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完善的中共领袖产生与新老交替机制

2012-08-15沈友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接班人

沈友军

(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不断完善的中共领袖产生与新老交替机制

沈友军

(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中共领袖产生与新老交替机制不断完善,经历了2大阶段5种类型。第一阶段从中共成立到遵义会议,为共产国际指导机制。第二阶段则从遵义会议至今,出现过4种类型:党内民主斗争机制(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终身制并指定接班人机制(遵义会议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退休制任期制集体交接班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领袖预备人选民主推荐提名机制(十七大)。

领袖;产生;新老交替机制;党内民主;民主推荐

共产党的领袖如何产生,如何新老交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国际共运史上,苏联东欧等国的共产党一直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领袖产生与新老交替机制,其领袖的产生与更替几乎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政治动荡,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的曲折探索,开创了一种共产党领袖产生与新老交替机制不断完善的“中国模式”,带领人民告别了领袖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非程序化更替机制,确立了领袖任期制和退休制,使领袖新老交替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创立了领袖预备人选民主推荐提名制。系统回顾党的领袖产生与新老交替机制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概括各个不同的历史类型,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我党继往开来,进一步完善领袖产生与新老交替机制。

一、共产国际指导机制(中共成立到遵义会议)

其特征是中共在组织上没有完全的自主性,领袖的产生与更替由共产国际或俄共(布)指导、批准或决定。

中共二大“议决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条件明确规定:“国际一切决议……都必须执行”。第二届中央领导从当选开始,便明确共产国际与中共已是上下级领导的关系,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943年5月22日共产国际宣布解散。期间,中共在组织上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性。①

从第四届中央起,国际、联共对中共、中国革命日益重视,逐渐将其作为工作重点,甚至中心,然而又出现过份干预中共独立自主的现象。中共五大至大革命失败期间,中共中央基本失去独立自主决策的权利。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特别是联共(布)、斯大林比过去更加严格要求中共中央绝对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强调必须遵守国际纪律;更加紧了对中共中央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理论上,实行了直接领导。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组成,由国际代表指定或共产国际同意。②1930年6月至12月,国际、联共(布)加强了对中共的指导与干预,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竟然提出,“建议远东局承担对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实际领导工作”。③1931年共产国际主要通过代表国际的远东局直接进行指导,由米夫等坐镇上海,直接领导中共召开六届四中全会,直接对此后中共中央领导工作作决议,发号施令,全力扶持王明为首的“教条宗派”进入中央领导和掌握中央机关关键岗位,帮助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中央主要领导人安排,需要共产国际批准。④1932年9月,王明出席国际执委会第十二次全会,被选为执行委员、执委会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成为分管指导中共的主要决策者。由于深受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的信任,事实上王明成为远在莫斯科遥控中共“临时中央”的中共最高决策者。

二、党内民主斗争机制(在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其特征是在党内高层会议上,多数人充分发挥党内民主权利,批评原来的最高领导人及其政策,并且实质上罢免其领袖职务,同时自下而上地产生新领袖,新的领导核心逐步形成;党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老领袖虽然不再担任实质上的最高领导职务,但是仍然留在党的高层领导集体中;领袖更替是和平的、民主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中,通过党内民主斗争的方式实现领袖的更替,出现过2次: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遵义会议由一系列会议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由博古主持,张闻天第三个做报告,率先批评中央错误军事路线,这个报告史称“反报告”,矛头指向了博古与李德等人。随后毛泽东做了长篇发言,博得了与会者17人的热烈掌声,只有博古、李德和凯丰3人没有鼓掌。接着是王稼祥发言,他完全赞同张闻天的报告和毛泽东的意见,提出应该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由毛泽东这样有经验的人来指挥。王稼祥的发言得到大家的掌声。会议进入第二天,朱德、彭德怀等军政领导人都纷纷发言,表示拥护毛、张、王的发言和主张,批评李德等人的“左”倾军事指挥错误。1月17日,是遵义会议的最后一天,周恩来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他表示坚决支持毛、张、王的意见,“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⑤周恩来说:“毛泽东同志是军事方面最合格的领导人,现在他就应当担此责任。不仅红军,还有党都应置于统一权威的领导之下。”⑥

