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刍议——以民族学生为视角
2012-08-15马志芹
马志芹
(喀什师范学院 新疆 喀什 8440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该课程从开设之日起,就受到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赞同,被认为是“切中了当下许多青年人因缺乏历史教育而未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之要害”,因而教育部门“出台了这项为青年人补历史课的举措”。[1]但对于民族学生而言,“纲要”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纲要”课如何有效地在民族学生间开展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了解民族学生的特点、熟知“纲要”课的性质是上好“纲要课”的前提
首先,要充分了解民族学生的特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胜不怠”,要使“纲要”课在民族学生中有一定的实效,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他们。笔者所在的学校——喀什师范学院,它是一所民汉合校的高校,其中90%以上的学生是民族学生,而绝大多数汉族老师要给民族学生授课,尤其是思政课,这就要求汉族老师必须了解他们的特点。民族学生人文知识较为缺乏,知识结构断层,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但绝大多数的民族学生求知欲旺盛、敢说敢问、勤奋刻苦。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只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他们同样能把该课程学好,“纲要”课的教学任务也同样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熟知“纲要”课的性质。“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求逻辑”的课程。它的基本价值导向是通过教授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使大学生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系脉络。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大局,把握中国发展的大势。通过读懂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强化国情和责任意识,从而在当今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理性地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大学生成才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结合。该课程虽以历史为基础,但它绝非单纯的历史课。它与中学历史课、大学本科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而言,中学历史课在内容和分量上远远超过“纲要”的课程体系,它是全方位的史实积累和知识灌输,主要讲述历史“是什么”;“纲要”课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段历史知识的升华,讲述“为什么”,两者之间具备了由低到高由知识积累到认识升华的层次递进关系。“纲要”与大学本科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的关联则是,前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后者是专业素质课,前者侧重于思想性、理论性和德育功能教育,后者则注重专门知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纲要”与“概论”的相同之处是两门课程讲授的内容都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这一大背景下。不同之处,一则是两者的教授方式不同,“纲要”重点讲“史”,以历史讲逻辑。“概论”重点讲“论”,“以理论求逻辑”。二则是两者的授课目的不同,“纲要”主要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达到“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目的,而“概论”课程主要是“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为什么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侧重于科学的理论分析。英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讲过:”没有政治科学的历史科学无果,没有历史科学的政治科学无根。”[2]这句话正好可以阐释“纲要“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熟练掌握和运用针对民族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上好“纲要”课的保证
首先,要立足于民族精神的视角。对于民族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加强他们的民族精神教育,具体到“纲要”课而言,就是一定要立足于民族精神的视角来授课。“纲要”课以历史为积淀,而历史本身就是由一代代人的精神史构成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心。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中指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3]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此处所指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非某个单个民族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浓缩。在“纲要”课的学习当中,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就有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
其次,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民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民族班的“纲要”课讲授要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1)人物式讲授,即将教材内容完全打散,按照人物在历史中的出场顺序重新组合教材内容,把人和事结合起来讲授,让鲜活的历史人物成为开启民族学生历史知识殿堂的钥匙,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按照人物参与历史的脉络,将“纲要”课的内容分为: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洪秀全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康梁与戊戌变法、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南陈北李与五四运动、毛泽东与中国革命、蒋介石与国共合作、江林集团与文革十年、邓小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系列来讲授,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地域史料融入“纲要”课教学。“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民族学生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等的限制,鲜有走出过自己所生活的地域的。笔者所在的喀什师范学院,就有好多民族学生从没有走出过新疆。这种状况使民族学生感觉“纲要”课教材所讲授的内容离他们很遥远,产生陌生感和隔离感。