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我国家庭传统美德的战略研究报告
2012-08-15骆风
骆 风
一、引 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家庭伦理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大量传播和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的不断加深,使我国居民家庭观念和行为发生巨大变化,在经济、社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家庭结构形态增多,家庭内部和外部关系不稳定,家庭矛盾和家庭暴力上升,直击传统家庭道德的“底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理论界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有:(一)对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整理和走向现代化的评析,如樊浩的《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李桂梅的《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二)从特定角度论述家庭道德或家庭道德的某些问题,如对于孝道、恋爱标准、非婚同居、家庭暴力等问题的研究,如徐安琪等的《中国婚姻质量研究》、潘绥铭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三)近年“和谐家庭”成为热点,2003-2007年中国期刊网收录以“和谐家庭”为主题的论文2100余篇,中央和地方举行多次家庭和谐研讨会;(四)对于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如赵忠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德育指导》、孟育群的《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缪建东的《家庭教育社会学》、骆风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小学生家庭德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
在这些研究中,最为集中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本课题试图通过实证调查和理论探索弄清当代中国发达地区居民的家庭道德现状,论证弘扬家庭传统美德的对策。需要说明的是:1. 本文所说发达地区是指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居于全国前列的地区,限于时间和能力我们调查的发达地区是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3年来我们先后到过广州市的越秀区、番禺区和增城市;深圳市的福田区、宝安区和光明新区;惠州市的惠城区和惠东县;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做调研,这些城市就是我们调研的样本。2. 家庭传统美德是指自古至今流传的中华民族家庭生活中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家庭传统美德实际上已经同时代精神融合,体现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3. 我们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是检索资料、座谈讨论、实地调查、个案分析、对策论证。我们多次到珠江三角洲的村庄、街道、工厂、学校和机关调查,同群众和干部座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调查中既注意了解目前居民的家庭道德现状,也注意了解各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家庭道德、家庭文明的经验。
二、发达地区居民家庭美德现状
(一)积极方面的基本表现
第一,爱情在大多数年轻人缔结婚姻中起了主导作用。从调查来看,无论城乡、无论男女,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十分在意双方的思想感情的默契、融合,能不能志同道合、生活中能不能互相弥补,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确定婚姻关系,而把家庭门第、财产多寡当作第二位、第三位的东西。有些青年男女家庭差距较大,他们不顾家长反对而结婚,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双方都无怨无悔。也有少数男女婚前缺乏了解,最初过于在乎外在的地位、相貌、职位,婚后没有共同语言,不到半年就离婚,重新寻找爱情。如广州郊区一个男士家境较好,有车有房、有工厂、有海外关系,内地一位大学毕业、相貌靓丽的教师经人介绍与他相识,很快结婚,但是没有多久女方就提出离婚,男士坦然接受。
第二,多数家庭内部和谐、夫妻相亲相爱。这类家庭成员对家庭具有很强的责任、对配偶十分忠诚,基本上符合家庭幸福和谐的6大要素,即共享美好时光、彼此欣赏与关爱、积极沟通、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培养共同的爱好和成功处理家庭危机。调查发现,珠三角大多数家庭中,夫妻同是社会劳动者,又同是家庭经济的提供者、家庭事务管理者和家务劳动的参与者,能够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体贴。有的家庭虽然男女婚前双方的地位和财产差距较大,但是婚后谁也不在意这些,上班时各忙各的,回家后一起做家务,闲暇时间出外度假、旅游、购物、欣赏节目,过得十分愉快。尤其尚无子女的家庭,闲暇时间夫妻两个一起出外度假、旅游、购物达到了80%以上。
第三,年轻夫妻和孩子具有孝敬老人的意识和行为。前些年本地区老年人因为得不到照顾而同孩子生闷气、甚至由于权益受到子女侵犯上诉子女不养老的较多。近几年随着家庭文明宣传活动的加强,多数年轻一代重视关心老人的生活幸福,虽然大多数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不愿同孩子在一起生活,但是平时电话联系、节假日陪伴老人的中青年夫妻明显增多,“常回家看看”变成了现实。根据座谈会得到的信息,在珠三角的城区大约80%的中青年每年能够有四五次机会面见父母大人,约10%的家庭两代人每周都有见面、吃饭的机会;居住两个地区的80%的中青年和父母亲每年也有一两次见面的机会。
第四,亲子之间的关系亲密、平等、和谐。现代儿童少年家长受到时代进步的影响,极少有人以权威自居,严厉管教孩子的不多,而是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平等地交流思想情感,尽量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看电视节目,赢得孩子的喜爱。据调查,只要时间许可,超过2/3的夫妻都愿意到幼儿园或者小学接送自己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同孩子交流思想,向幼儿园或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开家长会、听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约90%的家长都乐意参加,约40%的家长经常购买家庭教育书刊阅读,努力掌握教育孩子的本领。比起十年前的中小学生家长,现在的中小学生家长打骂孩子、强求孩子听话的越来越少,当自己的要求不被家长接受时不会感到伤了家长尊严,而是考虑换一种思维同孩子交流。
