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护理
2012-08-15苏莲红
苏莲红
脑血管意外,又称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且病程长,因此在情感方面有一系列复杂的必理变化过程,曾有资料统计脑血管病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0%[1],焦虑症也是此类患者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做好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病情的转归和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十几年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现从心理特征分型、心理护理措施几方面,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
1.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治疗脑血管意外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脑出血48例,脑梗死72例,年龄均为58岁以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后制定的诊断标准。
2.心理特征分型
2.1 紧张、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此类型的患者一般都是突发病,既往较健康,送院时病情较重,患者担心自己有无生命危险,会不会留下残疾。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差、缺乏活力、兴趣和愉快感丧失。患者突然患病后,不能活动,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大多文化水平低、思想单纯、心理无法承受特殊的检查及特殊护理,对疾病认识不足,从而感觉悲观绝望,所以一般愈后欠佳。
2.2 悲观失望心理 中风后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患者,住院时间长,家庭护理工作量大,经济负担重,很多患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逐渐心灰意冷,随之产生的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心理,表现为失望、悲哀、无奈、孤独、伤感、凄凉的情绪反应,更严重的有产生自杀的倾向。
2.3 依赖心理 很多中风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失语、或偏瘫等,其生活不能自理或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就依赖于别人。
3.心理护理措施
3.1 建立优良环境 人的心理状态与环境是协调一致的,良好的环境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和生理上的满足感。病房合理的布局和规范化的陈设,能平衡患者的心情,较快适应新环境。
3.2 根据患者的各类型心理特点,灵活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3.2.1 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的护理 针对此种心理状态,关键是疏导,提高患者的认识水平,使用医疗仪器时操作动作要轻,在进行各种操作检查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取得配合;当患者情绪不稳定,遇小事易发怒,不满足也激动时,对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并细心地与之交谈,找出其易怒激动的原因。在治疗期间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纠缠,可稍迁就,使患者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尽早积极配合治疗,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过度持久的焦虑情绪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谈,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适时点头、微笑、轻声应答等,以表现对患者的尊重、安慰、同情和鼓励,让患者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减轻其心理压力,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
3.2.2 悲观失望心理的护理 护士要多接触患者,主动和患者谈心拉家常,了解患者的各种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听从医生和护士的安排,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取得家属配合,鼓励儿女、单位同事及其亲朋好友多来探视,共同开导安慰患者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关心和照顾,使患者感受到仍然被需要和被尊重。同时,还应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家属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如皮肤护理、大小便护理、口腔护理等,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其痛苦。让相同疾病正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患者面对现实,暗示患者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早日康复,这样患者看到了希望,很快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2.3 依赖心理 针对失语、偏瘫的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此类患者应注意观察体态、表情、特别是眼神,从中推断其要表达的意思和目的,精心护理,解除患者焦虑,应加强语言和肢体功能训练,对于患者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大的鼓励。对恢复期患者,家属要与护理人员配合,在病情好转的情况下,日常生活尽量让患者自行料理生活,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给患者讲清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于肢体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的道理。还要定时帮助患者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不能老依赖家属,最大限度减少其残障程度。
4.讨论
只有全面掌握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重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家庭和社会效应,才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心理康复也是促进机能康复的重要保证。正如古人云:“气从志”,是说有什么样的思想意志,就会产生相应的气血运行和生理过程。现代医学也证明大脑活动与机体免疫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信心是大脑思维活动的直接产物,因此,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治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调整患者的心理因素,促使其有正确认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1 孟家眉。神经内科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