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郭沫若廉政思想及道德建设

2012-08-15课题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甲申郭沫若

课题组

论郭沫若廉政思想及道德建设

课题组

郭沫若留下的文化财富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从他的《甲申三百年祭》中吸收“戒骄防腐”的思想营养,将此作为执政之要。郭沫若一生追求至公至纯的人格理想和道德实践,对于当今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郭沫若廉政道德建设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代文学宗师。他的经历与中国现代革命进程紧密相连。他先后学医、从文、从军、从政,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极其罕见的“球形”天才。他的多重角色、多种经历使他能够对人生观、道德观、权力观等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他提出的“人民本位”思想、执政党应戒骄防腐的警示以及至公至纯的人格道德,对当今廉政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人民本位、戒骄防腐

郭沫若1924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7年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郭沫若最引人注目的贡献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人民本位”的理念以及执政党应“戒骄防腐”的主张。

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进行决战的一年,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大分化、社会大动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开始了关于中国命运问题的大讨论,国共两党开始公开宣传各自的建国或立国的政治主张。这一年,也是朱明王朝灭亡、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后又归于失败的三百周年祭。郭沫若以“人民本位”观为指导思想并将其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写下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对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探究。他以历史事件作为今日社会之借鉴,在历史的轮回中,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捕捉和把握产生历史悲剧的本质性原因,提出了直到现在仍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以此作为对现实的警戒,其意义非常深远。

郭沫若写作的动因来自于对李自成起义军中知识分子李岩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兴趣。在理性层面上,郭沫若分析李岩所起作用时,他严格用“人民本位”作准绳来评价李岩在李自成取得胜利过程中推行以民为本的德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郭沫若指出,正是李岩用“迎闯王,不纳粮”的亲民政策,才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在短时间内招揽了不少人力,“把军事和人民打成了一片”,壮大了力量,成为民心所向,势如破竹地打入北京。郭沫若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李岩的良苦用心,特引《北略》一段史料,说明李自成能迅速攻进京城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听从了李岩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争取民心的进谏,同时李岩四处宣传李闯王的亲民政策。

遗憾的是,李自成进城后因骄傲而忘记了民众的利益,放纵部下搜刮赃款、严刑杀人、拷掠百姓、强占民女、军纪涣散:“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在这“过分的胜利陶醉当中”,只有李岩等“一二位清醒的人”仍然将部下的兵马驻于城外,“每出私行,即访问民间情弊,如遇冤屈必予安抚”,劝诫将士“宽恤民力,以收人心”等等。同时,李岩向李自成进谏要严惩贪污、各营兵马退居城外等“四事”,希望李自成能以尧舜之仁德“自爱其身”、“爱及天下”。然而,李岩虽然反复劝谏,李自成却一意孤行,终未采纳,最终落得只做了短短四十天皇帝便下台的结局。李岩则遭谗言而被李自成所杀,成了“悲剧人物”,“到了他完成悲剧的时候”。《甲申三百年祭》的基调主要在于叙述李岩的“悲剧”,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李岩的悲剧永远值得回味”,“我们应该把注意力的焦点,多放在李岩的悲剧上”。文章用“人民本位”的历史评判标准来衡量了李岩的“悲剧”,旨在强调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朴素真理。

以往人们的研究多集中在《甲申三百年祭》对明末农民起义的热情歌颂和对农民战争历史功绩的肯定之上,认为该文是按照毛泽东关于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的基本思路进行的,甚至开启此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农民战争的研究范式,其实这样的看法是有偏颇的。如前所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主要在于用“人民本位”的历史评价标准来强调民心作为执政之基的重要地位,这与后来主要从阶级斗争角度来评价甚至拔高美化农民战争相比有着显著区别。例如,《新华日报》在发表郭沫若文章的同时,刊载了宗顾的纪念文章《三百年前》,与《甲申三百年祭》相呼应,仔细对照便会发现两篇文章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宗顾的文章按照毛泽东对农民革命和起义评价的思路,指出农民起义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农民的特质注定这些起义必然带有许多弱点,但是在反抗封建专制主义与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中,当时的农民大众表现了极其英勇、极其高贵的品质。虽然最后农民起义失败了,却消灭了明朝,并且消灭的明朝不可再起,农民的力量却在满清的统治下重新抬起头来,促成了满清的瓦解。该文重在阐明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军在推翻旧王朝方面的作用,而郭沫若的叙述重点显然并不如此,他没有完全按照毛泽东关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经典论述的框架而进行。