第五,家庭生活的文明和科学程度不断提高。当代居民越来越认识到幸福、健康的重要性,把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当作“活着”的基本目标,只要有条件就讲究吃的营养、穿的漂亮、住的舒服、玩的快乐,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没有条件的家庭,也会注意尽量吃饱穿暖,不甘心长期过苦日子。虽然现在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居民越来越多,但是铺张浪费的不多,大多数青年人都懂得做“计划”的必要性。本地区健身活动比较普遍,凡有条件的家长都乐意参加体育或文艺活动,早晨锻炼、晚上散步、节假日旅行的人甚多。鉴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该地区中青年居民参加各种学习班的人数众多,许多家庭成为学习园地,成为学习型家庭。
第六,邻里之间的关系良好和加强环境保护。家庭从内部向外延伸,最先触及的便是邻里。家庭的和谐离不开良好的邻里环境,能团结友好、真诚相待、文明交往,遇事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等。如果邻里之间争吵不断、相互拆台,反过来会影响家庭生活的质量。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重视邻里之间关系的协调。如遇重大喜事或者节假日,邀请邻里一同饮酒做诗、畅谈情怀。也有部分居民不喜欢同别人来往,但是他们知道不能骚扰别人,因而他们在洗衣做饭、饲养宠物、家庭娱乐等时候基本不妨碍到邻里的正常生活,还能做到不在楼道内堆杂物,不向楼下倾倒垃圾杂物。本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较强,多数人自觉保护环境,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环境都能出面制止。
(二)消极方面的基本表现
第一,传统的贞操观念变得淡漠。婚姻本来是真诚和爱情的产物,但是现在个别家庭的建立却是男女互相欺骗、互相利用和放纵性欲、肉体交易的结果,有些女士嫁男主要是为了贪图他的财产和地位,有些男士娶妻主要是为了她的美貌和家族关系,还有的只是为了办成出国留学或提拔职务等一件要事,一旦这种目的实现就不再珍惜感情和婚姻。性行为的严肃性减低,非法婚姻、事实婚姻、试婚、婚前性行为、婚外恋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家庭婚姻方面的“第三者现象”、“性自由”、“形式夫妻”、“换一种活法”等失范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宽容。这样的家庭建立过程本身就不道德,充满了变数和危险,不可能有长期的幸福生活。
第二,部分已婚成年人缺乏家庭责任感。这些成年人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表现或许不错,其中有的人在事业中还做出了一定成绩,在单位和社会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但是他们对家庭却没有责任心,根本不把家庭成员当作自己最亲爱的人,不把家庭当作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对于家务劳动极力推辞,就像还没有成家一样随意在外面吃饭和过夜,甚至搞婚外恋、包二奶包二爷。据调查,2004年前珠三角许多农村暴发户公开包养二奶、三奶,现在公开包养的应该不多,但是私下养二奶或者长期给情人大量金钱的还有。他们只想在家中得到安逸和享受,他们顾家的主要方式,就是定期给家里一些生活费用。
第三,少数已婚成年人对老者不尽孝道。在许多家庭原本应该双向的亲代——子代的代际责任关系被打破,变成了单项的亲代抚养子代模式,而缺少了子代赡养亲代这一责任的向度。这些成年人自己没有嫁娶的时候,同父母大人在一起生活,多少还能够对老人家尽一些孝心,做一些家务事。现在他们“娶了媳妇忘了娘”,只想着自己“小家”的生活幸福美满,不关心父母和其他曾经养育自己的亲人。他们平时和父母等亲人没有联系,节假日不去看望或者问候,甚至在老人身患重病或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候也不能照顾。东莞某村民已经78岁、身体有恙,四个子女中只有一个还算孝顺,但是长期的照顾得不到回报,也是满腹牢骚。
第四,少数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缺乏爱心。这些人身为孩子的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除了不得不为孩子尽一点最基本的义务之外,绝少同孩子一起交谈和玩耍,他们或者把孩子推给家里的老人和保姆,或者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幼儿园,或者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过问了。据广州的一些小学调查,学校里的家长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对孩子表示不关心、极少关心、忽冷忽热、与平时一样、更加关心的家长分别为0.7%、2.7%、7.1%、63.0%、26.4%。有些家长喜欢偷看孩子信件等个人秘密,招致孩子严重不满。
第五,少数家庭成员不善于处理家庭矛盾。有的家庭成员霸气十足,根本不尊重家里的其他成员,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要求别的家庭成员一切都要服从自己的意愿,有的家庭成员利用自己的某些优势,欺负弱势的一方,有意损害别人的切身利益,导致家庭人际关系失和、家庭气氛紧张,甚至发生严重的家庭暴力和夫妻分离、亲子成仇。媒体报道,结婚3-5年或有2-3岁孩子的夫妻之间打斗频率最高,离婚率也在快速上升。惠州某城区一对夫妻因为矛盾太大离婚,男方搬家到20里外的郊区住,女方为了“追回损失”召集数人到男方新家打斗,最后被抓捕。
第六,损害邻里和公共利益。这些家庭成员在公共场所根本不顾基本的文明礼貌,着装暴露、动作粗俗、语言污浊,根本不知廉耻;东莞某女士长期不婚,但却时不时地叫来三四个男女到家里做爱,还放高音怪曲跳舞烘托气氛,让邻居感到作呕。他们经常占有或者过度使用社区的文化和体育等公共设施,损坏之后既不维修也不报告,使得邻居无法享用;广州海珠区某街道的几户人家为了争夺停车位经常发生斗殴,居委会多次调解无效,最后酿成大祸,公安机关介入才得以解决。他们经常欺负弱小、排斥外来人口,挑起争端、在邻里之间制造不快;他们为了自己的快乐,经常不顾邻里安静休息的需要,大声喧闹、搞坏自家或公共的设置。
三、弘扬家庭美德的两个案例
(一)深圳市妇联开展家庭美德建设的经验
