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

2012-08-15周增桓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咨询医学

张 超,周增桓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

张 超,周增桓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专家的咨询结果显示,影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对创新理念未形成普遍的认同;培养模式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支撑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缺乏引导创新教育的评价激励体系。

高校;医学;创新人才;影响因素

随着医学向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将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整合,医学科学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难题[1]。为了迎接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医学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医学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主要任务。哪些因素影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又是哪些因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理清的问题。

1 咨询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阶段,查阅国内外文献,广泛阅读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书籍,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异同,搜集可能影响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若干;第二阶段,开展半结构化的专家访谈,就医学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征询专家意见,同时对前期文献检索所搜集的因素进行修改和补充,并绘制成咨询表格;第三阶段,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请专家筛选因素并对因素的重要性评分,随后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咨询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确定影响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 咨询的基本情况

2.1 咨询专家的来源与职称分布

挑选专家是德尔菲法成败的关键[2]。共有来自中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在内的8所医学院校的32位专家参与了调查。其中,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6人。从专业分布来看,基础医学13人,临床医学5人,卫生事业管理5人,公共卫生4人,医学教育4人。从职务来看,32名专家当中有2名副校长1名副书记,有1名院长2名副院长,有3名教务处处长5名副处长,还有6名教研室主任。

2.2 咨询表的回收情况

第一轮回收31份,有效回收率96.88%,第二轮回收30份,有效回收率93.75%。在第一轮咨询中,84.38%的专家留下了联系方式,有的专家还主动打电话反馈意见。在第二轮咨询中,30位专家均留下了联系方式。这充分表明专家对此课题感兴趣,参与调查的积极性较高。

2.3 咨询的可靠性

根据专家的自评结果,66.7%的专家对此调查所涉及的内容很熟悉,33.3%的专家较熟悉。专家判断受判断依据的影响程度介于0.70-1.00之间。专家的权威程度最小值为0.738,最大值为0.950。由此得出,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程度,咨询结果可信。

3 咨询结果的归纳与分析

对专家的咨询结果归纳得知,影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对创新理念未形成普遍的认同;培养模式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支撑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缺乏引导创新教育的评价激励体系。

3.1 师生对创新理念未形成普遍的认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创新理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而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师生并没有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普遍缺乏创新教学或创新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一是办学理念:专家调查分析认为,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趋同,没有真正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没有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开展医学教育的基本定位。同时,医学院校对创新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入的理解,忽视人才培养的渐进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倾向于走捷径搞速成,习惯于将创新教育单列出来,而没有制定一套推进创新教育的变革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措施。二是教学理念:虽然培养创新人才的认识早已存在,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依然固化着教师的思维,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对其职责的认识多局限在知识传授上,普遍缺乏创新教育的动力、压力和自豪感,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上存在一定的惯性和惰性,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采用知识灌输方式,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注不足。三是学习理念,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制约,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探索的信心和兴趣。这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讨论课、研讨课的参与度不高,踊跃发言的往往仅是少部分学生。

3.2 培养模式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

培养模式涵盖了从教育目标的确立、课程设置的编排到教学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征。专家指出,当前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还未摆脱传统的束缚,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教学目标上:尽管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流于形式,仅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二是课程体系上:选修课所占的比重小,缺乏个性化的选修课模块,对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关注不足。同时,人文社科类课程与医学课程的有机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很好地融入到医学课程当中,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不仅收效甚微,甚至还从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三是教学内容上: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课时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对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不足,未能根据创新人才的成长需求进行灵活的拓展和设计。四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多地采用规模化的知识灌输方式,大班授课课堂教学的模式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和运用不足,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师生的互动,如何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现学习缺乏深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以问题为中心(PBL)、以案例为中心、基于项目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国外的医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正逐步扩大,然而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教学思路、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等问题还亟待解决。五是实验实践教学上:存在着实验课分组过大,实践课看多做少的弊端。另外,据专家反映,个别学科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脱节,没有将实验教学贯穿到理论教学当中,还有的学科在理论考试结束后才开始临床实习和见习,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

3.3 支撑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

专家一致认为,在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师资力量是第一位的,同时也需要充足的财力和物力保障,而当前我们医学院校的支撑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看教师队伍:伴随着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的规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壮大,生师比居高不下是当前医学院校面临的严重问题。由于普遍缺乏动力和机制保障,许多优秀的教师远离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为学与为教相分离。当前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科研能力不足,临床经验不足,再加之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淡漠,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这就使得创新教育的开展更加艰难。除此以外,教师的教学任务分工过细,教师本身对整门课程缺乏一个系统思维,教学团队之间交流匮乏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看资源平台:医学教育属于资源消耗量最大的教育事业之一,不仅学制最长,而且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性环节多人均教育成本高[3]。高校扩招以后,分配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保证创新教育的教学需求,现有的科研资源也未能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同时,各个医学院校之间、国内院校与国际院校之间的交流不够频繁,医学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校的科研成果未能转化为教学资源,也未从外界争取到更多的创新实践基地和师资财力支持。

3.4 缺乏引导创新教育的评价激励体系

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活动起着导向、监控、激励、强化、诊断和鉴定的功能,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受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制约[4]。

首先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医学院校制定的教师奖励措施,都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做出一项小的科研成果获得的名利远比做出一项大的教学成果来得多。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其考核晋升影响不大,虽然在评审条例和评审标准中都对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做出了规定,但由于教学是一项见效缓慢的隐性过程,而且教学质量存在着众多的干扰因素,使其评价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考核一再被弱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对教学活动不感兴趣,除了保证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不愿意花精力去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其次看学生的评价和激励:当前医学生的学业评价以机械化记忆和标准化考试为主,偏重知识考察,对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考察不足;评价模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重考试成绩轻日常表现;考试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缺少课外知识的考察。因此,即使是一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只要考前把老师上课时所强调的重点认真复习一下也会顺利通过考试甚至取得高分。这种评价模式无疑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无情扼杀。

4 结论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各因素之间即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存在直接作用,又存在交互作用。而且有的因素已经超出了高校的范围,与整个教育环境紧密相连。研究结果综合显示,影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理念没有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培养模式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支撑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缺乏引导创新教育的评价激励体系。

因此,为了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应该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创新理念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转化为师生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景。其次,应该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改革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应该制定一套推进创新教育的系统性措施,同时加大投入,优化师资力量。最后,应该扭转教师评价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制定有效的推动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评价激励措施。

[1]黄李凤.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刍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46-648.

[2]胡 志,周达生.软科学直观预测技术特尔菲方法[J].医学与哲学,1989,10:26-28.

[3]秦怀金,孟庆跃.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成本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3):25-29.

[4]贾元华.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6):111-112.

Study o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Nurturing of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ZHANG Chao,ZHOU Zeng-h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

Nurturing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is a complex projec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volve many aspects.The results of experts’consultation sugges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s follows: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not generally recognize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the training mode has not gotten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ones;the supporting system does not match the nurturing of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and there is lack of 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 to guide innovation-oriented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dicine;innovative talents;influencing factor

G642.0

A

1006-2769(2012)03-0441-03

2012-02-2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心理学重点项目“高等医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构建”(05SJZ005)

张 超,女,山东青岛人,南方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

周增桓,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咨询医学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生命科学类
服务与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