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2012-08-15马鲜平王芝英孙裕光
马鲜平,王芝英,孙裕光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 荣昌402460)
鹌鹑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主要侵害肝脏和盲肠,严重感染时,由于血液循环障碍,临床常见鹌鹑皮肤、冠呈蓝色或暗黑色,又称黑头病。2010年6月,铜梁县旧县镇玉屏村某鹌鹑户饲养5 600多只蛋鹌鹑,在86日龄时出现精神不佳,采食量下降25kg(由发病前的130kg降到105kg),饮水量增加75L,排黄绿色稀便及零星带血粪便,产蛋量下降12.5kg(由发病前的48.5 kg降到36kg),病程持续20d,死亡最多的1d达85只,整个发病期间共死亡448只,占全群鹌鹑数的8%,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剖检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鹌鹑组织滴虫病。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据场主诉述:鹌鹑群整个育雏期生长良好,存活率达99%,转育成舍后饲养良好,开产后产蛋率比往年低10%左右,大部分鹌鹑精神、饮食良好,75日龄时少数鹌鹑精神委靡,羽毛松乱,排绿色稀粪,个别的粪便带有血液,死亡数不断增加,采食量和产蛋量逐渐下降,86日龄死亡45只,出现冠发紫现象,其后死亡数不断增加,至92日龄1d死亡83只;曾用新霉素和阿莫西林饮水,饲料中添加鱼腥草散及维生素,治疗5日,效果不理想,每天仍有40~50只死亡。
2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不规则或环形的淡黄绿色或黄白色病灶,边缘稍隆起,单个或几个相连,常围绕其中一个形成同心圆状;肺脏、肠系膜也偶有白色圆形坏死灶。盲肠肿大,充满浆液性和出血性物;有的呈干酪样凝固物呈同心圆层状排列,中心为暗红色,外周呈淡黄色干酪化的渗出物和坏死物,形成肠芯;有个别盲肠壁充血或点状出血。
3 实验室检验
取新鲜盲肠黏膜病变处刮取物,用40℃适量生理盐水稀释制成压滴标本,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呈钟摆样来回运动的虫体;同时取肝组织触片,姬姆萨氏染色镜检可见呈单个或多个近圆形虫体。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镜检结果,诊断为鹌鹑组织滴虫病。
4 治疗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清除粪便,严格消毒,鹌鹑舍保持干燥、通风,发现死鹌鹑及时深埋处理。
4.2 首日甲硝哒唑250g和2%乳酸环丙沙星250g兑水100L,饮水给药(限3h饮完),次日甲硝哒唑150g和2%乳酸环丙沙星250g兑水100L,1次/d,连用7d为1个疗程,停药3d,再用1个疗程。
4.3 给药后饮水添加电解多维(或葡萄糖粉),1次/d,连用3d为1个疗程;7d后再用1个疗程。
经上述治疗,鹌鹑群恢复健康,采食量逐渐恢复到病前水平,产蛋量最高达45kg/d。
5 体会
该病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多发于温暖、潮湿、多雨的夏秋季节;由于散养和笼养鸡异刺线虫感染率较高,其虫卵是组织滴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组织滴虫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当盲肠内的组织滴虫侵入异刺线虫卵内,随粪便排出时,抵抗力增强,一般存活半年以上);蚯蚓(可吞食异刺线虫虫卵或幼虫)、蝇、土鳖、蚱蜢和蟋蟀等都可作为机械性媒介传播组织滴虫;鹌鹑舍潮湿、饲养密度大、通风不畅等环境条件都可促进该病的流行和加重病情。因此,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宜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粪便,加强消毒,防止病原污染饲料和饮水,保持鹌鹑舍内干燥、通风对控制该病具有重要作用。此病死亡率高,应引起广大养殖户和兽医人员的高度重视,最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有可能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