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不同群体在学生评教中的定位研究

2012-08-15翁妮尔

关键词:评教管理人员群体

翁妮尔 商 弘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高校学生评教活动是开展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从现代教师教学评价理念出发,学生评教最终目的是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课程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

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对于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一开始就引起了争议,后来的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学生评教基本上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2],但总体上师生对学生评教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高,学生评教并未如理论上所预言的那样成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如来神笔。究其原因,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说法,对于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学生评教的操作流程、影响因素以及评教结果的运用等问题不断受到大家的关注。笔者认为,学生评教中不同群体的定位不准和角色不清是一个重要原因,故理清不同群体的定位和角色对指导学生评教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高校学生评教中的不同群体

学生评教是指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涉及的群体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在此是指专任教师,主要是指承担某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人员。学生在此是指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在此是指高校内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学校教务处专职人员,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秘书、教务员,以及其它从事与学生评教组织、应用等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3]。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双方,就教师而言,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教育受教育者的活动过程,就学生而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两者缺一不可。在学生评教中也是如此,离开了学生的学生评教无法成立,离开了教师的学生评教也不完整。教学管理人员是评教的重要因素,贯穿着学生评教工作的始终,既起着连接和反馈的作用,又是评教工作的发起者和结果的使用者。这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了学生评教中的不同群体。少了谁,学生评教工作都是不完善的,也是无法完成的。

二、实践中不同群体在学生评教中的定位和角色

笔者在查询文献资料时,对于学生评教中不同群体的定位问题,很少有研究涉及,即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理论上普遍认为,在学生评教中,学生是主体,是行为的施行者,是主动的;教师与客体相关,是行为的接受者,是被动的;教学管理人员是行为的组织者与结果的使用者,对整个学生评教起着主导作用。而在评教实践活动中,不同群体的角色却并非如此。教学管理人员成为学生评教的主体,他们组织学生评教活动,决定着整个评教活动的形式、技术、评教指标、结果的使用等等。学生退而成为完成评教的工具,负责填写评教表格。教师则游离在学生评教之外,也许知道评教结果,也许不知道。当教学管理人员运用学生评教分数对教师进行相关评定的时候,涉及到的教师才恍然大悟,有些老师不免产生郁闷和愤怒的情绪,不解为什么凭空又多了一道枷锁,不解为什么学生不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说三道四,继而有教师感叹:如今教师成了学校的最底层群体,怕领导、怕学生,教书怎么就这么难了呢?渐渐地许多教师走到了学生评教的对立面,对评教不理解、不认同、不接受。学生认为学生评教可有可无,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学管理人员却对学生评教奉若尚方宝剑,处处可用。

三、不同群体在学生评教定位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学生评教中的不同群体,无论是理论上的定位,还是实践中的角色,笔者认为都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学生在评教过程中相对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意愿给教师作出评价,但这种评价过程受到一定因素的干扰和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虽然有些学生很乐意参加评价活动,但其会受其他同学的影响,总是人云亦云,这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同时班级人数、课程类别或性质等都会影响到评教结果;第二,评教活动中学生只是充当填写表格的角色,而对于评教结果一无所知,更不清楚这样的活动有何意义,久而久之,开始产生厌倦心理,这就导致个别学生随意评价而应付了事。

其次,教师在学生评教过程中的角色也是复杂的,他即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结果承担者”,同时为了改进教学,他还可以是“直接受益者”[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认为满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直接进行面对面授课。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相对处于被动地位,但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者”,有权利对教师展示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于是学生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直接反映出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结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因此,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是“评价者”,而教师则是“被评价者”,对于一直习惯了评价学生的教师来说,可能会产生某些心理上的失衡。

最后,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整个学生评教活动几乎依赖于教学管理人员而存在、开展和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了三方中的“主宰”。虽然在理论上对于学生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却把教师放在了被动方,忽视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实践中,更是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了学生评教的被动方,毫无主动性、积极性可言。

根据定位和角色的不同,不同群体在学生评教中的实际工作各不相同。教学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并设计了评教指标量表,要求学生按照指标填写评教量表,教学管理人员对评教结果进行统计,决定了反馈的内容和范围,并按照自身需要来使用评教结果。学生负责填写表格。教师则是不作为和少作为的一方。这些不同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群体对于学生评教完全不同的态度,简而言之,教学管理人员是“我要评”,学生是“要我评”,教师则是“我不要评”。

四、学生评教中不同群体定位的改进方向

只有正确定位,扮演好合适的角色,不同群体才能在学生评教活动中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从而使整个学生评教系统得以顺畅运行和健康发展,并成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笔者认为,学生评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评价,另一方面是教师利用评教信息改进教学。因此,学生评教存在两个主体,即学生和教师,同时两者也是评教的客体,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评价时,学生是主体,教师与客体相关;教师利用评教信息改进教学时,教师是主体,学生与客体相关。

学生评教中学生和教师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实践中,要切实调动和发挥两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曾在学生和教师中进行过问卷调查,选取了300名学生和84名教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3.3%和96.6%。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学生和教师愿意更多的参与评教工作,最愿意参与的是评教组织、监督。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对于教师参与设计评教量表表示欢迎和赞同,并认为这会对教师改进教学有更大帮助。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参与评教量表的设计,并认为会对改进教学有帮助。因此,从科学组织活动角度来看,应明确评教的功能,明确学生的评教权利,根据课程特点明确教师被评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制式的管理引导,笔者设想可以开放学生评教的各个环节(如评教组织、评教监督、评教量表设计和评教系统管理等),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增强他们的主动意识,从而转变态度,变“要我评”、“我不要评”为“我要评”。

教学管理人员需要调整地位,扮演好管理、协调的角色,变学生评教的主导者为协调人,协调好学生评教各群体之间的关系,沟通处理各种矛盾,使学生评教回归到健康发展的态势,使学生和教师都乐于参与学生评教、接受学生评教,从而主动运用评教信息,改进教学质量。

[1]路宁宁.高校学生评教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I.

[2]胡媛.对“学生评教”中教师角色的思考[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2:2.

[3]高校不同群体对学生评教认识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2.

[4]胡媛.对“学生评教”中教师角色的思考[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2:3.

猜你喜欢

评教管理人员群体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改进与实践总结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