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一对一的护理干预法对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影响
2012-08-15刘兰马霞
刘 兰 马 霞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流行性疾病,且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因其为终生性慢性疾病,治疗是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部分患者配合治疗效果不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得不到良好控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000万左右,有2/3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良。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得到正确、及时治疗,其次是患者担心血糖控制不良导致严重并发症、害怕使用胰岛素以及苦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等。如何使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对病情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科室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糖尿病患者32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现就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组患者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50~80)岁之间,空腹血糖(11.15~21.1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7.15~31.33)mmol/L,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32例患者均在常规运动、控制饮食、降糖治疗的同时,给予一对一护理干预。
1.2.1 入院干预:在患者就诊时对其病因、血糖情况、起病时间、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活及饮食习惯、心理状况、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进行初步的评估和了解。依据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该病的病因、治疗原则、常见症状、保健措施、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也可发放宣传手册,在患者阅读的同时对不理解的疑问认真解答。对接受能力较差、文化水平低的患者需采取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涉及到一些操作过程时,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示教,如胰岛素注射、尿糖测定、微量血糖检测仪的使用技术等,直到患者熟练掌握,减轻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心理恐惧感。
1.2.2 药物干预:对于存在严重焦虑行为的患者,如有坐立不安、易怒、容易疲劳和难以入睡者可给予药物治疗。Buch(1993)发现药物治疗可迅速地改善症状,而且短期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不必担心撤退依赖,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1.2.3 感觉干预:对焦虑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活动室听音乐,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或者观看一些内容活泼的电视。这些感官刺激作用于大脑右半球,致垂体释放内啡肽等中枢神经递质,产生欣快感。同时,儿茶酚胺水平下降,可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达到缓解部分躯体症状的目的,即减轻患者对糖尿病的恐惧和担心[1]。
1.2.4 健康指导干预:糖尿病教育人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调整情绪,要对患者有爱心、耐心、细心,态度温和可亲,待患者如亲人,减少焦虑、抑郁,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向患者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给予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适应发泄法,使患者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糖尿病,能较快的控制好本病,并为出院后的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家属了解患者确实存在的焦虑心理,尤其是经济状况不佳、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应使其明白糖尿病是可控制的,同时尽量使用疗效好又价廉的药物,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最好让医生参与或在场,使患者充分相信和理解[2]。
1.2.5 回访干预:患者出院后,由专职一对一教育人员负责回访,电话随访2次/周,每2周至少家访1次,检查和评价患者在家庭中护理计划实施情况,再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修订实施计划。指导家属及患者熟悉卫生保健知识,用其他患者成功的实例做榜样,动员家属参与生活护理、制定干预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护患保持联系,建立患者档案、反馈回访、复诊登记,开通服务电话,将干预患者资料做好记录。
2.结果
一对一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数值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为患者大大减轻了因糖尿病所带来的恐惧、担心、害怕的心理,而且干预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
3.讨论
目前尚无特殊有效方法根治糖尿病,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逐渐出现不可逆转的心、脑、肾、神经等器官的并发症,可致死致残。所以部分患者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即有恐惧心理,或者因经济原因,总希望能迅速将血糖控制或自行减药停药。此外对使用胰岛素的顾虑,也是加重心理负担的原因[3]。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一对一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焦虑及抑郁心理,使血糖易于控制,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再者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感觉及药物指导疗法,可有效减轻和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增进患者健康,值得常规应用。
1 黄莉,张远明.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J].山西护理杂志,2000,14(2).
2 赵敏.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1):90 -91.
3 吴丹纯,练荣丽,陈彦茹.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