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2012-08-15毛维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舆论

毛维军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部,湖南 湘潭 411100)

论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毛维军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部,湖南 湘潭 411100)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有专家指出,网络越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网络舆情;政府;特点;问题;对策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如何加强网络的生态治理,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论的特点

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是不断提高同新兴媒体打交道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与传统媒体舆论和口头舆论相比,网络舆论主要有四个特点:

1、主体多元,信息海量。互联网具有高度开放、互联互动、共享共用等特征,使人人面前都有了“麦克风”,个人的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大大提高,网络舆论生成点显著增多,舆论传播更加自由自主、快速无序,舆论产生的源头越来越难以追溯。由于主体多元,互联网使“信息短缺”变成了“信息过剩”。现在我国网民每天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多达数百万条,仅百度平均每天就新建贴吧8000多个,发帖200多万条,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越来越难。

2、真假难辨,易被操纵。在网络舆论中,有真实的民意反映,也有大量的虚假信息甚至蓄意地造谣诽谤。在所谓网络推手、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任何局部的事件,任何普通的个人,任何个体的情绪,都能成为网上舆论焦点,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广泛影响。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些企业与“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等勾结,通过精心选择话题、发布煽动性强的帖子、组织跟帖转帖、编发博文评论等制造虚假民意,最终达到营销产品、抹黑对手、制造热点、转移视线等目的。一种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进行干扰和渗透。

3、突发突变,情绪化突出。网络舆情来得快,变化也快。一件看似不大的事情往往很快就会弄得满网风雨。网上热点不仅数量越来越多、涵盖面越来越广,而且燃点越来越低、转换越来越快,往往一个热点尚未平息,另一个甚至几个热点就又形成了。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意见表达的非理性特点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的网上舆情分析,网民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逢官必贬”、“遇富即骂”;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司法、央企、富人、下岗工人、小商贩、农民工等敏感因素,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

4、网上网下互动性强,落地化凸显。网络不仅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汇聚成的舆论力量日益影响甚至干预现实社会生活。近年来,许多社会热点问题都是由网上热点问题汇集发酵和演变形成的。如去年广东本田的罢工,组织者就是利用手机和QQ群等互联网平台来传播诉求,商讨罢工策略和谈判对策,并向媒体发布罢工消息的。互联网强大的组织动员功能,使网上舆论落地化,网民从“说说就罢”转变为“从说到做”,即从“网络世界”的参与转化为现实行动。

二、政府在掌控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任何事物的萌芽、出现、发展、消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只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顺应规律,而不能逆规律而动,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更应如此。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但实际上,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存在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对于网络舆情,政府在认识理念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比如,部分领导干部平时疏于学习,没有养成上网的习惯,对网络的认识不够清晰、完整,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网络舆情的出现、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重大网络舆情的处理认知、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等等。

2、组织上的缺失。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的组织建设实践中,虽然有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不尽如人意,存在“缺位”现象。第一,缺乏相应的机构组织,缺少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分析研判、引导应对机制,缺乏专门、固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监测与分析研判队伍,没有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第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处理行为程序和行为规则。这样,网民起初只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向有关部门反映“民意”,但由于网络舆情处置中相关“组织”的缺失,却逐渐演变为多数网民关注的焦点,渐渐导致舆情的扩大,使之演变成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民意”变成了“民怨”,甚至有可能转化为“民愤”,影响社会稳定。

3、行动上的“错位”。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及便捷性、高效性、交互性,受到社会众多人士的青睐。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言论,或发帖,或跟帖,积极关注着社会中的热点、焦点等问题。这样,网络媒体聚集爆发式的信息传播,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给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国政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存在着“错位”现象。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网络宣传时,没有顺应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网民的心理需求,单向性地进行信息公布,甚至有的时候这种单向性的信息公布还比较迟缓。第二,政府相关部门在面对一些重大网络舆情时,往往跟不上舆情本身的发展进程,信息公开不够准确、全面、及时,引起网民的猜疑、反感,致使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如此,当重大网络舆情发展超出预想,政府相关部门或采取“澄清”、“辟谣”、“解释”等方式被动应对,既不能保障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也不能平等地与网民进行坦诚、良性的互动交流。

4、方法上的落后。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在快速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突发性、偏差性等倾向,因此,若想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科学合理的方法是重中之重。而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的实践中,技术比较落后,方法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在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监测与分析研判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只是机械地关注,不会运用新的科技方法来分析。在涉及重大或敏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公共形象等热点、焦点问题上,相关政府部门往往“一刀切”,采取“封、堵、删”等非常规方法,放大了行政管理、行政命令等行政手段的作用。又如,在网络舆情逐渐聚集,渐成热点的时候,政府对网络舆情不敏感,采取拖延战术,不能及时面对,公布相关信息不及时。再如,政府在面对媒体,进行相关信息发布的时候,往往大讲空话、套话,少有实话和真心话,不会把握网民和媒体的关注点,欠缺媒体素养。

三、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对策

1、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政府和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感度。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面对网络舆情,要有政治敏感性,不重视网络舆情,忽视互联网反映的问题,轻则使各级政府工作陷于被动,重则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执政基础。因此,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舆情,把关注互联网、驾驭互联网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自觉培养关注网络舆情的习惯,尊重公民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当出现网络热点事件时,快速反应,及时处理,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第二,要把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舆论引导作为重要内容,对网民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制定网络道德的规范和标准,开展有效的道德舆论评价,积极营造网络道德的良好氛围。第三,要积极采纳网民提出的有建设意义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进一步开放,通过加强对网民群体的参政能力培养,使有良好参与公众政策能力的网络群体不断扩大,为实现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第四,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心理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各级政府要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2、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我国现有的传统主流媒体,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和权威,因此,应把这种信誉和权威延伸到网络,依托党报党刊办好政府能掌控的主流核心网站。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本地主流核心网站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第一,要努力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构建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网上舆论引导平台。第二,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

3、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提升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第一,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第二,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第三,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第四,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定相关应对预案。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积极探寻内在规律。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第五,要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预见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第六,要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地方政府要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应的反应机制。第七,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4、以创新社会管理为目标,构建网络问政新格局。网络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表达群众诉求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若加以合理运用,可以成为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的“显微镜”、体察民情的“晴雨表”。第一,要认真对待网络舆情,建立网民与地方官员直接对话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认真听取群众的好意见、好想法、好思路,听民声,汇民智,集思广益,从而使决策体现公正性、增加透明性,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网络问政的意义在于对民意结果的运用,要确保民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群众贡献的智慧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把网络优势转化为执政的优势。第二,网络问政应该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细化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顺畅的舆情集中、归纳、核实、提炼、处理、反馈的机制,让网络成为干群沟通联系的“绿色通道”。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开明开放的执政理念,以宽阔的胸怀、强大的承受力、超强的应对能力,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信箱、博客等形式与网民交流,引导群众思想和社会舆论,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真正做到网民满意、工作受益,群众得利,以实际行动化民之忧、解民之苦,提高管理社会能力。

5、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网上有一批“意见领袖”,他们热衷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以此来贴近和影响网民。但网上不少“意见领袖”的价值观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有一定距离。网上舆论易受少数人控制,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对于权威言论有较强的依赖感,需要“意见领袖”解疑释惑。我们在网上舆论引导和斗争中,要把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一方面,更多地关注现有网上“意见领袖”,争取一些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抓紧培育我们自己的网上“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要注意发现和团结那些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观点立场正确、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高级网民”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912.63

A

1671-2994(2012)03-0172-03

2012-03-22

毛维军(1979- ),男,湖北荆州人,中共湘潭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