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2012-08-15梁宇嫣
梁宇嫣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朋辈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梁宇嫣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辅导模式,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与创新。通过朋辈心理互助,高校的心理辅导模式由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转变为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还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工作制度不规范、载体单一等问题,需要在构建互助组织体系、完善互助工作制度、更新互助载体、寻求互助新方法上下工夫。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凸显不足的形势下,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辅导模式,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与创新。当前,通过朋辈心理互助,高校心理辅导模式已经从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转变为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对有心理障碍、患某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帮助受助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开发潜能,提高人生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辅导模式,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实施朋辈心理互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专业心理咨询师相对缺乏,而要真正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仅仅靠现有的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的心理辅导模式,而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专业心理咨询的延伸,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在我国,心理咨询机构还是一个比较“年轻化”的机构,尚处在逐步的完善之中,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如专业咨询力量的匮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服务的主要对象局限在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对有发展性心理需求的学生却关注得相对较少。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渴望获得心理辅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模式,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和创新。
(二)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时代特征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人们心理压力剧增、社会流动加快、风险增多等是大学生心理产生复杂性、多变性和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一些大学生的人生阅历比较简单,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践锻炼,身心往往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如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等。面对种种压力和挫折,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对关系平等、有共同成长经历和相似生活价值理念的朋辈倾吐心声。朋辈心理互助员也更容易把自己放在受助者的处境中来体会受助者的喜怒哀乐,从而与受助者产生共鸣。
二、当前高校实施朋辈心理互助时存在的问题
(一)朋辈心理互助的网络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辅导模式,逐渐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纷纷在班级中设心理委员,让其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网络体系,往往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能做到环环相扣。朋辈心理互助的网络体系不健全,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上下级之间工作脱节,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朋辈心理互助的工作机制不完善
朋辈心理互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处于探索阶段,与专业心理咨询在咨询问题、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非专业的特点难免会遭到质疑,致使一些大学生对朋辈心理互助产生不信任。就目前情况来看,班级的心理委员大多数是由全体同学投票来决定,一方面,选拔条件不明确,只要自己愿意并且同学投票通过即可,致使所选的心理委员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班级心理委员在任职期间缺乏指导,很少有机会参加心理辅导技巧、心理学知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因此,高校要发挥朋辈心理互助的优势,扩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途径,就必须建立健全朋辈心理互助的工作机制。
(三)朋辈心理互助的内容不深入
在美国,朋辈心理互助被学校广泛运用于包括饮食紊乱、酗酒、吸毒、吸烟、性心理健康、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的学生健康教育。当前,我国朋辈心理互助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预约热线接听等事务性活动,对于干预心理危机和发展性的心理咨询涉及较少,如学生的生涯规划、学业管理、素质拓展、人际关系等。
(四)朋辈心理互助载体实施效果不佳
现阶段,朋辈心理互助载体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能切实达到预期效果的却很少,如个别帮扶、群体讲座、团体游戏或拓展活动、橱窗板报宣传等载体,由于其规划性、连续性不够以及缺乏经费支撑,势必会影响到这些活动的效果,往往只是热闹一时,长效性较差。网络世界作为大学生活动中最密集、最频繁的空间,尚未在朋辈心理互助中充分发挥作用,而大学生社团包括心理互助性质的社团,作为校园中最为活跃的组织形式,也尚未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五)朋辈心理互助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自身修养要求较高,如朋辈心理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阳光的心态、较强的同理心、亲和力和沟通力等。当前,有些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阅历较浅,对同辈进行心理辅导时经常会感到自我资源不足,在一些个案上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自己反而容易产生新的心理困扰。对此,朋辈心理互助员一定要以身作则、苦练内功,不断汲取心理学知识,以避免“心理枯竭”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途径
实践证明,朋辈心理互助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与创新。因此,高校要开辟朋辈心理互助的新途径。
(一)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朋辈心理互助组织体系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师资力量的紧缺性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使得高校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心理服务体系,以便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高校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朋辈心理互助组织体系:
第一,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统一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选拔并培训朋辈心理互助员,以解决大学生障碍性和发展性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二,建立由院系团委、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会心理工作部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学生会干部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学生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并在了解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大学生思想动态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论坛或者其他形式的心理活动。
第三,建立由朋辈心理互助员组成的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朋辈心理互助员是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中坚力量,其在开展工作时,不仅要服从以上两级的领导,而且要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
(二)建立健全朋辈心理互助员工作制度
高校要建立健全朋辈心理互助员工作制度、编制朋辈互助员工作手册,如制定朋辈心理互助员选拔制度、朋辈心理互助员培训制度等,以保证朋辈心理互助员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一,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互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朋辈心理互助员的素质。首先,朋辈心理互助员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朋辈心理互助员只有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较强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给人以温暖,待人热情、真诚,才能做到对受助者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最终与受助者产生共鸣。其次,朋辈心理互助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诸如平等互助、保密等工作原则,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的一些技巧,如学会倾听、观察、助人等。再次,朋辈心理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自助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承受能力。可见,朋辈心理互助员只有心理素质优于别人,才能做到帮助别人。
第二,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员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应对、咨询示范、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情境性实践等。同时,朋辈心理互助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见习和实习,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咨询,使他们感受、体会朋辈心理互助的具体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技巧,培养处理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加强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督导与评估。高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专业心理咨询员要对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设立考评细则、奖惩制度等,并定期组织例会进行交流讨论。
(三)建立前期预警与后期反馈相结合的制度
班级心理委员是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中坚力量,要及时发现需要心理咨询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迅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如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及时汇报给心理老师。同时,朋辈心理互助员还要承担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的后期追踪工作,如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
(四)实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受助者问题的相近性组成团队(一般7人~8人),以团体内人际交互的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变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活动,不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一种积极作用。然而,朋辈团体心理辅导面对的是受助者的共性问题,只能解决受助者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个别辅导是指朋辈心理互助员针对受助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无论是障碍性的心理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帮助下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实践中,高校要将朋辈团体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
(五)广泛利用各种载体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
各高校要依托各种载体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以达到广泛、深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目的,如通过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讲座、校报、校刊、广播,广告栏、横幅等媒介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扩大朋辈心理互助的影响;通过网络平台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网,开辟网上答疑、网上论坛、情感交流等栏目,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氛围;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专项训练,组织大学生探讨人生与理想、就业与创业、生命与自杀等话题;学校社团作为校园的一大特色,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借助学校社团这一载体扩大朋辈心理互助的影响,更好地发挥朋辈心理互助的积极作用。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
〔3〕傅博娜,张敏,张慧.朋辈心理互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4〕王晓妍.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2).
〔5〕王利军.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3).
G448
A
1009-1203(2012)01-0120-03
2011-12-20
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校级课题:朋辈互助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梁宇嫣(1985-),女,山西石楼人,中国海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芳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