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及疾病护理特点
2012-08-15陈金刘念何莹余凤张涵念
陈金 刘念 何莹 余凤 张涵念
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30例的心理分析及疾病护理特点叙及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住心肌梗死患者30例,其中男28例,女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8岁,平均60.5岁;急性心梗19例,陈旧性心梗11例。其中好转24例,治愈5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最长达162 d,最短7 d。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等疾病。
2 心理变化特征
2.1 恐惧忧虑心理 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过度恐惧,心情烦躁,有的情绪低落。患者整天愁眉不展,寡言少语,多愁善感,唉声叹气,身体呈现低落无力状态。
2.2 自卑绝望心理 经不起过度喜与悲和劳累环境的刺激,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日常行为依附性大,难以自理。表现自卑不安,思想压抑,恐惧,对治疗失去了信心,甚至作出后事安排。
2.3 敏感自尊心理 认为住入医院才安全,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反复询问自己的病情及预后,对所听到的解释总抱怀疑猜测。疾病和环境的困扰,希望医生、护士、熟人能多关心,渴望从中得到安慰与温暖,认为被尊重和体贴是医生和护士对自己特别重视、关怀而萌发心理满足、自尊心增强。
2.4 放弃拮抗心理 对自身疾病满不在乎,因疾病反复发作以为治疗不好而听天由命,过一天算一天,不相信医生诊断,常违背医嘱,而病情好转后自动放弃治疗与调养。
3 疾病护理特点
3.1 心理护理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给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耐心细致,语言和蔼,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疾病有关的内容,严禁对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和单位工作信息。引导患者遇到烦恼要学会自我排除,学点“知足常乐”的精神,正确对待疾病,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急性期监护 采用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患者各种生命指标和ECG,及时观察各种并发症,及时处理,可大大降低急性心梗病死率。对监护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其掌握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和高危心电图的识别能力,并熟练掌握配合抢救技术。急性期一般监护5 d左右,对无并发症者可监护48~72 h,有严重的并发症者可适当延长。
3.3 吸氧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减轻疼痛,早期给氧有助于缩小心肌坏死区的范围。急性期3~5 d内宜持续高流量给氧,4~5 L/min。如病情稳定可改2~3 L/min;5~7 d后改为间歇吸入或必要时吸入,采用鼻塞或鼻导管给氧。
3.4 休息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体息2周,第1周内避免搬动,患者一切活动包括翻身、进食、清洁卫生等均需要由医护人员或亲人协助,严禁探视大声喧哗,避免精神紧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向患者及家属反复说明卧床体息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2周后指导患者在床上活动,4周可在床边或室内行走,有并发症和老年体弱者,可酌情延长时间,对卧床时间长者应协助作四肢关节被动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5 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疼痛是急性心梗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使患者极度不安,难以忍受,甚至发生休克。因此应迅速止痛,按医嘱给予镇痛剂,必要时可给杜冷丁。对老年人及呼吸功能不全者应严密观察血压、呼吸等情况变化。
3.6 饮食方面 开始以易消化、高维生素流汁,1周后进半流食,病情稳定后逐渐改清淡、低脂、软食,少量多餐,如有心衰应给予低盐饮食。勿食过热过饱,忌辛辣、烟酒、咖啡、浓茶等。
3.7 排便的观察及护理 应设法预防便秘,常规口服果导,间歇服液体石蜡;或中药番泻叶、麻仁丸等,如无效也可以用开塞露或甘油栓通便:必要时用低压盐水灌肠,保持1~3 d大便1次。此外,应重视培养患者养或定时排便习惯,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因用力过度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衰或心内压增加导致猝死。因此,对心梗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身心变化,做好心脏治疗和心理护理,既要早期,更要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