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花说秦退雄师——烛之武外交辩辞艺术欣赏

2012-08-15唐功杰

中学语文 2012年12期
关键词:秦伯秦穆公郑国

唐功杰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脍炙人口的外交辞令,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让今天的我们仍然感受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语言魅力。它的引人入胜之处具体来说表现在“利”“礼”“理”“离”和“力”五个字上面。 下面从这五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说明。

一、待之以“礼”

烛之武是在“晋侯、秦伯围郑”的危急情况下,奉郑伯之恳请“夜缒而出”见秦伯的。在秦晋联军大兵压境、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之下,为了达到保全郑国而使秦伯退兵的目的,烛之武必须态度冷静,对对方以礼相待,才能先稳定住对方的情绪,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以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秦、晋围郑”,一言既出便一改开头“晋侯、秦伯围郑”先晋后秦以晋为主的地位顺序而把秦国放在前面,突显了秦国的地位,满足了蛮横的秦伯的自大心理;“郑既知亡矣”,首先表示臣服,一个“既”字,明确承认郑国自知自己会灭亡的现实情况,显现郑国的弱势和劣势,使得秦伯放下戒备之心,也为下文的继续游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用“敢”“执事”这样委婉、客气的词语,表示出对对方的充分尊敬和为秦着想的立场。如此这般的一番说辞令秦伯心中之气先平了一半:烛之武一见面就出言不凡,一下子缩短了二人之间的距离,让对方愿意继续听自己说下去。接下去的一席话又连续用了六个“君”字表达了对秦伯的恭敬,最后又以“唯君图之”表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一个濒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颐指气使的大国君主,既绝不露出一点苦苦哀求的乞怜相,也不据理质问,却能够不亢不卑地从容辞令,做到了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坦诚以待,彬彬有礼,是烛之武取胜的第一招。

二、晓之以“理”

整套说辞摆事实讲道理,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把它看成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呢?其一,条理清楚,具体而微。首先提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问题,从以下五个层次加以分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一番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结构非常完整。其二,层层深入,说理透彻。他始终围绕着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利用秦晋矛盾,并制造新的矛盾,以化解秦郑矛盾。先谈秦郑两国关系:从地理位置看,秦国越过晋国去统治郑国是非常困难的;从现实利益看,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而保留郑国对秦国有利。再谈秦晋两国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晋国忘恩负义,不守信用;从未来的角度看,晋国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如此反面正面对比,现实未来结合,字字在理,句句动心。

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是烛之武取胜的第二招。

三、动之以“利”

晋秦围郑,是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与秦国完全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秦国此次对郑国用兵可谓师出无名,它之所以出兵,既是因为两个国家向有“秦晋之好”,也是因为秦穆公想借此捞郑国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正应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古话。所以,如果他明白灭亡郑国只能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作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以削弱晋国的力量。正是因为看准了这一点,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唯利是图和他对晋人称霸有所戒备的心理,对之晓以利害。一是从地理形势来看,秦、郑两国并不接壤,郑国在东方,秦国在西方,晋国恰好位于两国中间。秦国要攻打郑国须经过晋国,远途劳师奔袭,“君知其难也”。二是从事件的结果来看,灭掉郑国的最大得益者是晋国而非秦国。“邻之厚,君之薄也”,晋国得到郑过以后,势必会疆土扩大,势力增强;相比之下,秦国的势力就意味着被削弱。这对早有称霸野心的秦伯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为春秋争霸,谁的势力大,谁就处于霸主的地位;谁的势力小,谁就随时会有被吞吃的危险,“亡郑以陪邻”,这样的赔本买卖秦伯怎么会干?这就充分说明了灭亡郑国只能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从外交前景来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对秦十分有利:当秦国“行李之往来”时,郑国“共其乏困”。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如何对待郑国将出现二弊一利的结果一目了然:“亡郑”则利晋阙秦,“舍郑”则交郑助秦。推心置腹,侃侃而谈,可谓处处替秦伯着想,时时为秦国说话。在“利”字面前秦伯怎能不心悦诚服而为之所动呢?诚如前人所言:“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推心置腹,循循利诱,是烛之武取胜的第三招。

四、施之以“离”

在秦伯为“亡郑有害”和“舍郑有利”的利害关系心有所动之时,为了扩大劝说的既有成果,烛之武便紧紧抓住秦穆公趋利和称霸的心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和秦晋之间的矛盾,而竭尽挑拨离间、分化瓦解之能事。他援用历史教训,分析未来形势,进一步阐明“亡郑”即意味着“亡秦”的道理。首先,摆出晋国在“君尝为晋君赐”的情况下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这段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一则指出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性,揭示秦晋矛盾,挑拨秦晋关系;二则暗示秦伯与背信弃义的人合作,恐怕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借此激起秦穆公对晋国的怨恨,以瓦解秦晋联盟。一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然后,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晋国此后的动向以及“亡郑”后秦国的结局。贪得无厌的晋国“既东封郑”,必然得陇望蜀地“又欲肆其西封”,因为“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将秦晋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至此,烛之武把“亡郑”即“亡秦”的道理分析得十分透彻,无懈可击。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这番说辞正巧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使趋利而来他下定决心改弦更张,以至于“弃晋如涕唾”避患而退。说这番话的时候,烛之武以进为退,一字不提郑国利益,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始终围绕秦晋之间利害冲突巧使离间计开展攻心战,说明晋国是敌而非友,使得“攻守之势易矣”。将辩说的威力发挥到极致而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表现出烛之武高超的攻心才能。

利用矛盾,纵横捭阖,是烛之武取胜的第四招。

五、感之以“力”

在这篇短短一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胸有成竹,对秦晋二国的矛盾了如指掌,紧紧围绕“利”这一核心问题,对秦伯辅以“礼”和“理”这两个具体方式,施之以“离”的强大攻势,说得委婉曲折,可谓面面俱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其思想的智慧和语言的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很强的征服穿透力,表现出折冲樽俎的杰出外交才能。诚如清人林云铭所言:“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彀中也。”“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的结局也尽在情理之中了。不仅如此,这段文字还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之后,它仍然宛如一支异彩纷呈的交响乐回响在我们的耳边,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猜你喜欢

秦伯秦穆公郑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爱马说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