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川县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2-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糖业制糖食糖

郑 颖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科研科,云南 芒市 678400)

陇川县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郑 颖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科研科,云南 芒市 678400)

蔗糖产业已成为陇川县区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陇川县具有发展糖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也面临做大做强的困难。为此,要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强化甘蔗种植管理,才能实现陇川县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陇川县;糖业发展;优势;问题;对策

蔗糖产业是陇川县长期坚持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1958年陇川县筹建第一座糖厂——陇川糖厂。50多年来,陇川蔗糖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仅有一座日榨500吨甘蔗生产规模的糖厂,发展到目前2座糖厂,生产规模达日榨1万吨、年产糖18万吨的现代制糖企业。陇川是滇西南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蔗糖产业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要重支柱产业。现有11.44万农民种蔗,超过全县农业人口的80%。2011年,实现税收8070万元,实现农业产值5.79亿元,工业产值8.37亿元,蔗区农民人均甘蔗收入3882元。全县蔗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蔗糖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蔗糖产业的稳定发展,已成为促进陇川县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陇川县糖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具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地资源。一是温差均衡。陇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2℃,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3.4℃,年温差小,年温差仅11.8-12.8℃,日温差大,平均在10℃左右,有利于甘蔗糖份积累。二是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544mm。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330小时。土地平整,全县坝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5%,耕地面积48.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5.3万亩,仅陇川坝就有269平方公里。三是土壤肥沃。类型以红壤、红黄壤、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非常适合甘蔗生长。四是逆温层厚。在海拔800—1200米坝缘台地有逆温层,是发展甘蔗生产的理想区域。五是旱涝保收。全县现已建成蓄水工程92件,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20座,坝塘62座,总蓄水量1549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7.625万亩,除涝面积3.735万亩。麻栗坝大(一)型水库主体工程已建成,配套工程大型灌区建成后,全县可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

2、悠久的种植历史和良好的社会基础。陇川从1958年开始发展甘蔗产业,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一是蔗农积极性高。群众对甘蔗种植有较高的积极性,与甘蔗产业结下了情缘。二是经验丰富。经过多年甘蔗种植管理培训,广大蔗农的甘蔗种植、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已有相当的水平。“十一五”以来,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参加过农业科技培训时间在15天以上的人数达3.06万人,常年培训农民在7.5万人。三是科技支撑逐渐增强。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技术骨干队伍,全县共有甘蔗生产专业技术人员27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5人,初级职称134人。四是农机推广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末,全县农用拖拉机达8171台,耕作型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具达8803台;农产品加工机械达3083台,运输机械达1097台。全县机耕面积41.5万亩,农机作业总收入达5827.77万元,农机从业人员达1.16万人。五是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县域内有陇川糖厂和景罕糖厂两户制糖企业,日榨能力达1万吨以上。景罕糖厂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糖厂,产糖量、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利税、蔗款兑现、农民增收等多项指标在全省制糖行业和食糖市场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3、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政策支持。云南重要桥头堡建设全面启动,国家加大对云南的支持力度,这为云南蔗糖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实施蔗糖产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机遇。我国《2008-2015年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将陇川列入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域,《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将陇川列入全省“双高”甘蔗生产示范区,陇川县是国家和云南省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县。国家农业部从2010年起至“十二五”期间,计划在甘蔗优势区域或重点区域内创建150片万亩高产示范片,通过推广高产高糖品种和高产高效技术,挖掘单产潜力,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4、食糖市场前景良好。我国的食糖产量连续第三个榨季减产,产需矛盾继续加大,发展生产成为糖业界保障我国食糖消费安全的重要任务。据中糖协统计,2010/2011榨季全国食糖产量为1045万吨,较上榨季减产29万吨。全国食糖消费为1400万吨左右,国内食糖继续保持供不应求状况。我国的食糖消费量以年均5.2%的速度增长,按照工信部预测,“十二五”末全国的食糖产量要达到1700万吨,才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要,以2011年的产量计算,未来4年食糖产量需平均每年增加160万吨以上才能满足需要。海关总署于2011年11月21日公布的数据,2011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糖200.66吨,同比增长24.02%;出口食糖5.1万吨,同期下比下降34.3%。在产不足需的形势下,食糖价格连续两年持续上涨,2011年国内食糖价格创造了15年来的新高,国际食糖价格也创造了1982年以来的新高。当前糖业市场的机遇,可谓千载难逢。