虽然郭沫若撰写《甲申三百年祭》的立意与毛泽东有关农民战争的理论论述有一些错位,但是郭沫若对明王朝崩溃的历史原因和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功建立大顺政权但旋即失败的历史教训的深刻揭示,以及防止执政力量在政治上腐败,警惕胜利后即骄傲、“骄傲即失败”的现实问题,与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延安整风运动的目的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应该说,正是郭沫若从三百年前的甲申之变中寻找历史教训,抓住了时代的要害和核心,才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充分注意或者还来不及调整党建思路的情况下,未雨绸缪,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意识形态构建提供了新鲜的视角和生动的历史教材,为即将诞生的新生政权敲响了警钟,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应。

《甲申三百年祭》虽然发表在国统区,其影响却很快超越了地域的阻隔。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读了《甲申三百年祭》后,在延安给高级干部做《学习和时局》报告时特别提到了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月18日、19日,延安《解放日报》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并加编者按,称赞文章“充满爱国爱民的热情”,同时反击了国民党对郭沫若的围攻,说“蚍蜉撼大树,只是增加了郭先生的文章的历史价值而已”。中央又决定将其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在解放区普遍印发,供党内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部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向全党、全军发了通知:“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1月21日,毛泽东亲笔复信给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对《甲申三百年祭》做出回应,主要就是因为《甲申三百年祭》论及李自成失败的教训,触及到毛泽东在抗战后期着重思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向前发展的问题。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敏锐眼光,发现了《甲申三百年祭》对胜利后如何处理党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戒骄防腐问题的论述,对于全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具有重大意义,是难得的谈执政能力、谈执政教训的经世之文。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泽东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随着历史的发展,《甲申三百年祭》并没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而历久弥新,依然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面对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关于要借鉴李自成失败的教训、注意防止骄傲和腐化的思想。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强调“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薄一波在《若干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回顾》中,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文件时,特别大段引用了《甲申三百年祭》中关于腐败现象的论述,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牢记历史经验的启示,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痛下决心,惩治腐败,割掉痈疽,就一定能增强我们党的活力与生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多次强调坚持“两个务必”的革命精神。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形势,1991年9月他专程到西柏坡,号召全党居安思危,结合新的实际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并挥毫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1年,江泽民在全国党建理论讨论会上讲到反腐败这一艰巨任务时,建议大家多读读《甲申三百年祭》这篇重要文献。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书记处同志专程前往西柏坡,强调坚持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2004年,当又是一个甲申年到来时,温家宝、曾庆红等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仍然强调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与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可以看出,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群众路线的确定,到邓小平改革开放、让部分群众先富起来的思想,到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再到胡锦涛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等,“人民本位”、“戒骄防腐”的思想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总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既是历史得出的结论,也是《甲申三百年祭》总结的经验教训。政权腐败必定会失民心,进而失天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党风问题、党同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的真理,几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巩固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永不褪色。

二、至公至纯、修己自律

如果说郭沫若的“人民本位”观是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提出的为政之纲,戒骄防腐是对执政党的提醒和警示,那么至公至纯则是为人之道,是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基石,是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人民本位”落到实处的道德实践。郭沫若认为,为政之道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为人之道则在“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两方面是互为因果、不可或缺的。大公必然无私,至公必然纯粹。“至公至纯”就是赤子之心。他认为:“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至公无私有类于赤子,纯洁无垢有类于赤子,心如明镜以物为法有类于赤子。”

郭沫若“至公”的人生价值观,首先表现为树立“大公”的社会理想并终身为之奋斗,表现在他对国家无上忠诚。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是清末以来近现代知识分子推崇的社会理想。在大波大澜的时代,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仁人志士思索的问题。郭沫若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利益、国家前途结合起来,一生奉行“至公”的社会价值观。爱国救国、舍小家为大家,成为郭沫若终身的人生选择。郭沫若以诗励志,一再表达他献身祖国的宏大理想,表示将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为民族的事业中去。青少年时代,他就有民族复兴的道义担当,面对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他追问:“伤心国势飘摇甚,中流砥柱仗阿谁?”(《感时八首之八》)国难当头时,郭沫若立誓:“男儿投笔寻常事,化作沙场一片泥”,“夜舞剑光挥雪白,时期颈血染沙殷”(《无题》五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郭沫若尽管一度对是否回国非常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在说到自己抛妻别雏归国的原因时,郭沫若曾写道:“国族临到了垂危的时候了,谁还能安闲地专顾自己一身一家的安全?”郭沫若以全新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传统道德的价值所在,许多忠勇仁义的历史英雄成为他取法和宣传的榜样。他的抗战历史剧中的主人公,如屈原、高渐离、如姬夫人、夏完淳等都是至公无私、民族至上的践行者。