会议作出的四项决定中的第一项,就是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⑦2001年公布的从俄罗斯国家档案部门发现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1935年10月15日)史平同志的报告》,明确说到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⑧史平即陈云在共产国际工作期间的化名。原常委博古、周恩来、张闻天、陈云仍为常委。1935年2月5日,中央红军到达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一个当时称为“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这里召开了常委分工会议,会议“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遵义会议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撤销了博古的最高领导人职务,形成了以张闻天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毛泽东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当时党的中心工作是军事斗争,谁能领导红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谁就是核心,说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符合实际的。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1978年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华国锋主持,他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尽快把工业生产搞上去等议题;并在开幕会上仍强调“要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也就是说华国锋要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指导思想。会议进入第三天,也就是11月12日,大会分组讨论时,出来了“不和谐”的声音,陈云等人旗帜鲜明地“发难”。陈云提出了薄一波等61人所谓“叛徒集团”一案等6个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各组发言的重点集中到平反冤假错案问题,特别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问题上。从此,华国锋就控制不住局面了,会议逐渐脱离了他设置的轨道。在与会代表的强烈要求下,11月25日,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讲话,天安门事件、“二月逆流”、“薄一波等六十一人案件”、彭德怀、陶铸、杨尚昆等纷纷得到平反。

会议进展越来越脱离华国锋的既定轨道。各组在讨论中,对“有几位中央领导人”很不满意,指名道姓地提出尖锐的批评,对中央组织人事提出了一些意见。王震在西北组讨论时建议选陈云担任副主席。邓小平说:“常委意见,任何人都不能下,只能上。对那几个同志要批评,但不能动,实际上不止他们几个”,“至少加三个政治局委员”。谁上的问题,他说:“陈云,兼纪委书记,邓大姐,胡耀邦。够格的人有的是,如王胡子,也够格。”⑨当时,出于保持安定团结局面的考虑,提出“只增不减”、“只进不出”的原则,所以,虽然代表们对汪东兴的意见很多,对华国锋也有些微词,但对他们所担任的党中央副主席、主席职务没有调整。经过充分讨论,12月10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举行期间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人事问题做出决定:拟增补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补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提交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

会议对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暴露的意见分歧也进行了热烈讨论,经过尖锐的思想交锋,在与会代表的要求和压力下,汪东兴作了检讨。闭幕会上,华国锋就“两个凡是”问题也作了自我批评,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与会同志一致认为,邓小平的这篇纲领性讲话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指导思想,指明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实际上成为紧接着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经过这次全会,虽然华国锋仍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但是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决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实际作用来看,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⑩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于一个关键地位”,“任何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⑪

三、终身制指定接班人机制(遵义会议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

其特征是老的领袖事实上搞职务终身制,新的领袖产生方式是老领袖个人指定接班。毛泽东的领袖地位确立之后,终身没有退休,事实上是终身制。毛泽东先后选择刘少奇、林彪、王洪文、邓小平、华国锋为其接班人。

到60年代初,作为接班人的刘少奇不再在毛泽东的题目下做文章,甚至在政治局会议上顶撞毛泽东,令毛泽东越来越不满,进而认为刘少奇已经成为反动路线的代表人物,决心搞掉刘少奇。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作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彻底打倒。到了八届十一中全会,林彪成为仅次于毛泽东的党内第二号人物,全会未改选中央副主席,但除了林彪的副主席会后被提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的职务都没有提及。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与林彪肩并肩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百万红卫兵,用行动向人们宣布林彪成为自己选定的取代刘少奇的接班人。1969年4月,九大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清楚地写着“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一部神圣的党章就这样注入了浓厚的封建色彩⑫。可是,林彪的身体不好,他急不可待地要接班,先是通过“天才论”、“设国家主席”等和平手段夺权,其阴谋为毛泽东识破后,便铤而走险,要武力夺权,并要将南巡中的毛泽东置于死地。

“九一三”事件使毛泽东受到极大的精神打击,大病了一场,从此身体日渐衰弱,进入了暮年。但是,愈是年老体弱,毛泽东选择接班人的心情愈益迫切。在1973年的中共十大上,他又选择了38岁的王洪文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从1973年9月12日到1974年5月29日,毛泽东先后16次让王洪文陪同会见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名英国记者作了如下评述:“38岁的上海造反领袖王洪文,已明白无疑地成为毛的继承人。”⑬实践证明,王洪文缺才又无德,只会跟在江青后面搞点小阴谋,不堪接班重任,于是,毛泽东起用了邓小平。

邓小平始终作为一个“活子”备用。确定刘少奇是接班人时,邓小平是刘少奇的替补,文革开始前后他是林彪的替补,毛泽东一直把他放在第二接班人的位子上。1975年初,邓小平复出并被重用,宣告了王洪文接班人身份的结束。毛泽东让他担任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主持国务院、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毛泽东是有意让其接班的,但邓小平主持工作采取的种种整顿措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文革”,毛泽东让邓小平召集一次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革”的决议,邓小平以“我是桃花源中人”拒绝,这已向毛泽东表明了他对“文革”的看法。在毛泽东看来,这是大是大非问题,毛泽东彻底失望了,他下决心放弃这个一直认为“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的接班人,于是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将他打倒。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毛泽东提议由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此,华国锋代替1975年复出的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国务院领导工作。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这标志着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将华国锋确定为最后选定的接班人。

