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下女性助理护士的精神焦虑与心理调适
2012-09-15骆绮云吕瑞妍朱凤英谭绮尹
骆绮云 吕瑞妍 朱凤英 谭绮尹
助理护士是一个特殊群体,以女性居多,女性的情感细腻敏感、依赖和被动,不愿主动结交朋友,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急剧转型、知识学量增长,护理人员尤其是助理护士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强,职业竞争日益激烈,造成了助理护士自身生存的危机感和要求发展的迫切感,由此产生许多心理阻碍。助理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情绪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通过对在心理调适对临床女性助理护士焦虑情况影响的调查,探讨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人员的精神焦虑及心理调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临床助理护士125名作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45岁,平均(23±1.2)岁;教育程度中专83人(66.4%),大专33人(26.4%);高中3人(2.4%);初中6人(4.8%);从事助理护士工作1~10年,平均(3±2)年。在第1次调查收回问卷后,将125人随机分为心理调适组(n=62)与对照组 (n=63)。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Zung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2](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调查问卷:共包含20个条目,1~4级计分,各项得分之和为粗分,粗分乘1.25为标准分,本研究以标准分<40为无焦虑症状,40~49分为轻度焦虑,50分以上为中度焦虑。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按照量表的统一指导语对被试者进行测试,当场发放问卷,按照要求填完后立即收回,回收率100%,检查全部有效。
1.2.2 心理调适方法 在第1次调查收回问卷后,给心理调适组讲解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增强自身对外部环境支持的主观感受性,在可能获得社会支持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并接受这些支持;遇到不良事件造成心理应激时,应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心理策略和行为模式,而不应一味逃避现实和消极对待,并鼓励助理护士应用所学的健康教育知识[3]。心理调适后第10天,对心理调适组与对照组均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所有数据以(±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女性助理护士与国内常模焦虑情况的比较 如表1所示,女性助理护士组焦虑因子总分较国内常模组明显增高(47.3±5.96)vs(41.14±9.04),(P<0.01);轻度焦虑评分女性助理护士组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组[4](49.1±2)vs(43.19±2.19),(P<0.05);而两组间无焦虑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女性助理护士轻度焦虑情况与国内一般成年女性人群比较明显更严重。
2.2 心理调适对女性助理护士焦虑情况的影响 如表2所示,经过心理调适后,女性助理护士的焦虑因子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2.24±7.14)vs(48.2±4.72),(P<0.01);心理调适组轻度焦虑评分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0.02±1.22)vs(49.86±3.12),(P<0.01);而两组间无焦虑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适当的心理调适可明显减轻女性助理护士的焦虑症状。
表1 女性助理护士与国内常模焦虑评分的比较(±s)
表1 女性助理护士与国内常模焦虑评分的比较(±s)
41.14±9.04 32.94±4.59 43.19±2.19女性助理护士组 47.3±5.96 30.34±4.79 49.1±2 t值 20.09 2.02 16.21 P值总分 无焦虑症状 轻度焦虑国内常模组<0.01 >0.05 <0.05
表2 心理调适对女性助理护士焦虑评分的影响(±s)
表2 心理调适对女性助理护士焦虑评分的影响(±s)
总分 无焦虑症状 轻度焦虑心理调适组<0.01 >0.05 <0.05 42.24±7.14 34.86±5.42 40.02±1.22对照组 48.2±4.72 32.34±4.85 49.86±3.12 t值 19.57 2.25 18.35 P值
3 讨论
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医学遇见看问题的思考。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而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患者,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因此,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人员尤其是助理护士群体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由此产生许多心理阻碍。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助理护士组焦虑因子总分较国内常模组明显增高(47.3±5.96 vs 41.14±9.04,P<0.01);轻度焦虑评分女性助理护士组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组(49.1±2 vs 43.19±2.19,P<0.05);而两组间无焦虑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女性助理护士轻度焦虑情况与国内一般成年女性人群比较明显更严重。助理护士是一个特殊群体,以女性居多,本研究对象多为中专生或大专生,并且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医院工作,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工作人员和各种患者,会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出现归属感缺失,产生焦虑情绪[6];其次,助理护士所学的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较弱,并参差不齐,当面对患者,特别是初次单独执行某项操作时,因担心不能胜任工作或害怕出错而出现畏惧心理,心理压力大,易出现焦虑;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卫生保健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配合护理队伍工作的助理护士面对的压力亦随之增加[7]。有些医护人员及患者会对助理护士的操作有诸多不信任或不满,导致助理护士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减弱,在日常的工作中越发紧张[8]。
而我们通过对助理护士讲解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增强自身对外部环境支持的主观感受性,在可能获得社会支持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并接受这些支持等心理调适干预,使她们的心理焦虑状况明显得到改善(42.24±7.14)vs(48.2±4.72),(P<0.01)。
因此,适当的心理调适对减轻助理护士在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方面在工作初期可以开展综合培训,通过模拟助理护士工作时可能会碰到的压力事件,教会助理护士处理焦虑情绪的方法,提高其自我调节、人际沟通等能力[9]。
[1]黄丽.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干预措施.当代护士,2009,3:86-88.
[2]王佳琳.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5,19(10):2000-2002.
[3]荣志宏.心理干预对护士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影响.护理研究,2010,6:100-101.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