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文本解读魏
2017-02-15魏小浓
魏小浓
《索溪峪的“野”》的作者是著名散文作家曹敬庄。在教材编排中,编者将其定位为略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跟随作者的“心”声一起感受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以便体验作者那种身处大自然的畅快心情。简而言之,可以说作者着实过了一把“野”瘾:山野,水野,物野,人也野。笔者重点扣住“野”,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解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之“野”
题目是课文的核心,更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索溪”,采用比喻手法,形容溪水如同绳索一样。“峪”,则意指山谷。而“野”则用双引号进行标出,一方面是指索溪峪的天然之野,那种自然率真的美;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拟人手法,把索溪峪当作一个乡村孩童来写,那种富有童趣的野性与洒脱凸显其中。在文中,作者采用了典型的“总分”结构,开头以“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总领全文,接着通过视线分述。先写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接着写到水,从深山中“蹦跳而出”,充满乡村孩子的野;再到“山上的野物”的“‘野’性十足”;最后不只是山、水、小动物,而且行走在索溪峪中的人也变得“野”了起来。这种看似程序式的结构,却能展现出作者那种率真直白的表达,不仅可以让学生品析到索溪峪的“野”,而且还能让游客真正在“野”景中返璞归真。
二、准确把握文眼之“野”
“野”是课文的核心。综观全文,作者都是紧紧围绕“野”字展开叙述,从语句、细节、情感中可见索溪峪那无处不在的“‘野’性之美”。“野”是课文的主题,而“美”仅仅是“野”到极致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野”的意识,在整合文本资源中引导学生感知索溪峪的“野”,并且让学生通过“野”来体验其中的“美”。比如在“山野”的描述中,作者通过“野”写出了三种“美”,即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的美。因而,教师在让学生重点体验感知其“惊险”“磅礴”“随心所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索溪峪的“野”同样隐藏在“美”之中。这是解读的关键,更是教学的线索。同样,水野、物野、人野片段也围绕“野”字展开,这样不仅可以展现索溪峪那种没有被“家化”的野性美,同样还能准确凸显课文主题,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体验作者那种畅快淋漓的感受。
三、品析细读心境之“野”
索溪峪“野”的风景,才会流淌出索溪一般节奏的语言。也正因为有了索溪峪的“野”,最终才有作者那种心境的“野”。反过来,境由心生,正因为作者有一颗灵动的心,才有索溪峪那一种“野”的灵性。作者主要写了四种“野”,即山野、水野、物野、人野,这里山、水、物,仅仅是铺垫,关键是人的“野”。毕竟山、水、物,仅仅是“人”眼中之“景”,而作者描述之“野”,更是结合其“心中之景”,达到“内化之象”。这里的山、水,只是作者心境的一部分,是作者手中的道具。因此不管山、水、物如何“野”,最终也要回归到“人”。“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这里人与自然已经融为一体;“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从一个侧面点出了游人已经沉醉在“野”景之中;而“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是作者的理想,是一种心境的自然流淌,一种回归“野性”、回归自然的呼唤。
教师对课文的自主解读,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方向。教师在解读中,不仅要与作者深度对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切合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对《索溪峪的“野”》一文的解读,教师只有扣住“野”,突出“野”,引导学生重新建构“野”的意蕴,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