任大立认为,毛泽东采取以个人向个人交接班的形式解决领袖更替问题,过份看重领袖个人的决定作用,忽视制度建设,不符合民主集中制。⑭

四、退休制有限任期制集体交接班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

其特征是领袖职务终身制被废除,领袖任期有限,到点退休,老的领导集体及核心挑选新的领导集体及核心接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毛泽东在接班人问题上的教训,大概也考虑到毛泽东在八大前后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文明遗产,明确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⑮尽管大家拥戴他,他还是推举更年轻的同志当党的主席和总书记,并为促进中央委员会年轻化而设计了过渡性质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制度。在制定一九八二年宪法时,规定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任不得超过一届,这也可以说是实现了1957年就提出来了的修改宪法的主张。在十三大上,他自己实现了半退,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实现了全退。

党的十六大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7个常委除了胡锦涛,全部退出中国最高领导层。这样就不仅确立了“到点退休制”,实际上还确立了“有限任期制”,有的同志还没有“到点”,即还没有到达习惯形成的退休年龄的“点”,但是,到了连任届数规定的或人们认为应当限制的“点”,也都退下来了。可以说,是开辟了和实践了实际上的“有限任期制”。龚育之认为,党的最高领导层的正常化、规范化、体制化的新老交替是十六大的重大贡献之一。⑯

胡鞍钢认为,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党和国家领导人新老交替真正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其重要标志是党的领导人“到点退休”,而不是半退或转任,这是彻底的制度化。邓小平、陈云的政治改革并不像毛泽东那样“推倒重来”,搞“全面夺权”的激进式主义,而是引入了年龄因素和退休制度的渐进主义,持续地推动领导人新老交替,真正找到了“吐故纳新”的途径和机制,解决了过河所需要的“桥”和“船”的问题。后来江泽民、胡锦涛都沿着这一路径坚定地不断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体现了“路径依赖”。⑰

邓小平主张搞集体交接班,早点选出接班人,以便考察,有点小问题,可以帮助接班人改正;实在选择不当,还可以在自己能够施加影响时进行调整。⑱

五、领袖预备人选民主推荐提名机制(十七大)

其特征是废除自上而下指定接班人机制,采用自下而上民主推荐投票的方式,产生未来可能的领袖预备人选,经过酝酿后提交中央委员会正式选举;突出的创新在于预备人选的提名环节,由老的领袖个人或集体自上而下提名变为民主推荐投票提名,投票推荐时,差额比例相当大。

在平稳更替领袖的机制得到完善,指定接班人机制被废除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创新的接力棒,走群众路线,发扬党内民主,开始完善领袖产生机制,创造了民主推荐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机制。2007年6月25日,党中央召集十六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有关负责人400余人,一人一票民主推荐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预备人选。胡锦涛明确提出,这次组成的中央政治局,不仅要能够胜任领导党的十七大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需要,而且还要从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考虑,充实一些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早受锻炼、加快成长,以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⑲因此,会议对推荐预备人选的年龄提出具体要求,尤其要充实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年轻同志,以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经过民主推荐以及其他程序,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年轻同志,有4位进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2位进入政治局常委会。推荐票上的候选人近200人,而最终成为政治局委员的只有25人,差额比例之大史无前例!这次井然有序的民主推荐完善了领袖候选人提名机制,变“自上而下”提名为“自下而上”提名,提高了党内选举的民主程度。党中央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即使说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划时代的变革,也不为过!

注释:

①②③④王健英:《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年版,第 785、211-212、322-323、396页。

⑤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

⑥余伯流著:《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⑦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⑧刘晶芳:《遵义会议研究中若干争议问题》,《北京日报》,2011年3月21日。

⑨刘杰、徐绿山著:《邓小平和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229页。

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061 页。

⑪《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309-310页。

⑫雷炳炎、齐辉:《从择定到废除——毛泽东和他的接班人林彪》,《党史纵览》,1998 年第 1 期。

⑬薛庆超:《毛泽东为何最终选择了华国锋》,《晚霞》,2010年第8期。

⑭⑱任大立:《党的领导核心新老交替的历程与经验》,《学习月刊》,2003年第2期。

⑮龚育之:《党的最高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学习时报》,2003年1月6日。

⑯章敬平:《一份珍贵的政治文明的遗产——龚育之谈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南风窗》,2003年第11期。

⑰胡鞍钢:《中国领导人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⑲刘思扬、孙承斌、刘刚:《为了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纪实》,《求是》,2007年第21期。

D251

A

1671-2994(2012)03-0077-04

2012-04-17

沈友军(1969- ),男,湖南澧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党内民主和公共政策。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中国共产党领袖产生与新老交替机制建设90年基本经验研究》(11KDB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接班人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邓小平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建设“工农兵”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
加油!接班人
可敬的特殊『接班人』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