文革时期,郭沫若身逢政治险境。1968年4月,郭世英被北京农业大学一伙人非法绑架关押。次日,周恩来接见国防科委、国防科办、七机部、中科院等单位代表,在长达五个小时的接见时间里,郭沫若尽管心中充满对郭世英的思念,却始终没有对周恩来提起此事。第三日,郭沫若自己想方设法地了解真相并准备营救时,遗憾的是,当郭沫若秘书和郭平英等人第四日赶到农大前三小时,郭世英已含冤去世。对此,于立群悲痛欲绝,责备郭沫若为什么不趁机对周恩来说说郭世英的事情。郭沫若过了好一阵才颤抖着说出一句话:“我也是为了中国好啊!”郭沫若知道,“总理自文化革命开始以来,一直处于一伙阴谋家、野心家的围攻之中,总理身边的人几乎都被停止工作,一人承担着全部繁重的国务”。在这种情况下,郭沫若不愿“再拿自己家里的事去劳累总理,牵连总理”。郭世英去世两个月后,他将巨大的悲痛深埋心底,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亲自指导并参加了河北保定满城汉墓群的考古发掘,并建议将此拍摄成当时为数很少的彩色电影纪录片。不计个人和家庭所遭受的创痛,忍辱负重,维护国家与民族的至高利益,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这些来源于他的赤子之心,来源于他对至公无私的道德人格的感悟和践行。

而郭沫若“至纯”的道德品格,首先表现为淡泊名利,忍辱负重。在他一生的奋斗中,有许多可以升官发财的机会。在北伐时期,蒋介石以高官利禄收卖郭沫若时,他抵制住了名利的巨大诱惑,做出了正确的政治选择。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建政治部时希望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多次拒绝其职位。几经周折,在周恩来的说服下,郭沫若最终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但他表示“我做第三厅厅长,根本就是不愿意的,原因也就是不甘心昧良。然而为了抗战,为了争取那一人戴着抗战的帽子,就是昧着良心也只好委屈委屈……”

郭沫若就职后,手中有了权力,身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他对权力和名利带来的腐蚀性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处处坚持原则,不循私情。1938年4月,张群向郭沫若推荐一位亲戚到三厅工作。由于编制已满,无法安插,如果推荐为设计委员,资望又不够。虽然张群曾为郭沫若归国之事出过力,但事关原则,郭沫若仍然委婉地拒绝了张群的请求。

郭沫若出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制度,杜绝任何渎职、腐败现象的发生。在1938年4月17日上报政治部的《三厅办事规则草案》中便有这样的条款:“第4条,本厅职员承办事件应随到随办,如有特殊情形不能即办者应将不能即办原因签呈本管长官核定之。”“第41条,本厅一切支出均由本厅会计副官遵照预算切实执行,其超过预算之支出或违背审计则例、手续不完备涉及滥费者,应拒绝支出,或呈明厅长、副厅长办理。”在郭沫若的严格要求下,三厅造就了一支廉洁高效的队伍。1938年,由三厅发起和组织的“七七”周年纪念的献金活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所献现金和物品折价金额超过法币一百万元。更重要的是,在慰劳总会(事实上由三厅主持)支配下,这一百多万献金“不仅没有一分一厘的浪费,而且是把一个钱当作了十个乃至一千个在使用的”。在这一百多万献金中,三厅请准了二十万元外汇,派阳翰森、程步高到香港采办前方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并想尽千方百计将这批药品半年后运到重庆,这时这批物品时价已值五百多万。

郭沫若“至纯”的道德品格,还表现在他以身作则,艰苦朴素,随时抑制物质欲望,抵御富贵世界的自律行为。郭沫若东渡日本,刚到东京一个月,表示自己将勤俭刻苦地攻读。他说:勤苦二字,相因而至,富思淫佚,饱思暖逸。势所必然,故不苦不勤,不能成业。五四时期,郭沫若在《女神·序诗》宣称:“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赤条条的我之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郭沫若说到做到,知行合一。民国时期,郭沫若常用个人的经费慷慨资助在危难之中的团体和个人,他的稿费和版税经常用来帮助朋友。1930年,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生活处在最困难的时期,他却将出版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版税直接捐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为基金。

