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2-08-15张龙刘肖华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族院校

张龙 刘肖华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推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张龙 刘肖华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依然面临着学校不够重视、师资薄弱、特色不彰显、协调性与持续性不足等问题,今后应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建设师资队伍、加强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性与系统规划、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建设。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一、推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实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新时期,建设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办学理念

民族院校大多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等发展都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的众多普通高校相比,处于劣势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竞争市场的不断完善,民族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所谓办学特色,就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方面统一的整体风格的综合体现,它是这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反映了这所学校的独特个性和特有优势”。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求充分挖掘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结合本区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营造独特的教学、科研和育人氛围,形成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

(二)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院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生源,学校教职员工队伍中也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因此,民族院校具有多民族性的鲜明特点,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性。然而,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背后,是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共存,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不同民族的师生员工在文化观念上发生碰撞与冲突,产生威胁稳定的因素。建设民族院校校园文化,能为不同民族师生的平等交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相互认可,打破不同民族文化间的隔阂,推动民族文化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随着不同民族文化隔阂的消除,不同民族的师生互谅互解,彼此宽容共处,友好往来,从而使民族院校真正成为推动多元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阵地。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现阶段,我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新世纪新思想的指导下,建设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实现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冲突个体或群体以及师生员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互助和谐。然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并非是封闭性的,而是集时代性和开放性于一体。因此,注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吸收就成为一种必然,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化,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两者互动,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多的资源,营造稳定而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和培育少数民族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思考。

(一)民族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管理不到位

受历史、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民族院校自办学以来,就一直面临着经费、师资和教学设施等资源紧缺的问题。为了改善办学状况,民族院校大都将办学资源用于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等方面建设。长期以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大都流于形式,难以被提上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议程,使得其固有的功能难以被挖掘和发挥,在促进学生人格素质养成和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隐性作用也被忽略,也导致了许多民族院校难以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此外,大多数民族院校都将校园文化的管理归于学生管理部门,而忽视其他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参与,造成管理上的片面性,缺乏对校园文化的综合性与整体性管理。

(二)有关民族文化的师资培养与培训薄弱

在民族院校中,教师的培训极少涉及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造成了学校教师对多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培训上的不足还使得少数民族教师资源本就匮乏的民族院校,不能对人数占相当部分的汉民族教师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这在无形中就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上师资力量的不足。除此之外,为民族院校培养教师的众多高校,也很少将民族文化列入课程计划并融入课堂教学,使得许多输送到民族院校的教师对民族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不深,适应和建设多元文化的能力薄弱。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不彰显

民族院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的培养对象,使不同民族的师生能够欢聚一堂,成为多元民族文化荟萃的场所。然而,许多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过度地追求现代化和市场化,没有充分挖掘具有本校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多元的民族文化只是形式上存在,而在内涵特色上却得不到真正的融合和提升。例如,在民族院校的社团文化建设中,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但基于民族特色的学生社团却很少,这也成为了各少数民族学生间实现文化自由交流的瓶颈。同时,由于对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不足、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复杂等原因,民族院校对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色与趋势缺乏了解,故校园文化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仍然有待推进。

(四)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协调性和整合性不足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但现实中,许多民族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都将资源过度投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中,缺乏对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制度文化的重视,活动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并难以得到丰富,这造成了校园文化彼此间的渗透性与互动性不足,在建设和发展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此外,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融合依然是很有限的,这就势必使得校园文化的整体辐射效应难以得到发挥。

(五)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性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学校发展的整体。但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民族院校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游离于学校发展规划以外,缺乏对校园文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系统规划,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陷于极其孤立的位置,所需的建设资源也得不到保障。而且校园文化建设与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上的不足,也使民族院校始终难以形成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的持续而长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最终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适应,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些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推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更好地推动多元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加强校园文化的管理

学校领导集体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提上学校发展的重要议程,予以与学科发展、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样的重视和必要的倾斜,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民族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和重视。民族院校要划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管部门与协调部门并明确各自职责,改变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的现状,并通过经常性地开展部门间校园文化建设交流会、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加强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各部门合作上的隔阂。同时,还要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校园文化管理上的全员参与。

(二)加强有关民族文化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有条件为民族院校培养教师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有志服务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能增进对多民族文化的了解,为民族院校输送更为充足和优秀的人才。其次,民族院校可以将民族文化作为教师招聘考核中的一个方面,加强教师有关民族文化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培训可以关注教师在多元文化中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了解基本的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并能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给予理解和期望,在课堂上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等。组织到民族地区参观,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以及心理特点。第三,民族院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搭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主动融入到民族学生中并结合学生的第二课堂来创新第一课堂的教学,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并奖励先进,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适应性

民族院校各族学生既是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时代文化的接受者和创新者,更是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者。故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民族院校要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建设,畅通和拓宽学生参与规划校园文化的渠道,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营造民主祥和的校园氛围;要搭建学生文化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通过各族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文化交流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使各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认识自身价值。对于因沟通障碍、学习困难和经济压力等原因造成对校园文化不适应的学生,学校要针对不同的类型给予相应的帮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号召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主动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以培养和增强各族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四)加强对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院校所处的地域和生源构成都有各自的独特性,校园文化的建设决不能生搬硬套,走向趋同化,而应是立足本校的文化特质,挖掘其中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鉴于此,民族院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地域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建设相应的研究队伍,并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找到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结合点,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特色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民族院校要结合本校文化特色,积极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经常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还要注重加强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建设。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辐射效用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既要兼顾全面,注重发展的协调,又要分清主次,抓住建设的重点,以推进整体的发展。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校园其他文化的建设中应得到相应的体现和彰显。民族院校在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时,要有意识的将精神文化渗透其中,注重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建设校园文化的薄弱环节,促进校园文化的全面提升,还可以打破校园文化内部彼此孤立的状态,推动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互动发展。同时,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健康发展不是单方面实现的,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课堂文化、课程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效融合并形成整体合力,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整体的价值和功能,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六)系统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适合本校文化的特色活动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民族院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立足学校实际来制定校园文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建设规划,加强规划之间的协作性、联系性和系统性,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并保障相应资源的投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性并逐渐走向规范化。此外,特色活动是学校“育人”文化的法宝,具有强大的辐射力量。民族院校要紧紧围绕本校优秀的文化传统,融合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创建多民族、多文化共同交流的文化品牌活动,而不能只注重个体民族的文化活动建设并割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点,推动一系列多元文化特色活动群的建设并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把民族院校建设成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

[1]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李光华,秦积翠.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培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3]余海波.大学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少数民族大学和校园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38(6).

[4]宋书通,姚志军,周红松.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9).

责任编辑:秦利民

book=109,ebook=91

G75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2.04.33

1009-6922(2012)04-109-03

2012-06-21

张龙(1986-),男,广西贵港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刘肖华(1987-),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民族院校
我们的民族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