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中结构PP复数+N处所在全知视角中的翻译认知

2012-08-15龚艳萍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全知复数语义

龚艳萍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 311300)

叙述视角模式中的翻译探讨属于翻译文体学范畴,它将文学叙述与语言学问题结合起来,关心译者在源语文本的约束性条件下如何重塑译文[1],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既包含对文本内语义、语用、语篇的分析,更融合了文本叙事结构的分析,从而兼顾了文学翻译的宏观与微观研究[2]。本文立足于前有文献的基础,把汉语定中结构PP复数+N处所与全知叙事视角结合起来,力求从叙事学、语义学和翻译三个维度锁定本文的研究视野。

1 全知视角与PP复数+N处所

叙事学认为叙事角度有多种,其中,全知视角是最常用的传统视角模式。作为观察者的全知叙述者虽在故事之外,却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偶尔还会借用人物的内视角或佯装旁观者[3]。一般说来,采用全知叙述视角的小说不外乎看重它的以下两个优点:第一,故事叙述可变得真实可靠,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既可以进入恢弘的宏观叙事,也可以进入微妙的微观心理;第二,它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布置宏大的叙事格局,串联众多复杂的人物及故事情节。

全知叙事视角的展开可由“我”、“我们”或不参与故事本身的第三人称进行讲述。其中,“我们”指包括自己的若干人,而用“我们”代替“我”的优势在于它能清除叙述者的特殊化,成功回避第一人称的自我中心倾向,显示出它的客观性[4],也不会引起太多的翻译麻烦。然而,由于语言句式的特殊搭配规则,在中国文学里,“我们”代表的叙述声音还可细化为一种定中结构PP复数+N处所,这个语言结构同样可以表征全知视角。

PP复数+N处所这个语言结构隶属于定中结构N1+N2。多种语言也都普遍存在这样的名名修饰结构,但是英语中的N1+N2并不包含PP复数+N处所。因为这个结构既不存在相应的语言事实,也违背了相应的英语语法规则,所以,国外许多关于名名修饰结构的探讨并不能覆盖到本文将要涉及到的PP复数+N处所。而这个用法恰恰既是汉语存在的语言事实,也合乎语法规则,当其与文学叙事挂钩,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翻译认知问题。

PP+N语言结构中,PP为定语,N为中心语,构成定中结构。从英语角度来看,它合乎汉语语法和叙述模式,但若等同翻译,就违反了英语语法及叙述模式的常规可能。而当把PP+N与全知视角结合起来,它所牵涉的问题更加复杂:①PP+N在汉语体系中的认知;②PP+N一旦与复杂的句子结合起来并涉及翻译的话,如何考虑“的”的隐现问题;③当PP+N满足译语认知方式时,译本也要构成文学规范所认同的全知叙述视角。

崔希亮认为,从语法角度来看,PP+N是一种向心结构,N是向心结构的核;而从语义角度看,PP与N则是一种领属关系[5]。当PP与N具有稳定的领属关系时,两者之间的标记语“的”可有可无;当PP与N的领属关系变得不稳定时,PP与N之间就一定要加上“的”。而加不加“的”会引起语义重心的变化。有“的”时,“PP+的+N”就强调“PP的”,没有时PP+N则强调N。如“我的师傅”强调“我的”,而“我师傅”则强调“师傅”。这些观点都可以覆盖到PP复数+N处所。

当PP+N的领属关系稳定时,“的”可有可无首先是基于语言经济原则,说话者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语义。其次是基于语言的会话原则,说话者认为听话者能够根据共同的语言认知背景自动推论出它的认知规则。两个原则结合起来,强化了PP+N的固着状态,同时也强化了PP+N与“PP+的+N”的混用情况。隶属于PP+N的PP复数+N处所亦是同理。

如果不再是简单地把PP复数+N处所视为一个单独的语言组合,而是把它放在句子中,“的”的隐现问题会不会升级?试比较一下语例。

(1)我们学校坐落在通榆县铁道西。

(2)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榆县铁道西。

两个句子中PP复数+N处所结构中的N为方位代词。第1句有两层语义,第一层是学校的地理位置,第二层是“我们”与“学校”的领属关系,语义关系比较隐晦。第2句与第1句有语义重心的区别,它明显强调了两者的领属关系,这与崔希亮所指出的语义重心变化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第1句中的领属逻辑关系比较隐晦,但这层关系却经得起语法推敲,而当这种情况与文学叙述结合起来产生相关的翻译问题,情况就变复杂了。

2 翻译探讨

从全知叙述视角和语义结构考虑翻译策略,就要关心二者在译语中的双重认知问题。当把PP复数+N处所这个语言结构置放在全知视角模式的框架中,认知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相关的语言事实,在保证原语基本语义的前提下,使译本等同或接近等同地构建全知叙事视角,不至于让译文读者在译本中找到语义表达与全知叙事互相矛盾的证据和把柄。为进一步解析,笔者将利用《兄弟》英译本作为示例说明。

