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华严铜塔
2012-08-15魏奕雄
魏奕雄
峨眉山华严铜塔
魏奕雄
峨眉山华严塔为紫铜冶铸,有7方14层,从下而上依次是须弥座、覆钵、七层大楼阁和七层小楼阁,顶有三重巨大宝珠,大小楼阁之间有塔檐相隔,远望像是大小楼阁相重叠。
塔体铸有密密麻麻的大小佛像4700多尊和《华严经》全文195048字,塔门上额有“南无阿弥陀佛华严宝塔”10字,故名。《华严经》是由佛祖释迦牟尼在七个不同地点九次集会上的演讲词整理而成的,据说每次都有菩萨罗汉天龙八部和众多信士聆听,故塔上雕刻有“七处九会”的重点人物,造型各异,形象生动。《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杂华经》,有晋天竺佛驮跋陀罗等所译60卷本和唐于阗实叉难陀所译80卷本。该经从哲学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对立的范畴(如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来说明世界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等关系,为华严宗的主要经典。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并称“华严三圣”。
此塔原置于峨眉县城南郊5里的圣积寺,故又名圣积寺铜塔。圣积寺即古慈福院,初建时间不详,明正德三年(1508年)重修。
这座铜塔的最大特色在于所铸佛菩萨等人物和狮象等动物以及藻饰图案,全都是突出于塔面的高浮雕,立体感非常强。跟其他同类的佛教金属塔相比较,其佛像的密度和凹凸度均可称冠。先是那精雕细镂的长篇经文和繁杂佛像,就不知要花费多少时日才能完工。
它的铸造时间有元代和明代两说。现代峨眉人刘君泽在《峨眉伽蓝记》中写的是:“元时永川万华轩者所施造也。”而据原峨眉山文管所所长陈述舟在1987年《峨眉山史》第3辑《虎溪揽胜》一文中记述,曾经在塔座上看到铭文:明万历乙酉年(1585年)秋,永川信士万华轩施造。因塔座已毁,无从核对。著名建筑学家和文物鉴赏家梁思成曾于1939年观赏过此塔,留有记载:“明永川万华轩所施造也。”看来,“明代说”要可靠些。2003年峨眉山佛教协会编印的《峨眉山佛教志》采用“铸于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
圣积寺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了,这座铜塔不知栖身何处。到了1959年夏大炼铜铁时期,被运往重庆,准备销熔。在重庆铜铁公司101厂,不知何故,塔的须弥座被切割后,塔身居然幸运地保存下来了。四川省文化局于1960年春闻讯,赶紧派人到重庆抢运至成都,存于人民公园四川省博物馆内。1964年由僧人运回峨眉,置放于报国寺藏经楼下普贤殿内,1972年置于寺内露天处。1980年冬,四川省文化局拨款3万元,在伏虎寺大雄宝殿右侧专门为之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塔亭,1982年4月5日竣工后,将铜塔迁移亭内。
现在我们永远无法看到它的须弥座了,因为1959年在重庆被切割掉了,故原塔通高7米只剩下5.8米了。不过,1938年南京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先生拍摄有此塔完整的全身相片,还有须弥座的局部相片,载于孙建秋、孙建和编著《孙明经手记——抗战初期西南诸省民生写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40至141页。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须弥座分成九层,各铸许多佛像和经文,还有力士肩扛塔基运气鼓腹充满力感的栩栩如生造型。我们应该感谢孙明经先生留下的宝贵影像资料。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华严铜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它与峨眉山的众多古建筑和圣积晚钟等,一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秦利民
book=112,ebook=125
2012-06-05
魏奕雄,男,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