如果能够把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地方历史结合起来,即在阐述每一阶段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线索的前提下,突出地方史与普通历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将地域史料融入“纲要”课教学之中,不仅增加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为民族学生补充了乡土历史知识,弘扬了地域文化,更重要的是使民族学生由爱家乡上升到爱祖国,完成修该门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操作可以按照“纲要”课设置的阶段详细介绍其每一编的“综述”,重在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然后具体证之于(或辩之于)地方史,即寻找地方史发展和普遍规律一致或不一致的地方。这样就取消了课本里大量历史知识的讲授,可以争取足够时间进行历史规律和地方史结合的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地方史教学,即可以让民族学生全面了解高校所在地的历史特色,也培养了民族学生对身边历史的关注,有助于形成民族学生历史荣辱感和培养历史的责任感。地方史教学通过发掘身边普遍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民族学生感知历史,体味历史,触摸历史。通过身边的历史人物和事迹,营造强烈的历史现场感,从而对民族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培养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其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笔者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就结合新疆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来讲授,效果确实不错。
(3)将“红歌”引入“纲要”课教学。红歌,指的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红歌是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声音,是革命军民生产、生活、战斗情景的真实写照。它蕴含特殊文化内容与时代意义,具有独特的历史、德育、美学等教育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红歌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利用红歌来导课。一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课头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开头,预示着成功了一半。课堂伊始,一段与即讲内容紧密联系的悦耳的红歌能够迅速让学生摒弃一切杂念和无关行为,集中思想进入课堂,并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教学内容。在讲授“纲要”课《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章可以用一首《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歌曲来导入。势气十足、浑厚有力的歌声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了解歌曲所描述的当年井冈山军民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为实现革命理想而不畏艰难的情景的兴致。随着教师对歌曲创作的背景、歌曲描述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便在一种欣喜与期待当中顺利进入课堂主题。
第二,利用红歌来辅课。红歌是流动的艺术,是最吸引人、最感动人的教科书。如果在使用其他教学手段的同时穿插与之相应的红歌,则可以通过红歌的情感力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审美体验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化“苦学”为“乐学”。比如,在讲授“纲要”课“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一专题时,可配以《秋收起义歌》,或者以电视剧《井冈山》的主题曲为背景音乐,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朗诵毛泽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如此,不仅让同学了解了秋收起义的动因,革命军的称号、旗号,进军方向,起义时间等内容,而且伴随着师生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配乐诗朗诵,“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土地革命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等内容则以一种声像的形态活现于眼前。
第三,利用红歌来圆课。所谓红歌圆课,就是借助红歌来结束课堂教学。圆课,乃是课堂教学圆满成功的点睛之笔。优秀的圆课可以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通过学生对课堂上所播红歌的回忆与传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延续贯彻到课外生活中去,使学生受益无穷。如讲授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在结束课堂教学之际,我利用歌曲《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大刀进行曲》等耳熟能详的曲目,让同学们听、唱、演绎,同学们仿佛又回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纷飞的战斗岁月。民族危机的号角再次吹响,全民族的抗战也迫在眉捷了,筑成一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时不我待,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的牺牲精神,同学们的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在红歌声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亿万中国军民誓死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壮烈战景,仿佛听到了平型关的隆隆炮声。学生在乐曲的感召之下,通过音乐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会情不自禁地主动起立,集体合唱,倍受感动。在讲到“改革开放”一课时,我引导民族学生轮番上台读唱优秀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最后还齐唱《我们是改革者》,同学们情绪高涨,满面春风,意识到他们这一代不但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新一代改革者、开拓者,坚定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相信伟大的祖国一定会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印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在幸福与兴奋当中,更为自己生活在强大祖国的怀抱倍感自豪,个个都激情飞扬,下决心发奋学习,当祖国的栋梁之才。
利用红歌圆课,不仅升华了教学主题,也再一次强化了课堂的德育效果,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思考。
三、结语
如何改善“纲要”课教学,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对民族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提高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则是身处民汉合校的教师特别需要探讨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来探讨此问题。
[1]秦维宪.为近现代史成为大学必修课叫好[J].解放日报,2007.1.20(2).
[2]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鲁迅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