深圳市妇联以开放的意识拓宽思路,以创新的精神勇于实践,围绕家庭文化多元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生活文明化、家庭教育科学化的总体思路,以文明为核心不断丰富家庭美德的内涵,以读书为龙头不断提升家庭文化的品位,以“书香家庭”品牌为抓手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形成了“政府牵头、妇联主导、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
家庭文明建设是妇联的传统工作,伴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市妇联紧紧把握城市发展的“基调”和“脉动”,在传统的肌体中不断注入时代的元素, 使家庭文明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同步发展,力争每个阶段有重点、每个重点有亮点、每个亮点有新意,同时充分借助全市大型活动的平台,借台唱戏,借脑策划,把妇联的主体活动推向社会,引入主流,使活动年年有突破、不断出新意,成为政府认可的品牌和市民瞩目的焦点,逐步推进妇女工作社会化。
为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市妇联定期进行调查研究。在对1200对夫妻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摸清深圳家庭状况,撰写了《深圳市民家庭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报告》,从家庭状况、家庭压力、解决问题方式、家庭暴力、社会支持、亲子关系、家庭与工作冲突、生活质量等8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透视深圳家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个调研课题荣获全省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众多媒体争先报道,深圳家庭状况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
鲜活的典型树起一个个标杆,引发了深圳许多优秀家庭典型的“群体效应”,在群众中发挥着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市妇联通过全市每年700多场(次)、参与者达50多万人(次)的市、区、街道、社区活动,宣传推广受表彰的5689户“学习型家庭”和历届“五好文明家庭”、“优秀书香家庭”、“廉洁文明家庭”、“平安和谐家庭”、“绿色环保家庭”的先进事迹,坚持用活动凝聚人、用亲情感化人、用实事教育人、用典型带动人,并积极总结活动经验,及时向各级妇女组织推广,有力地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拓展和深化。
(二)惠州市开展家庭美德建设的经验
惠州市妇联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和“细胞工程”。为推进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市妇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单位在全市范围开展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开展特色家庭、星级家庭等创评活动。特色家庭即:一个家庭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有所特长,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如拥军模范家庭、优生幸福家庭、育子优秀家庭、尊老爱幼家庭、科技致富家庭、读书示范家庭、文化特色家庭等。通过特色家庭和星级家庭的创评,引导更多的家庭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爱国守法,热心公益,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优生优育、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突出抓好美德建家、科技富家、文化兴家三项主体工程,努力把家庭文明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惠州市文明办、市妇联等部门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间,惠州市家庭教育工作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广大家长、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2004年起承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脚印”家庭养护中心项目工作,重点帮助0-6岁儿童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养育观,掌握科学的养护方法。2007年、2010年,市妇联和市文明办开展了“惠州市十佳好母亲”评选活动,把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十佳好母亲”的重要条件,与市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如何做孩子心目中的好母亲”论坛,围绕如何与子女沟通、构建和谐母子关系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使评选活动成为宣传家庭教育、倡导科学教育观的重要载体;2008年市妇联联合市关工委在博罗县石湾镇召开青少年教育经验交流现场会,总结推广石湾镇妇联做好家庭工作的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落实到基层。
惠州市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将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增长点,以“幸福家庭促进工程”为载体,整合现有宣教资源和社会资源,经常性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建设婚育学校和新家庭文化屋“一屋一校”两个阵地,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初步形成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共同价值观,打造出具有惠州特色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计生局和教育局把青春期教育列为人口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措施,在中小学开展青春期保健和国策教育,组织学生参与人口计生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中学生开展人口计生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小学生开展书画、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四、弘扬家庭传统美德的战略对策
