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契约理论的学术诚信与道德风险问题初探

2012-08-15李杭春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道德风险学术研究委托人

李杭春

(浙江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院,杭州 310058)

0 引 言

在当下语境中,学术活动基本上包含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两个环节,两个环节都涉及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双方的互信与制衡。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都更依赖主观创造和主观判断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道德和诚信的力量,显得尤其重要。

现代契约理论告诉我们,通常情况下,履约双方往往具有不对称信息,如果我们把拥有较多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那么,双方合作时,委托人的利益要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取决于代理人的道德自觉,如若代理人缺乏履约的诚信,委托人的利益实现就可能面临道德风险。

所以,如果我们将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过程中的科研工作者与科研管理者视为履约 (合作)双方,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作为两个不同的合约环节,参与其中的双方履约人不过角色互换而已。在学术研究阶段,承担代理人角色的往往是拥有较多私人信息、接受并有能力完成科研任务的科研工作者,承担委托人角色的则是不拥有私人信息的科研管理者。这个过程中,科研管理者委托具有相应研究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完成相关的科研课题、项目等各类研究,委托人 (科研管理者)就有可能面临代理人 (科研工作者)的失信风险。而到了学术评价阶段,情况则恰恰相反,承担代理人角色的往往是拥有较多私人信息、执掌科研评价权力的科研管理者,承担委托人角色的则是不拥有私人信息的科研工作者。当科研工作者委托科研管理者对其学术成果进行考量、评价和鉴定的时候,委托人 (科研工作者)亦有可能面临代理人(科研管理者)的失信风险。

这样的风险并非契约理论的假想,它在我们的学术活动中是真实存在的。

1 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从事高品质、独立思考的学术研究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也是专业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而求真务实和富于创见的科学精神,更是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尊重,表现为国家、地方政府连年增高的科研经费投入。所以,那些为课题找作者的组织就像我们所说的委托人,通过各种途径的科研立项,确定科研课题的攻关人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理人。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代理人,都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与委托人的约定,将科研成果顺利产出,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但是,事实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对科研工作者的业绩考评更注重 “量”而不是 “质”的今天,科研工作者 (代理人)在接到课题、项目、获得经费支持以后,难免会有五花八门的应对之策,让委托人承受诚信缺失带来的道德风险。

1.1 改头换面,乏新可陈

学术贵在创新。同样或类似一个成果,如果改头换面申请无数课题、进行多次发布,其学术的泡沫化程度无疑会加大。这在代理人是一种效益最大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甚至无限大的名利收益;而委托人就将面临国家有限的经费资源被无端占用、而科学发现和科学创新却未曾增量的道德风险。杭州某高校一位从事房地产研究的学者,可以用 “以房养老”这一个话题,申请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的各类项目,这样 “一鱼多吃”、“增量不增质”的不端学术行径,在一些科研机构和个人似乎并不罕见。

1.2 东拼西凑,以次充好

科研课题是如今高校量化考评的一大重要指标,而且研究课题的量化已经进一步取代了研究成果的量化,或者说,在科研评价上,课题已经比成果更有权重,更有份量。我们的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和机构,也愿意通过课题、经费、评奖、升职等一系列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介入和掌握学者们学术研究和学术创造的全过程。一般来讲,拿下课题,就意味着完成了很大部分的考核任务,接下来,只要能组成一支队伍,开展一些工作,就可以应对委托人的验收。即便完不成课题交不出成果,委托人也鲜有严厉的惩罚措施。这样一来,东拼西凑、以次充好的现象就不能杜绝。

1.3 贪天之功,据为己有

贪功归己在学术不端行为中堪称严重。它有两种情况。一种甚为常见,即代理人拿到课题,即将任务分解,由团队成员分头去完成,自己只做些谋划和指导的工作,而课题成果第一属名人却仍是这位项目负责人;另一种则是纯粹挂名负责人。因职称、职务等外部条件,项目负责人挂名拿下课题,成果署名和资金分配诸权利自然为其所有,但整个过程该代理人基本不参与。

上述行径和现象,不得不让人忧心如今学者队伍道德素质的下滑。如果听之任之,学术研究中的道德风险,预计还将状况百出。

2 学术评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在坚信 “发展是硬道理”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前提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技进步上的投入是颇为壮观的,尤其近些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科研立项和奖励都大比例增长。相比去年,仅国家社科基金今年几乎就翻了一番。课题立项和课题评奖,亦是学术评价过程中潜藏道德风险的两个主要对象,其道德风险多源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当然,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同时也是高级别的科研工作者。作为契约代理人,他们有权在学术研究的头尾两端,即课题立项和课题评奖两个环节,向争取课题或奖励的契约委托人,体现和行使自己的职能:通过订立的相关要求和作出的相应判断,将课题和奖励一一分配。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也是微妙的,其间体现的一些不公平、不学术、不科学,也与道德风险成正比。

