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环境对傩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2012-08-15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傩戏艺人学者

冯 晓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系,贵州遵义563002)

地处西南的贵州,傩戏文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不仅引来国内诸多傩戏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而且也吸引了国外学者如日本早稻田大学相关学者的关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详细、周密的田野分析、调查、研究及整理,可以说在近六十年的傩戏研究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可谓成果斐然。但是,我们却又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一方面是学者(包括外国学者)、民族音乐工作者,在撰写大量的论文、专著,对傩戏音乐积极地加以整理、发掘、保护;另一方面是傩戏音乐的人文环境基础、人文环境的广度却完全呈相反的态势发展。最为显著的现象是,大多数中、青年少数民族者,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无热爱感,无自豪感,甚至毫无基本认同感。一方面是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而另一方面是傩戏音乐薄弱的社会民众基础。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民间音乐文化,其真正得以生长、繁荣的“土壤”,是广泛而又深厚的人文基础,这个具有基础意义的“土壤”如果不够丰富,而是贫瘠,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能让民间音乐的“种子”发芽,进而茁壮成长。同样,傩戏音乐目前所处的人文环境,对于其传承和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一、傩戏音乐人文环境基础的薄弱现状,对其保护与传承的严重制约

笔者在贵州地区任教4年以来,一直都十分关注贵州弱势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在教学以及实地田间访谈、采风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中、青年少数民族者,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无热爱感,无自豪感,甚至毫无基本认同感。其中有着千年流传历史,被称之为“戏曲活化石”的傩戏音乐,整体保护与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在贵州近4年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实地采风的过程中,笔者能明显地感受到这样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将仡佬族音乐文化“傩戏”作为一个特色加以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如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设有专门的民俗馆,进行仡佬族傩戏音乐的研究,并有资深的学者如冉文玉老师坐镇,冉教师从事傩戏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并常常出席有关傩戏研究的国内外学术活动,对傩戏的研究造诣颇深。而遵义也在2009年成功举办了国际“傩戏”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们展示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而另一方面则是“傩戏音乐”自身所处环境的大众对于其陌生、甚至于漠视的态度。2011年夏笔者赴道真县隆兴镇联兴村采风,这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国家级贫困村,但同时却是一个有着“傩戏之源”之称的乡村,在这里我采访了傩戏艺人张邦宪法师,老人是傩戏世家,傩戏传至他这一代已是第六代,在与老艺人的交谈中发现傩戏的传承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傩戏艺人严重老龄化的问题;其次是传人的素质、年龄的问题(在这个有着“傩戏之源”之称的村子里,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而且连老艺人自己的孩子,对傩戏都不感兴趣,老艺人是从12岁开始学艺,而老人现在的徒弟中最年轻的已经32岁左右,并有残疾);再次,人们对傩戏普遍的漠视态度。老艺人虽然是远近闻名的傩戏艺人,经常被当地或是外地请出去进行表演,可这种表演都是一种“招牌”性质的演出,准确地说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简单的“猎奇”心理,或是一种纯粹的“观赏”。傩戏就像一个招牌,需要在某些重大的场合“亮”一下而已。当地人自己对于傩戏的态度十分漠视,甚至于不理解,觉得傩戏与“迷信”是一回事。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更让傩戏在学习与继承上,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尴尬状况。老人忧虑地对我说,如果没能将傩戏继续传承下去,他感觉愧对先辈。

其实,这何止是老人一个人的忧虑呢?尽管有着学术上的重视,但如果没有广泛、深厚的人文环境与人文基础,傩戏音乐最终也许就会真的成为“化石”,或是舞台上缺失灵气的范本而已。因为民族音乐需要有大众,即自身民族的认同、自豪基础,否则最终只能成为“音乐标本”。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傩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

如何让贵州少数民族大众对于傩戏音乐文化有认同感、自豪感,为傩戏音乐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广泛的人文环境,让傩戏音乐的旋律能与时代共跳动,共呼吸呢?现代传媒手段的加入,以及对傩戏音乐的改编,不失为有效的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在目前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与作品,比如韩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文化的成功结合,在其本国所掀起的“传统文化”热潮,并波及周边国家,当下风行的“韩流”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影业文化,这股“韩流”充斥着中国的电视荧屏和时尚杂志。另外,在中国现今的流行音乐文化中,将京剧这一传统戏剧与现代音乐文化元素、现代传媒相结合,不管是北京奥运主题歌的《北京欢迎您》中独具韵味的京剧元素加入,还是《新贵妃醉酒》中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糅合,所焕发出的艺术魅力,以及对于大众广泛的影响力,都是有目共睹的。现在谁还会说京剧的传承岌岌可危,京剧艺人老龄化问题严重,京剧艺人断层现象严重呢?现在的京剧有着深厚、广泛的人文环境与人文基础,这些不是只依赖于学者们的保护、整理,而更多的是处理好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即现代音乐元素、现代传媒相结合的问题,使得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时代文化大潮的冲击下,不仅没有被吞噬,反而焕发出了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

因此,有着千年流传历史,被称之为“戏曲活化石”的傩戏音乐是完全可以借鉴此文化路线,为其获得良好的人文环境,最终使得傩戏音乐文化得到大众普遍的理解和认同。如果说学者们的研究是保护“傩戏音乐文化的种子”,而良好的人文环境则是“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土壤”。

三、现代文化环境对与傩戏音乐人文环境的营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代多元、求异、回归的大众审美文化的心理需求,为“傩戏音乐”人文环境的打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化时代。因为多元,人们的审美需求呈开放、包容的心理状态;因为求异,人们对于文化的接受度能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音乐文化,并理解和欣赏;因为寻求回归,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迫切的认知感在不断加强,这些都和社会的进程、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大环境,赋予了傩戏音乐获得良好人文环境的有利时机。

四、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傩戏音乐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民间音乐而言,传承人的年龄层次是个关键问题,对于傩戏音乐来说,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现在并不担心傩戏的学术研究,当前重要的问题是傩戏音乐传承人的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广泛深厚的人文环境,会熏陶和培养出一大批傩戏音乐的爱好者,这不仅有利于傩戏音乐的保护,并且为傩戏音乐传人的挑选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有着较好综合素质(如年龄层、知识能力、音乐能力、外形条件等)的人员的加入会更加有利于傩戏音乐的发展,这对于提高傩戏音乐艺术的表演力,以及傩戏音乐的观赏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知道只有以良好人文环境为基础的傩戏音乐,才能获得最终生存、发展的土壤。民间音乐其实无论是从其创作,还是表演上来说,都不能离开自己所处的民间基础环境,离开这样的环境,它的表演也许美丽,但却缺乏活力和真正的感染力。傩戏音乐也是如此,没有人文环境为“土壤”,傩戏音乐这朵音乐奇葩,最终也只能成为音乐展览馆里的“音乐标本”,失去其本有的艺术生命力与活力。

我们的傩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应“两条腿”走路,一个是专业的学术研究,让傩戏文化的精髓得以保持与传承,这个方面我们的学者们做出的成果是骄人的;另一个是我们应将傩戏音乐要素与大众化传媒手段相结合,为傩戏音乐获得广泛的大众基础、良好的人文环境。唯有这样才能使傩戏音乐在时代音乐的浪潮中,始终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不是最终成为一个“音乐化石”。

[1]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

[2]展春岚.我国傩文化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4-129.

[3]孙聚成.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传媒--当代中国媒介文化面向现代化的思考[J].新闻论坛,2003,(4):36-38.

[4]胡正容.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5]章洁.大众传媒心理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史安赋.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3,(6):12-14.

猜你喜欢

傩戏艺人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