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配合灌肠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2012-08-15黄家兴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益气汤

黄家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累及全消化道和肠外器官的慢性胃肠道炎性疾病,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炎、保护肠黏膜等药物,但临床疗效并不满意。近年来,笔者应用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3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全部63例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6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4个月~8年。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其中直肠炎11例,直肠乙状结肠炎13例,左半结肠炎6例,全结肠炎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直肠炎10例,直肠乙状结肠炎12例,左半结肠炎6例,全结肠炎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下炎症程度及范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支持、对症治疗,调理饮食,保持心情愉快,注意休息,适当活动。

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片口服,每片0.25g,1g/次,4次/天。同时采用思密达3.0g溶解于100ml生理盐水,于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常规保留灌肠,臀部垫高,药液加温至35℃左右,保留2小时以上,保留时间越长越好。2周为1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再进行下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观察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方药组成:党参20g,黄芪 40g,陈皮 8g,莲子肉 10g,白术 15g,茯苓 15g,升麻10g,白扁豆(捣)15g,山药 20g,砂仁(后下)5g,柴胡 10g,薏苡仁15g,炙甘草6g。脾胃虚寒者加肉桂、干姜各6g;肝郁者加白芍、枳壳各10g;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0g,吴茱萸5g,五味子6g;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郁金、浮小麦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煎汤约400ml,分2次早晚口服。同时予黄芩15g,黄连10g,黄柏 20g,金银花 20g,白头翁 20g,地榆 20g,槐花20g,败酱草20g,白及15g。加水煎煮2次,取煎剂约15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灌肠方法同治疗组。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门诊患者每周复诊1次,若有不适,随时复诊。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1周内每位患者均复查肠镜及组织学检查。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会议制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连续3次正常,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常规正常或见红细胞、白细胞在5个/HP以下。有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大便常规正常或见红细胞、白细胞在5个/HP以上10个/HP以下。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3%。治疗组33例,临床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7%。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8例患者服药3天~1周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与人体自身免疫机制、遗传与环境因素等有关,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直肠段。常规的西药治疗大多应用免疫抑制剂,其不良反应大,且症状改善后病情常反复发作。

本病是以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为主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痢疾”、“泄泻”范畴,病因多外感六淫疫毒,内伤饮食七情,使脾胃损伤,升降失调,清浊相混,迫于大肠,酿生湿热,阻滞气血,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成疡,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结为标,病位在脾、胃、大肠,与肝、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以实证为主,湿毒瘀滞是其两大病理。因此在治疗上重在解毒、祛瘀、健脾和胃,兼以清肠、温肾、疏肝、止血、敛溃。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方中党参、茯苓健脾益气;山药、薏苡仁、莲子肉健脾止泻;陈皮、砂仁理气行滞;补中益气汤以健脾调中,益气升提为主治疗,补后天以养先天。二方合用,共奏健脾理气、祛湿止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3]。灌肠方以黄芩、黄连、黄柏清肠化湿,地榆、槐花、白及凉血止血、收敛生肌,金银花、白头翁、败酱草清热解毒。

由于本病的发病部位在结肠,中药内服可达整体调节的作用,但单纯口服药物在结肠血药浓度低,对病灶局部作用不明显,疗效较差;通过中药煎剂保留灌肠使药物与病灶局部直接充分接触,改善局部环境与微循环,消除炎症、水肿,促进溃疡面愈合。但单纯灌肠治疗虽对局部作用好,却不能整体调节,治标而难治本。二者合用则可起到标本兼顾之功效,故临床疗效显著。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2-434.

2 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J]. 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355.

3 陈小娟.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0):35-36.

猜你喜欢

参苓白术散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响应面法优化七味白术散总苷提取工艺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基于“碳源”研究参苓白术散中药多糖对二株肠道拟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历代医家对参苓白术散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参苓白术散的论述
《金匮要略》之白术散对先兆流产模型大鼠血清孕酮、β-hCG水平的影响
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