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有“序”可循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阶段大学教材

张 毅

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二)编入陆蠡的散文《囚绿记》,而这篇文章已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过。《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曾经同时在初高中教材中出现。同一篇课文被分编在不同学段的语文教材中,这要求从教者根据教学需要,特别是“学”的需要有序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真的不能像自然学科那样有具体而严谨的目标递进教学体系吗?翻开中国古代教育史,“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贯穿语文教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学记》作为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对学校教学目标分学年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从“离经辨志”到“强立而不反”的全过程,揭示了一条基本规律:德育和智育不仅密切地联系着,德智并重,而且这两条线是循序渐进的。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这样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内容。8岁至15岁阶段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卷七),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朱熹在《小学辑说》中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又说:“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因此,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清代教育家王夫之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教学五步”的主张。他认为,事和理都有粗小、精大之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即所谓“施之有序”。他把“立教之序”分为五个阶段,就是“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小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精粗理之合一”(《读四书大全说》卷七)很明显,这是对传统“循序渐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按照教学需要对文体进行合理分类和合理排列的第一人。针对教学内容的顺序问题,他提出“教授要分期分类”,认为教材选文不必依时代的次序,要按文体分类分组选。他认为还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要求细分若干小类,“例如记载文先授记静态者后授记动态者。动态之中先授一人或少数人一时或短时的动态,最后才授许多人许多时的动态。论辩文先授倡导一类,次授考证质驳批评等类。各类中先授单纯问题的论辩,最后才授复杂问题的论辩”。梁启超先生的这种设想,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也符合文章写作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

通过对古代教育思想的爬梳,我们不难发现,安排学习内容的序列,应当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来进行。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他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即能够按照学生认知发展或智慧生长的序列,由浅到深确定学习目标,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引导学生“发现”,应当按最佳序列来呈现学习内容。在安排教学序列时,最好的方式是按学生智慧发展的历程,即按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来安排。这符合人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逻辑抽象转化的规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作文题库,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小学阶段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好奇心理,其作文训练主线是“观察——积累——表达”,百分之九十是写大自然景象和鸟兽虫鱼;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在观察、积累、表达的基础上,作文训练转向“阅读——感悟——表达”,即阅读名著,联系生活来作文;高中阶段的作文则围绕 “阅读——感悟——思辩”进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小学——初中——高中完整的作文命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维过程,即把知识的结构与认知的心理程序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有“序”可循,这个“序”就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序”,学生认知规律的“序”。教师由此决定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的“序”。语文学科本身有其逻辑系统,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也自有客观规律,从而决定了教学应参酌二者,以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入手讲求语文教学之“序”,这对于改变教学中存在的随意性、盲目性,确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阶段大学教材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
教材精读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材精读
大学求学的遗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