2.1 关系至上,资源共享

在一个行政本位的学术圈子里,各行政级别的领导基本上同时都拥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官员,又是 “科学家”;而在课题评审评奖环节,他们则可能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或有时是委托人,有时是代理人。他们会比普通教师更便于获得课题和奖励,因为他们具有相互评审、共享资源的便利。而普通教师要获得关系前途命运的课题、奖励、升职,就得做足相应的准备。甚至,部分学者做课题之外的功课所花费的时间、方法、技巧和能量,远比做课题本身要细密精致得多。对此,北京两所知名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曾联名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美国 《科学》杂志刊出社论,尖锐指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这样的分配将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1]。

2.2 依托数据,信赖表格

在中国已全面进入市场经济20余年后的今天,课题立项和评奖,还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奖项数字考虑各地区,照顾各专业,计划工作井然有序,评审过程有 “法”可依。而评审专家很多就像是表格专家,表格填充完满,内容面面俱到,身份头衔闪亮,基本上成了课题获得立项和奖励的一大依据,至于选题的真正论证价值,成果的真正科技含量,申请人的真正学术能力,反而鲜有人去注意,更鲜有人去判断。而事实上,衡量科研最重要的标准不应该是数量,而是质量。中科院院士杨乐在接受 《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明确地谈到,“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更偏向量化科研成果,将其作为衡量和考评的重要标准,甚至目前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就使部分科研人员更重视科研的 ‘量',而非 ‘质',比如动辄以发表了多少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论文为荣,我认为这样容易导致科技工作者急于求成,反而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质量”[2]。所以,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力和公正心,是学术评价过程中抵御道德风险的基础。

3 如何防范学术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防范学术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跟其他任何领域的变革一样,不啻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首先,它涉及到我们这个行政本位的学术体制,学术推进和评价机制日趋行政化,这是学术活动领域产生上述诸多风险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体制下,想方设法跑课题、跑项目、跑成果、跑论文……成了一种惯性。变革这样的体制,从而从根本上清理学术腐败滋生的土壤,在今天已经显得相当迫切。比如,推行 “同行评议为主,文献计量为辅”的评价思路,推行国际接轨的 “代表作”制度,充分尊重学术公器,体现学术成果自身的影响力,“这更符合当前评价实践的现实需求,也更有利于体现 ‘学术共同体'的共识性评价标准及学术评价的创新和质量导向”[3]。其次,它也涉及到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失范。千百年来约束人们行为的精神信仰、道德良知,在金钱崇拜、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里全线崩塌。对学术缺泛敬畏,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导致学术诚信缺失,功利为先情形随处可见。所以,今天,党和国家大力弘扬核心价值,着力打造文化传承,的确是从根本上改良学术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一个重要举措。

当然,它更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在现代社会里,大学的高度就是社会经济、文化和道德良知可能达到的高度;而人们所期待的大学所能达到高度的基础,无疑就是大学里学者的高度。所以,在高校倡导学术自律、提升道德底线,契约双方共同努力,或许亦能让学术诚信失范的现状有所改观。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教育研究院教授陈武元在接受 《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切实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建议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杜绝学术不端行为[4]。

在这样的背景下,防范学术风险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体制的蝶变,需要社会诚信体系的重构,也需要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只有在这样的合力作用下,学术诚信才会重回我们中间,学术风险才能迎刃而解,中国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才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真正尊重。正如院士杨乐指出的,“没有良好的道德和学风、没有学术诚信,科研的基石就不稳固,科研的目标也会落空,因为你根本无法判断一个成果究竟是原创的,还是剽窃的”。

[1]施一公,饶毅.中国科研文化[N].科学时报,2010-9-3(1).

[2]齐芳.中科院院士杨乐——科研的 “质”比“量”更重要[N].光明日报,2012-3-11(3).

[3]杨红艳.学术成果评价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12-4-24(11).

[4]孙琛辉.诚信档案能否治理学术不端[N].中国科学报,2012-3-26(1).

猜你喜欢

道德风险学术研究委托人
找到那间格格不入的房间
委托人介入权的制度困局与破解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道德风险的反应研究
我国医疗保险中的医疗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监督、忠诚和代理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