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2012-08-15陈丽群
陈丽群
门诊质量是反映一个医院诊疗水平的重要窗口。由于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故门诊输液室质量在门诊诊疗工作中地位十分关键,尤其是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基层医院门诊患者数量明显增多。由于门诊患者病种多样,患者数量大,年龄参差不齐,病情变化快,用药种类多,受门诊输液环境、医护人员水平,以及患者对医务人员期望值过高等影响,使得门诊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
1 讨论
为提高患者治愈率,确保患者输液时的安全,结合本院门诊输液存在的隐患,分析门诊输液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1 护士因素 是安全隐患的最主要因素,占45.6%。统计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责任心不强 由于门诊输液患者多,工作量大,且一般输液室年轻护士多,流动性大,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将静脉穿刺及拔针作为主要工作,而疏于观察输液过程中病情变化。
1.1.2 缺乏沟通技巧 因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输液高峰期,经常出现服务态度不端正,讲话时语气生硬,面无表情等,容易与患者产生矛盾。
1.1.3 业务能力欠缺及操作技术不过硬 门诊用药种类多,护士缺乏对新药物的药理作用、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的了解,不能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做出处理并及时报告医生,延误诊治。
1.1.4 缺乏风险意识 不能充分认识输液治疗的风险,不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2 医生因素
1.2.1 医生在就诊患者多时,病历书写潦草,字迹不清,药名、剂量及使用方法书写不清晰,造成护士辨认困难,出现差错。
1.2.2 药剂人员由于粗心或对处方辨认困难以致发错药,少发药或多发药。
1.3 患者因素
1.3.1 部分患者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擅自调快输液速度,或者由于就诊程序多,等待时间长,易出现情绪急躁,常将就诊过程中积攒的情绪在输液时发泄,若护士稍有不慎就可引起纠纷。
1.3.2 小儿输液时,由于自控力差,出现不适时易哭闹,家长急于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如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则往往将不满情绪发泄于护士,从而产生矛盾。
1.4 环境因素
1.4.1 门诊输液室因患者多,空间小,患者均希望能及早输液,造成秩序混乱,尤其是不能按先后顺序给予输液治疗或病情较急却得不到优先处理,患者及家属常会有不满情绪。
1.4.2 输液室病种杂,人员多,尤其冬季,患者怕冷,如不经常开窗通风,易造成交叉感染。
1.5 代输液治疗 部分患者在上级医院就诊后,为方便治疗将药品带回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而三级医院使用药物与基层医院药物大多不同,如对药物剂量不熟等。
2 预防措施
2.1 营造舒适的输液环境 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及输液室格局,尽量保证输液室光线充足,空间宽敞,让患者输液时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2]。
2.2 制定合理规范的输液流程 ① 为确保输液安全,必须强调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而且三查七对制度应贯穿于输液的每一个环节,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②根据人员配置,合理分工,从患者进入输液室开始,查对输液单与医嘱、登记、配药、注射、巡回、换药、拔针,每一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但每一环节要相互配合。③配药、穿刺及换药时严格把关,仔细核对药物名称,用法,剂量,检查药物质量,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④巡回人员应密切观察,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检查患者输液速度,并及时换药,有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2.3 努力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 ①医生在书写门诊病历时要求字迹清晰,特别是药物剂量。②医护人员对使用药物要了解其药理作用,副作用,配伍禁忌,药物使用要合理。③护士要提高穿刺技术,掌握常见病的急救处理,并能冷静处理突发事件,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2.4 合理排班,加强护患沟通 对输液室护士人员配备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配置,不能疲劳工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沟通技巧,避免给患者造成漠不关心的印象。
2.5 患者方面 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输液制度并能遵守制度,有不适时及时与护士及医生联系,不要自行处理。治疗后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再离开医院。
[1]查万群.门诊输液中心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14(5):315.
[2]刘红艳.浅谈基层医院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天津护理,2012,20(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