二、陇川县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制糖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陇川县的两座糖厂设备相对陈旧,自动化控制水平低,只相当于国外先进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甚至落后于广西。目前两座糖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仅限于单机、单工序控制的初级阶段,全流程的集中统一控制没有形成,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没有形成产业链。陇川制糖企业只生产白砂糖,精制糖生产比例低,且包装单一。制糖企业缺乏食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大量的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稍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全县每年生产蔗渣约30万吨,主要用于烧锅炉;滤泥约3.9万吨,主要用于蔗农施肥;蔗叶、蔗梢18万吨,只有不到30%用于畜牧养殖饲料,剩余的全部烧掉或废弃,综合利用水平低。

3、甘蔗种植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蔗农零星经营种植,每户种蔗面积仅几亩,与泰国每个农户种蔗50公顷、澳大利亚每个农场种蔗74公顷相比差距很大。生产水平低、管理粗放,精细化管理程度低,机械收获几乎为零,而巴西、古巴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0%。

4、甘蔗平均单产、糖分下降。受旱灾影响,新植蔗种植时间推迟、生长期缩短,宿根蔗出芽率偏低、蔗苗不足,加上肥价高、甘蔗施肥少,农民对甘蔗施肥管理的积极性都大受影响,预计本榨季甘蔗平均亩产减少约1吨以上。同时,由于良种推广速度慢,缺乏适应性强的早熟高糖品种,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不够合理,蔗糖分偏低,单位面积产糖率低。

5、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紧缺。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对银行信贷实行宏观调控,制糖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特别是中谷事件发生后,银信部门对糖业的信贷信用产生怀疑。制糖企业资金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

6、产业比较效益低,群众种蔗积极性下降。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特别是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享受惠农政策,且价格比前几年均有一定的提高,相比之下,种植甘蔗收入偏低。虽然制糖企业采取了各种扶持和奖励甘蔗生产的政策措施,但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没有大的增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实惠少,群众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降低。

7、蔗区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低。陇川县48.6万亩耕地中,高稳产农田仅10.7万亩,占22%,有效灌溉面积仅12.95万亩,水利化程度仅38%,水资源调节差,工程性缺水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是坝区田块排涝困难。二是二台坡地灌溉难。三是陇川坝未被列入大型灌区,麻栗坝水库难以发挥作用。造成大量旱坡地甘蔗,由于缺乏灌溉设施,主要靠天“吃饭”获取收成,其生产能力不强,单产较低,平均亩产在4吨以下。

8、甘蔗品种更新慢,生产管理粗放。陇川甘蔗品种仅粤糖93/159就占种植面积的43%。由于种植品种集中度过高,造成甘蔗种性逐渐退化,病虫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甘蔗产量和含糖量降低。与此同时,蔗农生产管理粗放,广种薄收,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田间管理仍沿续落后的劳作方式,耗工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三、加快陇川县糖业发展的对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陇川糖业可持续发展。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全面发展蔗糖产业循环经济,进一步提升蔗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行“公司+专业村(组)+农户”的运作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搭建基础平台,通过实施“农、工、科、贸一体化”战略,着力夯实原料发展基础;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坚强后盾,加强合作,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实施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资源、废物的综合利用,延长与主产业核心资源相关联的产业链。

