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互动研究

2012-08-15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医学院校卫生

李 荔

(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互动研究

李 荔

(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地方医学院校因与社区的特殊地缘关系,联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依托。社区为地方医学院校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源,服务社区则是地方医学院校的职责所在。通过立法与体制改革、共建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卫生服务的深度合作、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构建网络化资源共享平台等策略形成良性互动,能促进二者互利共赢。

地方医学院校;社区;卫生服务;互动

地方医学院校是由地方政府投资举办,为地方培养医学卫生人才、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校。它们与社区特殊的地缘关系,使得二者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托。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互动是促进双方互利共赢之路径。

1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和谐共生之必然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主要以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科研、卫生服务等为交叉点,实现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1.1 社区为地方医学院校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源

社区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了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为其提供基础性资源。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建设;社区卫生制度、政策、机构的改革和卫生服务的需求,引导地方医学院校确立办学目标、层次定位,把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使人才培养的规格、速度、规模等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相协调;社区为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大舞台,学生从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获得社会化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练就应对复杂变化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亲身体验卫生健康之于人类的价值和作用,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加速医学生社会化程度和适应性,使其具有更开阔的、多元化的视野;社区的医药卫生资源等能够丰富医学教育内容;社区的文化氛围、道德风尚等是涵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良好行为的文化基础;层出不穷的卫生健康问题以及居民对卫生健康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向医学研究提出挑战,成为医学学科发展的外部动力。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与当地社区发展的关系,确立自我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1.2 服务社区是地方医学院校的职责所在

地方医学院校拥有人才、知识、技术等高端医学资源,是提升社区整体卫生健康水平的支持和动力系统。地方医学院校通过人才培养为社区提供卫生人力资源;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给社区输出先进的卫生健康文化,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素养,引领社区卫生健康文化建设;通过提供医疗、卫生防疫和保健、流行病监测和控制等技术服务,使社区居民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从而提升社区人口素质和生命质量;通过为社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和理论咨询,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共性、可及性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通过对社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学校的各种资源向社区开放,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和效率。

2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互动之现状

2.1 观念陈旧,动力不足

社区建设的兴起在我国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们对于社区的概念和意识还较模糊,对社区与地方医学院校相互依托的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对于相互间的责任与义务不明确,地方医学院校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识不强,社区对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关注度和支持也不够。

2.2 机制不健全,组织松散

长期以来,国家对高校实行集权化的管理体制,地方医学院校的办学经费、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主导,使学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与当地社区的联系不紧密,对社会资源的吸纳和利用有限,医学教育资源也很少向社区开放,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度不高,人才培养常常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脱节。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也不健全,使社区基本医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很多功能无法充分实现,服务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与地方医学院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难以获得有效地支持和帮助,整体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正是因为体制的不健全使二者的联系松散,难以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整体和谐发展的态势。

2.3 低水平合作,缺乏规划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合作缺乏长期性、组织性、系统连续性,大多处于初级层次,表现在:服务项目和方式单一,主要是医护人员和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简单的咨询和义诊、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学习性和体验性服务较多,科研、决策管理等深层服务与合作不够;服务通常是不定期的,偶然性、临时性、不稳定性很大,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没有连续性,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问题,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均无实质性作用。

2.4 投入不足,互动不充分

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还是地方医学院校的教育都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很多时候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转。在公共卫生服务上尤为突出,因为公共卫生服务很大程度都属于非盈利、公共福利性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的特点,没有足够资金支持,很难落到实处。

3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良性互动之策略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互动,相互支持,将实现资源高效整合,降低双方发展的机会成本,在相互协作中,发挥各自的社会性功能,实现区域卫生服务与医学教育整体和谐、持续地发展。

3.1 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以立法予以保障,以政策加以引导。政府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相互间的法定义务,制定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创设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引导地方医学院校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积极支持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改革与完善体制,形成双赢互动模式。改革高校办学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形成互惠双赢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政府要赋予地方医学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引进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从社会吸纳更多资源;将为社区提供卫生健康服务纳入学校发展目标和整体工作计划中,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学校服务社区的职能得以落实,如将医学生服务社区作为必修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并在学时、学分上提出要求等,并对学生和教师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制定激励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大基层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双向转诊制度、成本补偿机制、全科医师任职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1],使“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得到落实,并与地方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卫生服务上相互衔接,形成系统,增强互动。

