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2012-08-15裴松霞王江涛
裴松霞,肖 红,王江涛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53)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裴松霞,肖 红,王江涛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53)
目的 探讨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骨样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位于股骨9例,胫骨7例,肱骨2例,跟骨1例,脊柱3例;皮质型10例,松质骨型7例,骨膜下型2例,髓腔型3例。该组病例均发现大小0.5~2.0 cm不等的瘤巢。结论 骨样骨瘤是常见骨肿瘤中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该病确诊的关键是确定瘤巢。
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骨样骨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骨肿瘤,表现典型的骨样骨瘤X线片可以确诊,但对于病灶较小、病变部位特殊的患者仅靠X线片难以确诊,临床建议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作者回顾性分析22例骨样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组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2例骨样骨瘤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男女之比为2.1∶1;年龄5~42岁,平均年龄21岁,其中10~30岁17例;病程1个月~2 a,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以局部疼痛为主,疼痛初期呈间歇性,逐渐加重,进而变为持续性,夜间疼痛加剧。其中21例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疼痛可以缓解。近关节的病变,因疼痛而使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内的骨样骨瘤患者有时缺乏典型症状,其表现类似关节炎。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摄患肢正侧位X线片,跟骨加摄跟骨轴位片,22例行CT检查,6例行磁共振检查,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对患者的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骨样骨瘤分型 根据瘤巢的位置分为皮质型、松质型、髓腔型、骨膜型。另外,如果肿瘤位于关节囊内,可再分为关节囊内型。
2 结果
2.1 瘤巢的部位 股骨9例,胫骨7例,肱骨2例,跟骨1例,脊柱3例。骨皮质型10例,骨松质型7例,骨膜下型2例。
2.2 X线片表现 22例中有16例可见到透亮瘤巢,瘤巢显示率为73%。瘤巢在X线片上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0.5~2.0 cm,其中11例在瘤巢中心出现钙化或骨化影,形成“巢中带蛋征”,瘤巢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6例在X线片上瘤巢显示不明确。
2.3 CT表现 22例行CT扫描,均可见到瘤巢,瘤巢显示率为100%。10例瘤巢位于骨皮质,周围骨质硬化广泛,瘤巢在X线片上被高密度的骨质增生硬化所遮盖,在CT横断面扫描显示清楚。瘤巢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其中15例中心有钙化或骨化影,形成“巢中带蛋征”。瘤巢直径0.5~2.0 cm,平均0.95 cm。瘤巢周围出现程度不一的骨质硬化。1例瘤巢周围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1例关节囊内型患者出现肌肉萎缩。
2.4 MRI表现 6例患者行MRI检查,其中5例瘤巢显示清晰,瘤巢在T1WI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中等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3例可见斑点状长T1、短T2信号,瘤巢周围均可见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1例瘤巢显示不确切,只显示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
3 讨论
骨样骨瘤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及产生的骨样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全部骨肿瘤的1%,占原发性骨肿瘤的3%,占良性骨肿瘤的10%,该病多见于30岁以下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1至2∶1。任何骨骼均可发病,但好发于长骨(65%),股骨、胫骨发病率超过53%,尤以股骨近端最为常见。病变通常发生于靠近骨干的一端。发生于脊柱的病变通常好发于腰椎,其次为颈椎、胸椎、骶椎。关节囊内骨样骨瘤最易侵犯髋关节[1]。