新中国建立后,郭沫若身居高位,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1952年4月13日郭沫若在克里姆林宫授奖典礼上,接受斯大林和平奖金,他宣布将奖金十万卢布捐献给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郭沫若向中央表示停止版税收入,他又将稿费捐献给中国科学院,用这笔钱在中关村为科学工作者修建了两个标准游泳池,在科技大学体育场北侧也修了一个标准游泳池。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又将余下的稿费十五万元,全部交给了科学院党组。后来经中央批准,一直在科学院存放的这笔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设立为“郭沫若奖学金”。

郭沫若最后一次住进医院的时候,穿的是一件对襟的蓝丝棉袄,扣绊已经磨断了,这还是女儿平英扯了一段白线,用蓝墨水染过,跪在爸爸的膝旁,把扣绊缝起来的。这就是他去世前穿的最后一件棉袄。郭沫若知行合一,用行动诠释了至公无私,纯洁无垢的人格标准。

在“至纯”的个人品格的养成上,郭沫若不仅修己自律,而且对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也严格要求,寄予厚望。抗战时期,郭沫若因反对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独裁,和政治部第三厅同事集体辞职时,书赠他的秘书翁植耘的一副对联:励志读书如种植,洁身藻德似耕耘。这幅对联巧妙地嵌入了秘书的名字,同样强调励志读书与洁身藻德之关系。在重庆生活的侄儿媳妇魏蓉芳(郭沫若三侄郭宗益(字培谦)的夫人),有一次穿了一件细料子花上衣,郭沫若语重心长地告诫说:“蓉芳,重庆是个花花世界,环境是很复杂的,生活要朴实。”同时写下一副嵌字格对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可见郭沫若的良苦用心。

郭沫若“至纯”的道德品格,还体现为他纯真的人格魅力。很多人认为,郭沫若一生复杂多变。其实,只要本着知人论世的态度,我们会发现,郭沫若性格和品格的主导方面一生未变。1941年,老舍曾经在《我所认识的郭沫若先生》中对郭沫若的为人做了这样的评价:“沫若先生是个五十岁的小孩,因为他永是那么天真、热烈,使人看到他的笑容,他的怒色,他的温柔和蔼,而看不见,仿佛是,他的岁数。”老舍先生一再称他是五十岁老小孩,独具慧眼地看到了郭沫若性格中本质的一面——纯真。

郭沫若一生崇尚率真、纯洁。在著名的历史剧《屈原》中,橘树、莲花洁白高尚、自劢坚贞。这部历史剧除了表达反投降、反分裂的时代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纯洁的人格理想。借屈原之口强调:“我尽力地在想向你们年青的人学,尽力地在想向那纯真、素朴的老百姓们学,我要尽力保持着我年青时代的新鲜、纯粹、素朴。”“我想要的是又聪明又厚道,又素朴,又绚烂,亦圣亦狂,即狂即圣。”同时也不断以“做人要一片天真”来努力实践着对自己人格的要求。剧中的屈原将“又绚烂又朴素”的做人原则演绎得淋漓尽致。屈原反复吟咏的《橘颂》也是郭沫若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格理想的形象表达:

辉煌的橘树呵,枝叶纷披。/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多么可爱呵,圆满的果子!/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植根深固,不怕冰雪。/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郭沫若始终如一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及声誉;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如一地倡导和坚持“人民本位”的执政理念;始终如一地遵守党的纪律,奉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始终如一地追求“做人要一片天真”的人生境界。以赤子之心为丰富廉政思想及营造社会廉洁风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宗顾.三百年前[N].新华日报,1944-3-19.

[2]老舍.我所认识的郭沫若先生[A].曾建戎编.郭沫若在重庆[C].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3]薄一波.不能忘记的历史启示[A].郭沫若纪念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会.《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郭沫若书法集[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

[5]郭沫若于立群书法集[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1.

[6]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7]唐明中,黄高斌编注.樱花书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8]郭庶英.我的父亲郭沫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9]潘光哲.郭沫若与《甲申三百年祭》[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1998.

[10]郭庶英、郭平英.回忆父亲[J].郭沫若研究专刊,1979,(1).

[11]陈虹.郭沫若在三厅[J].郭沫若学刊,1990,(4).

责任编辑:刘国春

book=10,ebook=147

D26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2.04.02

1009-6922(2012)04-10-05

2012-07-20

课题组组长:黄大敏,中共乐山市沙湾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课题组成员:陈俐、廖久明、杨艳、张向东、安旭平、何开鑫、刘鸿飞。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郭沫若研究)2011年立项课题《郭沫若与廉政文化建设》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甲申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奖专栏
毛泽东与“甲申对”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叫一声会死
郭沫若游晋祠之遗
重温《甲申三百年祭》增强执政忧患意识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