(一)充分认识家庭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家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历来存在争议,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在不少居民头脑中家庭只是人们生活的港湾、是纯粹的私人领域。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即便成功人士当中也有不少不讲家庭道德,不尽家庭义务的。其实,家庭既是私人生活领地,也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家庭道德建设具有基础作用,家庭实现了民主与平等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每个家庭都实现了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就不远了。
(二)努力创建具有现代社会服务与管理功能的家庭工作机制
现代社会运行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包括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诸多社会事务都需要家庭的支持与参与,目前发达地区和全国多数地方一样,家庭工作没有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组织和管理,比如创建家庭美德活动是由妇联负责,宣传部、工会、共青团、教育局、文化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和指导的。笔者认为,鉴于家庭事务的重要性、普遍性和复杂性,确实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从宏观上加强管理,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政府都在政府有关机构中确定了管理家庭事务的职能,我们国家亦可以考虑在有关部委设立家庭事务司。
(三)认真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家庭道德体系
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把家庭美德建设列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家庭美德的内容概括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20个字,规定了我国家庭道德的大方向。当代的家庭道德必须为促进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家庭与自然的和谐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引导家庭成员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重视学习、不断进取、热爱生活、合理消费、保持健康,充分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四)广泛开展富有时代意义的群众性的家庭文明创建活动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发表后,广州有关专家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了《家庭美德五字歌》,曾经一度在市内掀起学习高潮。最近广州市有关部门修订了《广州市家庭美德守则》,提出了“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长爱幼,优生优育;求知求乐,移风易俗;修身健体,拒黄赌毒;关心社区,互爱互助;克勤克俭,国强家富”的新要求,广泛开展《广州市家庭美德守则》实践活动,引导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积极参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网络文化建设。举办“羊城家庭文化节”,启动“大手牵小手,当好亚运东道主”家庭文化系列活动,在不少街道掀起了宣传家庭道德的新高潮,出现了多年没有过的喜人景象。
(五)努力提升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结合的效益
由于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他/她的道德素质体现着整个家庭的道德方向和水准,对于整个家庭生活和家庭其他成员的道德面貌有重要影响。本地区许多中小学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三结合”的实验,但是总的来看效果欠佳。近年有若干社区主动关心家庭德育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牵头开展社区家庭文明,对年轻一代的品德进步发挥了明显作用。
(六)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家庭问题中创建家庭文明
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居民家庭道德发展的土壤,目前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对于居民的家庭道德变化都有一定影响,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多加努力,不断改善居民家庭生活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对因经济方面的问题导致家庭矛盾,我们就应当通过民政部门、劳动部门为生活条件特别贫困的家庭提供贷款、补贴和就业机会;如果出现了家庭暴力问题,就要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家庭成员关系、处理家庭财产纠纷、维护受害一方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家庭成员的违法犯罪行为。
[1]郑 晨. 广东妇女的婚姻家庭状况[M]//赵东花. “十五”时期广东妇女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骆 风. 家长道德素质及其对于子女品德影响的调查分析[C]//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编辑. 全国家庭教育“十五”课题研究报告集. 2005.
[3]胡利群. 创建和谐家庭 促进和谐社会——在“2005优秀女企业家国际论坛”上的讲话[R]. 2005.
[4]顾秀莲,在全国建和谐家庭,促和谐社会论坛上的总结讲话[J]. 中国妇运,2006(9).
[5]顾秀莲.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家庭美德建设推上一个新水平[J]. 中国妇运,2002(12).
[6]完颜华. 中国公民家庭道德观现状调查报告[J]. 中州学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