力水平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心理意向等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调整,将不同思维频率的学生有效地组织到自己教学思维频率上来,使彼此之间的思路在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中得到沟通,这样就会激起每个学生的创造灵感,真正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合作中,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语文教师应把握好新课程的特点,掌握学生的阅读心理、思维规律,利用好思维共振原理,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只有深层对话,对话者才能与文本、作者自我、他人有效互动,从而改组或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认识情意和思想境界。同时我们的教师也要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努力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而在这种对话中,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而这样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等待灌输知识的接受站,而是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的、精神焕发的思想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