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置管在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2012-08-15吉建华
魏 卫 吉建华
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主要治疗是以多周期化疗、放疗和营养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化疗药物、高渗营养液及反复穿刺对外周静脉的损伤,中心静脉穿刺并发症风险的限制,这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延误治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逐渐应用到临床,减轻了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了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护了外周静脉,保证化疗及营养治疗顺利进行。为保证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我科应用PICC置管对2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自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治疗了消化道肿瘤患者52例,男性35例,女性17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3岁,胃癌9例,结肠癌28例,直肠癌15例。52例患者术前均无肿瘤远处转移,均为同一手术医师主刀,均行了恶性肿瘤根治术。术后26例患者化疗期间不愿行PICC置管为外周静脉组,其余26例为PICC组。
1.2 方法 52例患者均按常规进行周期性化疗,化疗药物为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草酸铂。静脉营养液,外周静脉组选用常规浓度营养液,PICC组选用高浓度营养液。外周静脉组选用较粗的表浅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尽量保护好上肢血管。PICC组选取肘前静脉穿刺,经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端,术后摄胸片以确定,治疗完毕后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无特殊情况每周换药1次。
2.结果
外周静脉组18例患者在化疗期间发生静脉炎,经硫酸镁湿敷、消炎止痛膏包敷后好转,有6例患者因不能耐受静脉炎及反复穿刺的疼痛化疗期间改为PICC置管完成了周期性化疗。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疼痛及无条件进行PICC置管改为中心静脉置管,3例患者因静脉炎引起的疼痛且无条件行PICC置管、不愿行中心静脉置管而未能完成周期性化疗。PICC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周期性化疗,PICC置管留置127天至456天,1例患者穿刺肢体稍肿胀,血管超声检查无血栓形成,抬高上肢、热敷及避免提重物后好转,2例患者穿刺点有红肿,少许分泌物,经积极换药,外用百多邦后红肿、分泌物消失。
3.讨论
3.1 PICC在消化道肿瘤化疗的应用 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或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现在主要采取多周期的化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这类患者住院时间和化疗周期长,经外周静脉输注可造成化疗药物渗漏,局部组织变性、坏死,静脉炎的发生率可高达60% ~78%[1];化疗患者常常伴有消化道反应,呕吐、腹泻过程中常致输液渗漏,需再次穿刺;因活动后易致输液渗漏而需反复穿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下床活动,造成了血流滞缓,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2],这些都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甚至影响后续的化疗。而PICC避免了多次外周静脉穿刺、药物渗漏及静脉炎带来的损伤,并且可连接微量泵进行持续化疗药物输注,而又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睡眠,提高了生活质量,化疗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减少了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增加床上体位改变及下肢关节的活动,可促进静脉回流,保持下肢肌泵功能,使红细胞聚集功能破坏[3],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进行危重患者抢救时,保证了抢救药物、血液制品的顺利输注。
3.2 PICC在化疗期间营养治疗的应用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常常因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而外周静脉又不能耐受长期高渗性营养液的刺激,营养状况差,影响了化疗的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长期的全胃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配合来进行营养治疗。应用PICC导管可纠正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高渗性营养液对血管的刺激,还可在控制入量、不增加心脏负荷的情况下,补充完善的营养物质,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营养状况,免疫力、抵抗力得以提高,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对于完成周期性化疗,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机械性静脉炎,减少化疗药物渗漏风险和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化疗的依从性,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老年消化道肿瘤化疗和肠外营养治疗的重要途径。
1 柏兴华,苏兰若.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现状[J]. 护理研究,2008,22(5):1324-1326.
2 腾照清,刘乃清,王建清,等.早期被动四部肢体锻炼法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41.
3 Bertina RM.Genetic approach to thrombophilia[J].Thromb Haemost 2001,86(1):9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