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合作与探究学习
2012-08-15江苏孙晓芹
江苏 孙晓芹
新“课标”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师生互动、互补,使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使学生的观察、实验、交流有足够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质疑——合作、探究的根源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1.学会质疑
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方法。(1)抓住课题质疑。揭题时,让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质疑,有利于学生运用推测、猜想的方法去理解课文思路,以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一生质疑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文章重点写什么?“飞”与“夺”这两部分怎么连接?这样,学生能对自己的猜想,主动有效地自读课文了。(2)从课后精心设计的问题学习质疑,这些都是质疑的典范,学生可以思考这些问题提出的角度和方法,学会提问。(3)抓重点语句质疑。语句教学在小学语文是十分重要的,要多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提出问题。(4)从矛盾中质疑。教师应启发学生从矛盾处提问。(5)从文章开头质疑。(6)从课文写作特点上质疑。(7)从文中标点符号上质疑等。
2.释放质疑
提出问题并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解决疑问,把不懂的弄懂。那么怎样解决疑难问题呢?当然不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行解答。方法有:(1)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从课文中找到解疑的依据;(2)图文结合,展开想象;(3)进行假设,推想;(4)新旧知识结合;(5)运用比较,区别异同;(6)小组讨论,互为启发,共同探究;(7)举一反三;(8)联系课外知识,找到相似点。
二、支点——合作、探究的关键
所谓“提纲而顿,百毛皆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文章的支点,即学生学习文章的切入点、突破口。教材中的支点往往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事物……有时是明确的,有时是虚拟的,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精彩”和“糟糕”,《童年的发现》中的“发现”,《鸟的天堂》中的“天堂”等等。教师可先帮助学生找准支点,走人教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抓住文章重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动机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先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支点——“亲切与舒服”,接着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组学习。文中出现过几次“亲切与舒服”的句子?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握三次“亲切与舒服”的,但是一次比一次强烈。我觉得教学时师生共同抓住学生讨论的热点,抓住关键——文章的支点,引导学生学习,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握了文章的关键因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样,使语文学习真正达成了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统一,使学生的学习处在连续不断的探究之中。
三、旋转——合作、探究的途径
文章的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我们把教材看成一个球体的话,文章的支点便是球心。让学生沿着球心——文章的支点,走人教材,围绕球心转动这个球体,那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就能顺利地进行。
所谓“流水不腐,戸枢不蠧”,课堂教学亦然。动,才有生机;动,才有活力。如何使球体定位旋转,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在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知识的创新过程,注意探究活动的规律和技巧。
例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紧紧围绕“野”这一支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学习。
①导游组:假如你是一名出色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迷人的索溪峪,并将索溪峪迷人的风景介绍得令游客心向神往?
②游客组:喜欢做游客的同学结伴而行。请你们做好旅游的准备,带上相机,去游览风光秀丽的索溪峪。当你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中时,你一定会按动相机,留下你的身影。把你拍摄到的照片取上名字,配上恰当的文字说明,送给你的好朋友
学生分组学文后组织全班交流,谈谈自己做导游或做游客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索溪峪的山和水,在你的眼里还仅仅是山和水吗?它们是一个充满了灵气的孩子、充满了朝气的青年,率真而不加修饰、不饰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漾着游客的胸怀。人们来到索溪峪就会把感情赋予这美丽的山川,自己仿佛成为大自然的宠儿……我认为就此利用合理的方法定位旋转球体——文章,使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得到有效的落实,使教学的旨趣更多地体现在“过程、思维、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而教师则是穿针引线的“向导”,平等对话中的朋友,从而构建起轻舞飞扬的课堂氛围。
四、向心——合作、探究的目标
在师生共同转动球体即探究教材的同时,重在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突出球体的心轴,形成向心,让阅读教学与学生现有的能力倾向相吻合,注重教材的适切性:重点的适切性、情感地适切性,以达到合作、探究的最终目标。
由于合作学习解放了学生的嘴,人人参与,所以课堂氛围融洽而热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愉悦,师生由互动、互补,达到了共享、共进。
例如:教学《争画》一文时,可针对学生讨论的热点:怎样的画?为什么争画?争画的理由?争画结果如何?体现三位名人的哪些品质?引导学生讨论,说说根据,让学生从互补性的交流中明白了三位名人互敬互重、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及对艺术的追求、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共性。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把握中心,切准要点,突现心轴,形成向心,达成了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总之,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享受语文,并做到师生心意相通,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这正如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本质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是对于做人真有用处。”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体验的构建,才能使学生在和谐诚恳地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