政府加大投入,牵线搭桥。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并通过向地方医学院校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互动关系,如政府出资委托地方医学院校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开展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或委托地方医学院校进行公共卫生项目研究等,政府承担财政资金筹措,并对服务进行监督和绩效考评[2]。

3.2 共建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

打破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封闭性,在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互动中,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3],形成职前(学校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的系统化医学教育体系。

依托社区、合理定位。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要立足社区、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人才培养要符合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和需要。因此,社区要参与审议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学校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调整专业结构与改革课程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等要求社区卫生工作者不仅要有相关疾病知识、常规诊断学技能,而且需要了解有关病人、社会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4],要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转变传统医学教育过度专科化,学科边界过度清晰而造成知识网格化的状况。因此,学校必须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促进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课程整合。特别是要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开发本地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和课程,针对性地培养特色人才,满足当地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同时,也突显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政府、学校、社区共同打造丰富多元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是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包括卫生医疗专业实习基地、德育基地、人文教育基地等,基地建设使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等高度整合,充分发挥各方合力,使学生更早更多参与、了解和适应基层卫生服务,有利于知识、技能、情感、意志、道德观及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水平得到提高。

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与地方医学院校合作,形成一个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基地,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既有完善的制度、专项经费保障,又有周密计划与组织,使毕业后全科医师和卫生服务人员的在职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保障其专业的持续成长。

3.3 推进卫生服务的深度合作

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在卫生服务上的合作要制度化、规范化,在合作内容、方式上要向纵深发展,才能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成效,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

卫生管理合作。卫生政策与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这种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地方医学院校必须参与到社区卫生事业管理和改革中,组织各学科专家为社区卫生事业管理决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对社区卫生管理的决策和制度设计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其合理性、有效性,从制度层面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运行和质量,提高卫生事业管理水平。

医疗服务合作。合理布局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使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在社区就能够完成,地方医学院校大中型附属医院主要针对社区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与地方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医疗服务要上下衔接,切实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医疗合作。

科研合作。地方医学院校与社区居民、组织等联合起来,利用社区资源和本土知识,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地方病、流行病、疑难杂症等开展课题攻关,并建立科研成果的转换机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中。另外,地方医学院校还可以与社区医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对社区丰富的卫生医药资源进行合作开发,推动医药产业结构升级。科研合作既提高参与者(学生、教师、卫生服务人员、企业员工)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医学学科与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公共卫生服务合作。在公共卫生服务上开展长期性合作:共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对社区流行病、慢性病等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并定期开展社区卫生诊断[5],共建公共卫生应急及预警机制和社区疾病防控体系等,形成预防、保健、计生、教育等综合服务合作体系。

3.4 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

国家、学校与社区共同构建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出台相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6],并通过制度建设,如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轮岗制、大学生挂职等,使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将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评优、晋升、加级、就业、升学等的条件之一,鼓励教师、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3.5 构建网络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整理,构建网络化的资源库,并使资源能够有效转化、再生、循环,实现社区和地方医学院校的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的畅通,如建立一体化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为社区卫生服务及上级地方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连续性服务快速、全面地提供信息,提高卫生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共建信息反馈系统,对人才、卫生服务等情况展开调研,反馈人才及卫生服务信息,对人才培养、卫生事业管理的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地方医学院校还可以通过网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居民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等。

[1]李跃平,吴涵梅.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67-369

[2]郑卫东.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讨[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3(1):24-29.

[3]周旭清,王思民.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1(1):44-45.

[4]梁万年.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实用全科医学,2003,1(1):6-9.

[5]李燕茹,刘移民.社区卫生诊断的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5-17.

[6]马 冀.农村社区建设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互动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10(1):120-123.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LI Li
(Center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Quality Control,Guilin Medical College,Gulin 541004,China)

Local medical univers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munity because of special geographic relation.They depend on and affect each other.The community supplies basic resources for local universities’development while serving the community is the duty of local medical universities.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can be promoted by legislation and system reform,jointly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systematic talents training,enhancing in-depth cooperation in health service,perfecting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building the network resources sharing platform to achieve sound interactions.

local medical university;community;health service;interaction

G640

A

1006-2769(2012)03-0432-04

2012-02-16

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2010年项目“与提高广西居民卫生保健素质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0JGB055)的阶段性成果

李 荔,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医学院校卫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防、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智取红领巾
社区卫生服务应再上层楼
卫生歌
上海推“1+1+1”基层医疗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