3.1 临床和病理表现 骨样骨瘤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为局部疼痛,在夜间加重,口服水杨酸类药物明显缓解。疼痛可能与病灶产生的前列腺素有关。骨样骨瘤由直径小于2 cm的瘤巢及其周围的反应性增生骨质构成[2]。瘤巢内血管丰富,含有放射状骨小梁和不同程度的钙化或骨化,骨小梁边缘部有成骨细胞和少数的破骨细胞。瘤周看见粗大且不规则的硬化性骨小梁和骨密质[3]。
3.2 影像学表现
3.2.1 X线表现 骨样骨瘤的X线表现多具有特征性,瘤巢的确定是骨样骨瘤确诊的关键。瘤巢一般位于病变中心,多为单个瘤巢,偶见2个以上的瘤巢,瘤巢一般不超过2 cm。半数以上瘤巢内发生钙化或骨化,形成“巢中带蛋征”。骨样骨瘤根据受累部位分为皮质型、松质型、髓腔型、骨膜型,皮质型:瘤巢位于骨皮质,周围骨质硬化广泛,以瘤巢所在处最为明显,甚至遮盖瘤巢。本组有6例瘤巢在X线片上被硬化骨质遮蔽,后经CT检查发现瘤巢而得以确诊;松质骨型:瘤巢位于松质骨内,其内可见钙化斑块影,形成“巢中带蛋征”,周围可见硬化带;骨膜型:可发生于骨膜内、骨膜下、骨膜外,多位于股骨颈内侧及胫骨干,病变可全被骨壳包绕或形成局限性软组织肿块,邻近皮质硬化,可同时有浅凹变形;髓腔型:位于骨干髓腔,骨内膜明显增生硬化,髓腔变窄,甚至闭塞,瘤巢多位于骨质增生、硬化旁[4]。
3.2.2 CT表现 CT扫描是目前显示骨样骨瘤的最佳方法,可明确显示被广泛硬化或正常结构重叠遮盖的瘤巢,对骨样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瘤巢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中心部位可见不规则钙化或大块骨化影,瘤巢外围可见不同程度的硬化和广泛皮质增厚的高密度影。本组经CT扫描的22例病变全部清楚显示瘤巢,其中6例在X线片上未见瘤巢,经CT扫描后得以确诊。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还可以引起关节腔内积液。CT能清楚显示瘤巢的大小、范围及其确切位置,以利于手术定位,保证瘤巢被完全切除。
3.2.3 MRI表现 骨样骨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病灶,T1WI呈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瘤巢内的钙化或骨化呈长T1、短T2信号,瘤巢周围的硬化区呈广泛的长T1、短T2信号,瘤巢邻近髓腔及软组织内多有广泛的长T1、长T2水肿信号,压脂序列更明显。
3.3 鉴别诊断 骨样骨瘤好发于长骨,特别是股骨、胫骨,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为局部疼痛,夜间加重,口服水杨酸类药物明显缓解。X线片发现圆形、类圆形的瘤巢,瘤巢直径一般小于2 cm,瘤巢内可见斑点状钙化或骨化,形成“巢中带蛋征”的典型征象,其周围常可见广泛或局限性的骨质硬化区。应与以下病变鉴别。
3.3.1 应力性骨折 当骨折处的骨质增生及骨膜反应明显时,需注意与骨样骨瘤鉴别。应力性骨折有剧烈或长期运动史,关键是骨折线的确定,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线透亮影通常表现为线状,与骨皮质垂直或成角走行,而骨样骨瘤的低密度区与骨皮质平行[4]。
3.3.2 骨岛 骨岛表现为中心高密度,但边缘多光整,其中可见骨小梁,这是其与骨样骨瘤的重要区别。
3.3.3 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双侧骨干皮质广泛对称性增厚硬化,呈不规则状,髓腔变小,一般无脓肿和死骨,亦无透亮瘤巢,疼痛常呈间歇性,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无效。
3.3.4 骨皮质脓肿 常有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和反复发作史,无骨样骨瘤的规则性疼痛,骨质破坏区内无钙化或骨化,骨膜新生骨较骨样骨瘤多且范围大,病灶常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胀。
3.3.5 单发性内生软骨瘤 单发性内生软骨瘤为圆形、卵圆形略膨胀的溶骨性破坏区,边界清楚,周围硬化不明显,无骨样骨瘤的特殊性疼痛。
3.3.6 骨梅毒 骨梅毒好发于胫骨,常为双侧对称性发病,骨膜增生广泛,多位于胫骨前部,患者有冶游史,血清梅毒免疫反应阳性。
[1] 段承祥,王晨光,李健丁.骨肿瘤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68.
[2] 刘鑫,蒋志勇.骨样骨瘤的X线、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7,16(3):241-243.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423.
[4] 刘东风,吴振华.骨与关节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78.
R738.1
B
1673-5412(2012)03-0266-03
裴松霞((1979-),女,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临床工作。
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