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医学生培养工作的探讨

2012-08-15肖昭扬陈晓梅董海龙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医患医学生医学

肖昭扬,陈晓梅,董海龙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 710032)

新形势下医学生培养工作的探讨

肖昭扬,陈晓梅,董海龙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 710032)

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及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势下,作为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应试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医患沟通能力、科研和创新精神、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医学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开展临床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了职业道德素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全国各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自2006年开始,全国各地市卫生事业单位陆续通过统一招考方式录用毕业生。在卫生系统统一招考中,考核的内容不仅有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分析能力,还参考了公务员考试,考核逻辑推理能力等。面试主要考核要点有卫生部、各地市卫生局出台的政策法规、对目前医德医风现状的理解、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等等。

因此,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沟通能力和锐意创新的科研能力等职业素质。对医学生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医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

1 目前医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价值观念的移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物质利益与精神信仰的选择中,热衷实现自我,个人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对此应引起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人际沟通能力的欠缺。部分医学生道德品质亟待提高,缺乏公民公德,还有的医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常识、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经验,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定位不准,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包括医患关系),因此,难以开展工作,难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人文科学素质需提升。近几年,高校在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但加强医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还不够深入,突出表现在部分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间,病历书写不规范,层次不清,错别字成堆,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语言艺术性差,文字书写能力差,知识面窄,对医学生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

心理素质较差。有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理论成绩高,但心理素质差,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受挫能力较差,甚至承受不了一次批评;有的学生在小小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因此而报复社会、报复他人或厌世轻生。

2 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亘古以来,医学始终是一门道德科学,医疗实践与医学道德不可分割,医学有着显著的道德本质,如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中国古代药王孙思邈的“论大医精诚”等,都有着鲜明的将医术与医德溶于一体的特质[1]。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步。通过医学生宣誓大会、优秀医生事迹报告会,参观实验室、专业教室、实习医院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医学、热爱医学,初步树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

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职业道德与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学习讨论,进行集体交流;邀请医德模范作讲座,组织医学生观看钟南山、华益慰等的先进事迹。使医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教育,逐步培养珍爱健康与生命,崇尚奉献与付出,注重细致与严谨,提倡团结与协作的精神品质。

开展实践服务是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组织引导高年级的医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成立义工组织,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下到农村、社区,开展健康宣教、保健咨询、义务诊疗、医疗调查等活动。接触社会,体验医患沟通,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临床教学全程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开展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专题教育;在临床教学实习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观念。毕业生通过重温医学生誓言、发倡议书、看警示片、签订承诺书、学习《执业医师法》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观念、职业意识。让医学生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明确医生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定。

3 加强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医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毕业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应。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医学生,必须打好医学专业基础,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促进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狠抓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生培养的生命线,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教学管理上,严格按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优秀教师队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临床实际案例的穿插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建良好的学风环境。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提升医学生的理想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倡导班级优良学风、树立优秀学生榜样、优秀学生传帮带、励志讲座、警示教育、日常谈心等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考试诚信教育,倡导“认真备考,诚信考试”的观念。

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医学作为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培养的人才,将来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因此,医学实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实践课时,考试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增加对实验实践基地的投入,建设设施完善的技能实践中心,定时开放,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培训。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实训基地、临床见习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医学生的基本诊疗技能,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医学学科竞赛这个平台,进一步强化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

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生率大量增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愈发明显。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的定义有所改变,不仅是指生理上的无病痛,更是指心理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概念,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人文素质作为人的身心、精神和社会的特质,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根本精神[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形成创新精神,满足医学生的心理需要、知识需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要求。

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务部门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包括人文社科课程,如文、史、哲、美、心理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产生的学科,主要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有健康教育学、公共卫生管理学、人口学等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不同的必修和选修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社会责任感,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人文素质。

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结合学校、院系的实际情况,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广泛开展品位较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在辩论赛中增加一些人文类的辩题,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开展各种学科竞赛,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开辟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等等,以此陶冶医学生的情操。

