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体会附24例临床分析
2012-08-15蔡琳
蔡琳
我院儿科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典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24例,均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男16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4~13岁,最大的14.3岁,最小的3.5岁,平均年龄8.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8.7岁;对照组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9.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来源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4例均有皮疹、难以忍受的腹痛甚至呕血、便血等以皮疹和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症状。皮疹主要分布在臀部和双下肢小腿伸侧,鲜红至暗红色对称分布,大小不等,有的呈片状出血,稍微突出皮肤、压之不褪色,且反复出现。其中先出现皮疹后腹痛14例,先腹痛后出现皮疹4例,腹痛皮疹同时出现6例。腹痛部位主要在脐周或剑突下或左上腹;消化道出血6例,其中呕血1例,便血5例。伴关节肿胀者15例,其中双侧膝关节肿痛者3例,双踝关节肿痛者4例,伴单侧膝/踝关节肿痛者7例,伴2个以上大关节肿大引起运动障碍者1例。伴蛋白尿和/或血尿19例,其中1例已经是紫癜性肾病综合征;发病至住院时间8 d~30 d不等,平均12.1 d。其中1例从喝牛奶到出现皮疹和腹痛症状,以及腹水和双下肢浮肿,时间长达一月余。引起过敏性紫癜原因主要为感染、药物和食物,呼吸道感染7例;药物3例,其中安痛定针剂1例,头孢曲松钠针剂2例;食物共8例,其中牛奶2例,鸡蛋3例,海鲜如海鱼和虾3例;不明原因6例。因腹痛绞痛就诊外科者5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正常11例,偏高13例;便血或大便潜血阳性20例;伴蛋白尿和/或血尿者19例。行胃肠镜检查共7例,其中胃镜检查5例,结肠镜检查2例,均显示以黏膜损害为主,表现为充血性红斑、糜烂及不规则溃疡形成,以及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
1.2 方法 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疗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所有病例均要求患儿禁食海鲜、鱼、牛奶、鸡蛋、肉等动物蛋白以及豆浆等植物性蛋白饮食,有呼吸道感染者予青霉素、西力欣等口服或静脉滴注以抗感染治疗;消化道出血严重者给予禁食;药物所致者立即停用引起紫癜的相关药物;所有病例同时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8~10 mg/kg静脉滴注,1次/d,缓解症状,无效者改用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冲击治疗3 d;同时给予氯雷他定(开瑞坦)、扑尔敏等抗过敏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静脉滴注,10~20 mg/次,1~2次/d,用前将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冻干粉小瓶内,将溶解后的药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稀释后供静脉滴注,要求15~30 min内滴完。疗程为5-7 d,根据腹痛症状消失情况可能适当延长。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腹痛1周内消失,大便潜血转阴。好转:腹痛1周内明显减轻,大便潜血(-)或(+)。无效:治疗后腹痛超过1周仍无缓解。
1.4 结果 观察组12例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为3~6 d,12例患儿7 d内腹痛症状全部消失(100%);对照组12例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为5~11 d,12例患儿7 d内腹痛症状消失共8例(66.7%)。两组7 d内腹痛症状消失结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5)。
2 讨论
2.1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科常见病,以学龄儿童发病多见,冬春季发病率占全年的69.2%,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反复发病,目前认为是过敏性血管炎,病理改变是全身各部位的小血管壁沉着IgA免疫复合物,免疫损伤导致其通透性增高、血液及淋巴渗出,引起皮肤、黏膜、内脏的损伤。血管炎一方面使黏膜血流障碍,黏膜防护屏障减弱,致使黏膜糜烂、出血,甚至溃疡;另一方面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肠道改变以黏膜下为常见,呈显著水肿、出血,重者可发生黏膜溃疡。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胃肠道症状约见于2/3病例。腹型过敏性紫癜[2]临床表现最常见者为腹痛,多为严重绞痛,发生于脐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3/4病例可有压痛,患儿十分痛苦。胃肠道症状容易与急腹症混淆,尤其是先腹痛后出现皮疹的病例,容易误诊[3]为急腹症到外科就医,甚至因此而行外科手术,需加以鉴别。本病实验室常规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内镜检查阳性率高,且内镜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4],对疑诊患者行内镜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本组24例中行胃肠镜检查共7例,其中胃镜检查5例,结肠镜检查2例,显示以黏膜损害为主,表现为充血性红斑、糜烂及不规则溃疡形成,病变部位活检病理报告为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有助于腹型紫癜诊断。
2.2 过敏性紫癜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综合治疗为主,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腹痛症状较为明显,常为绞痛,患儿难以忍受,在皮疹出现同时还伴有呕血、便血、关节肿痛、蛋白尿、血尿等多系统症状,因此缓解腹痛、止血、止痛、抗过敏、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中缓解患者腹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大多数腹型紫癜患儿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目前儿科常用的缓解腹型紫癜腹痛药物主要有654-2、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我们在最近几年的腹型紫癜治疗中主要应用泮托拉唑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肠黏膜、缓解患者腹痛,并取得一些良好的疗效。
2.3 泮托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与胃壁细胞的H+-K+ATP酶系统的两个位点共价结合而抑制胃酸产生的最后步骤,其抗胃酸分泌作用持续24 h以上。与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亲和力较低,并有Ⅱ期代谢的途径,因而与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的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少。但是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大剂量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引起胃肠黏膜癌变的可能,因此一旦症状缓解应该立即停用此类药物。同时,由于本病可能同时伴有关节和肾脏的变化,因此注意肾功能等的变化,定期复查蛋白尿、血尿恢复情况,给予合适治疗,对本病预后有重要作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8-690.
[2]徐钰荣,蔡英.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42例临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24.
[3]张金卓,郝英霞,杨颖,等.腹型过敏性紫癜8例误诊分析.中国医药,2006,1(11):692-693.
[4]张莉,段丽萍,吕愈敏,等.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及内镜表现.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