2、加强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向生物产品要效益。国外围绕制糖附产品“糖蜜”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有100多种,专利检索有上千种。由于生物资源研发难度大,投资回报期长,使制糖企业望而止步。加上以前分散的制糖体系,难以形成工业需求量的集中,也成了产业发展的障碍。要使蔗糖产业有一个大发展,必须有一个产业发展的大规划、大思路、大项目,向生物开发领域进军。利用糖蜜,开发生物制药产业,生产药用糖、药用乙醇、干酵母和麦角固醇等药用产品。

3、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紧紧围绕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企业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设备利用率,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糖品、废糖蜜、甘蔗叶、蔗渣等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在蔗糖产业综合利用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蔗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蔗糖产业循环经济。一是采取措施,对现有两户制糖企业三条生产线实施技术改造,增加企业生产加工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甘蔗产量的增长,同时,实行高糖高榨。二是对现有的精制糖生产线实施技术改造,将精制糖生产规模扩大到5万吨以上。三是推动废糖蜜利用向附加值更高的领域拓展,借鉴广西企业的经验,生产干酵母等产品。四是使用天然气或煤炭代替蔗渣,建设具有10万吨规模的造纸企业。五是集中收贮、加工蔗梢、蔗叶。

4、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制糖产业升级。在我国的食糖消费市场中,食糖品种种类不多,其中以低性价比的白砂糖为主,高规格高品质的食糖品种较少,因此,陇川县糖业应该调整食糖产品结构,着力提高食糖品质和规格,鼓励制糖企业发展新的制糖工艺,积极创新,研制高档食糖并增加更多的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从而促进陇川县制糖产业的升级。

5、强化甘蔗种植管理,促进甘蔗产业提质增效。一是优化甘蔗区域布局。按照“甘蔗种植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向制糖企业附近集中、向好田好地集中”的要求,认真做好甘蔗区域规划,做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逐步把坡度在25度以上,海拔1200米以上、排灌条件差、生产成本高的蔗田(地)的甘蔗调整下来,使全县甘蔗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同时,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二是加强甘蔗科技服务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甘蔗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以甘蔗农业生产技术为重点,采取现场培训、设班短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技术骨干队伍,进一步健全甘蔗生产服务体系。三是加强甘蔗生产管理。广泛推广运用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械中耕培土、化学调控、土壤改良和“快锄低砍、深(平铲蔸)”及“宽窄行、间套种”等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提高单产。四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蓟马、螟虫、金龟子对甘蔗生产的危害。

6、加强甘蔗基地建设,优化甘蔗品种结构。要积极外引内联,大力支持高产、高糖、抗旱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要不断地培育出适应力强的高产、高糖、抗旱甘蔗新品种。要加大甘蔗新品种推广工作力度,加快甘蔗品种结构优化步伐,不断提升我县糖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糖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7、推行甘蔗种植政策性保险,提高蔗农的抗风险能力。由于糖料是比较典型的农产品,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往往比较大。糖业涉及农民利益和国家财政收入,政府对糖业的适当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推行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糖业投入比较科学的方式。蔗区多为山坡地,水利条件差,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灾害之年,甘蔗种植保险政策对恢复生产、稳定发展甘蔗原料,保护农民种蔗积极性,保护蔗农利益,尤其重要。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甘蔗生产条件。加快国土整治、兴地睦边、土地占补平衡、糖料基地建设、“双高”甘蔗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蔗区道路、沟渠建设及蔗田(地)平整工程,着力提高蔗区通行、排灌能力,加大平田改土力度,不断提高蔗区生产的水利化程度,改善甘蔗生产条件。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

A

1671-2994(2012)03-0109-03

2012-03-27

郑 颖(1963- ),女,江苏南京人,中共德宏州委党校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计量经济学。

猜你喜欢

糖业制糖食糖
广西财政厅聚力促糖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多举措阻力糖业发展又好又快
巴西食糖产量在加速下降预期正得以实现
广西召开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甘蔗制糖澄清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技术在糖厂蒸发系统中的应用
制糖过程中还原糖问题的初步研究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