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社会生活的提高和浓缩,它既能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又能使学生能力上得到提高,对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来说不失为一种好形式[3]。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临床见习、“三下乡”社会实践、实习等,使医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集体合作精神、职业责任感与帮助病人的职业观念,强化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5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医患交流是医患之间传达思想感情和交流各类医疗信息的过程,通过交流确保医患之间,特别是患方获得医疗决定权所需的信息,从而增进医患间的了解与合作。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仅要医治身体的病痛,还要调治心理的疾患,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有更多的人文关爱。医患交流是医学生未来医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经验的重要基础[4]。有调查显示,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自评和他评一般或不好的占60%,对医患关系的认识错误定位的高达1/3[5]。因此,提高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迫在眉睫,这也是新的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医患沟通技能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已经有较长的历史。西方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他们通过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传授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国内医学院校也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开设诸如《医患关系》、《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艺术》、《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临床技能课程中,增加医患沟通教育的内容;加强师资力量,邀请有丰富处理医患关系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

搭建平台,加强实践。研究表明,沟通能力的提高主要靠理解基本原理后的大量行动实践。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而且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临床活动以及社会实践[6]。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采取措施来活跃学生社团组织,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如邀请医院专家,定期举办“医患沟通艺术”讲座;邀请医院人事、医务等部门领导与医学生面对面交流,进行案例的讲解以及模拟医疗纠纷处理;开展知识竞赛,通过案例分析、角色体验等实践环节,引导医学生主动重视医患沟通,提高沟通技能。通过开展各类的实践服务活动,提前进入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加强临床带教。在见习和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介绍临床医生交谈能力的重要性,医患沟通中运用语言的原则,交谈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带教教师不仅要教会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规范各项诊疗操作,更要指导学生如何与患者接触交流,教会学生注意倾听,充分理解患者的诉求,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建立平等良好的医患关系。

6 培养医学生科研和创新素质

医学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更新,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学习的同时,医学生还应该不断了解医疗最新信息,掌握最新发展动态,运用最新的医学资料,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从而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教师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必须紧密结合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向学生介绍一些学科前沿知识,这是医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客观规律,正确对待自己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发展医学生的个性,发掘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提倡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医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申报自己的科研项目,鼓励医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科研科技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实践方法,培养崇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7 加强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走向法制化轨道,患者的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意识不强,对医疗纠纷的防范及处理能力有限,其中以年轻医务人员居多[7]。目前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执业法律知识的教育明显滞后于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增强医学生医事法律意识,推进医法结合,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教学上,抓好医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开设《法律基础》、《卫生法学》、《执业医师法》等课程,促进法学与医学较好地结合;努力营造医学生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医德医风建设、结合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的处理,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去维护自身和病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8 加强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稳定的情绪是医务人员医治疾病的重要条件。在医患交流中,如果医生有稳定、愉快的情绪,就可以唤起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分散对病痛的注意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医生还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调控力。因此,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其进入社会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职业胜任能力。

8.1 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吃苦、受难、经历挫折,以达到磨练意志、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的目的,激发他们自尊、自强、自立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8.2 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

通过学习使医学生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的一生中,对健康、对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评价自己的心理素质,注意培养良好的情绪。提高认知能力,使心情保持稳定,有较坚强的意志,从而大大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促进身心健康。

8.3 开展心理辅导及咨询

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心理咨询来使自身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导,并逐步学会化解各种心理危机,保持身心健康,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及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善于控制情绪,并能通过多种途径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哈木拉提吾甫尔曾对学生说过:“选择医生,就意味着选择责任,选择生命的嘱托。医学生不仅要懂得显性知识的发挥,更要懂得隐形知识的应用。医学生不仅要注重智商,更应注重情商。”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安危,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形象。因此,医学院校应加大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正确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充分激发医学生的潜能。只有在医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饶慧兰.实践现代医学模式 创新医德医风教育[J].现代医院,2006,3(6):86 -87.

[2]陈晋广,童靓瑛.论“和谐社会”发展观视野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5):589-590.

[3]李国辉,何 学,王明杰,等.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天府新论,2005,5(11):314 -316.

[4]刘 蓉,贺长春.注重医患交流能力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0,2(4):28.

[5]刘 姿,刘 红,邱 仿,等.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5):522-524.

[6]李国建.浅谈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2005,18(7):43 -45.

[7]李 武.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的深度检讨[J].教育与职业,2010,8(20):112 -114.

G642.0

A

1006-2769(2012)03-0435-04

2012-0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1052)

肖昭扬(1972-),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麻醉学教学与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医患医学生医学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理性沟通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