叙事文体学认为,作者一方面要构建宏大的叙事结构,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成为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为了证明相关的叙述信度,就必须慎重选用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小说的文体标记语。作为文体标记语,人称代词既是语篇衔接的手段,也是叙述视角的标志[6],目前讨论较多,而PP复数+N处所这个语言结构却被忽略。

关于《兄弟》的叙述视角,译者在其译本前言已专门提及。每一次提到刘镇,原语文本都会自我强迫性地用“我们刘镇”这个复数人称代词来表现叙述声音。这是作者的故意作为,也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技巧。该书的作者亦曾承认:故事描写了两个不同时代,必须用“我们刘镇”所代表的多个人的叙述声音最大限度地铺展故事情节[7]。即,“我们刘镇”作为小说的文体标记语,标志了其叙述视角,衔接了语篇,均是以其所具备的历史性的全知叙事能力及叙事信度为基础,并且通过词汇的显化表征提醒了读者小说的叙述视角。

然而,“我们”和“刘镇”这两个汉语词汇的合并虽然合乎汉语语法规则,且建构了小说的全知视角,但在译语文化看来,它俩分别指代的语言事实是两种相异的声音,前者是第一集体人称视角,为内视角,后者则是第三人称,为外视角,二者合在一起互不协调。关于这点,译作的出版编辑与译者出现严重分歧。前者认为“我们刘镇”构建的叙事视角与英文的文学常规和语言学常规极为不符,建议译者干脆删除所有的特殊表达。后者却认为,这是译语文化接触到的叙述方面的新鲜事物,应保持原作最原始的风貌,以便译语读者能够了解原作的集体叙述声音;但翻译必须同时兼顾文学形式与语言形式的可行性,若想译文彻底复制原文中代表着上百个人声音的“我们刘镇”,那又是不切实际的。为保证原作叙述模式与译文规范,译者最终的做法是选择性地复制“我们刘镇”,并在译作前言作了相应解释。

统览原小说由“我们刘镇”展开叙述的语言案例,其翻译规律暗示出三个翻译类别:(a)语际对应。必要时异化翻译为our Liu Town,以保证全知叙事模式;(b)部分隐去。部分语言情况中去除our,避免语言规范的冲突;(c)完全隐去。在英文文学常规与语言常规极为矛盾或无必要的情况中,完全去掉our Liu Town,前提是它不减损小说自身的全知视角。

2.1 语际对应

原文1.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两千万美元的买路钱,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太空去游览一番。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心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

译文1.Baldy LI,our Liu Town’s premier tycoon,had a fantastic plan of spending twenty million U.S.dollars to purchase a ride on a Russian Federation space shuttle for a tour of outer space.Perched atop his famously gold- plated toilet seat,he would close his eyes and imagine himself already floating in orbit,surrounded by the unfathomably frigid depths of space.He would look down at the glorious planet out beneath him,only to choke up on realizing that he had no family left down on Earth.

这是小说的开头。在定中结构“我们刘镇”的掩护下,这段可以理解成为多个声音拼凑在一起形成的描述,有的知道李光头的外在行为,有的知道李光头的心理活动。因而在这个语篇的全知叙述模式中,读者可以感觉到观察对象是从李光头的外在行为转换到他的心理活动,而这一切归功于全知叙述者“我们刘镇”。从语法结构来看,“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广头异想天开”这个句子是有翻译陷阱的。译者一旦把“超级巨富李光头”视为该句主语,把“我们刘镇”视为处所词,就进入了这个陷阱,这个理解破坏了原文开门见山的全知视角,解构和扭曲了后面所有的全知叙述建构。因此,翻译必须考虑全知叙述的问题,其次还要明示两层领属关系,一个是“我们”与“刘镇”的领属关系,另一个是“我们刘镇”与“超级巨富”的领属关系。译文将第一个领属关系用人称代词属格明示,译为our Liu Town;第二个则是用“'s”,形成译文“Baldy LI,our Liu Town’s premier tycoon…”。在这个译文里,“我们”与“刘镇”的关系被凸显出来,语义重心倾向于our,开宗明义,符合全知视角模式的建构要求。

原文2:三年时光随风而去,有人去世,有人出生:老关剪刀走了,张裁缝也走了,可是三年里三个姓关的婴儿和九个姓张的婴儿来了,我们刘镇日落日出生生不息。

译文2:Three years elapsed,during which time some people and others were born.Old Scissors Guan departed from the world,as did Tailor Zhang,but during those same three years three infants named Guan and nine infants named Zhang arrived.Day in and day out,our Liu Town was constantly replenishing itself.

这是小说尾声的开篇语。翻译策略必须认知到由怎样的叙述视角展开叙述,就应由怎样的叙述视角来结束叙述,如此方能形成首尾一致的叙述形态,故此处再次出现的“我们刘镇”应完全保留,译为our Liu Town以顾全小说的全知视角。

2.2 部分隐去

原文3:我们刘镇的男女老少乐开了怀笑开了颜,张口闭口都要说上一句:有其父必有其子。只要是棵树,上面肯定挂着树叶;只要是个刘镇的人,这人的嘴边就会挂着那句口头禅。

译文 3:Every one in Liu Town——men and women,young and old——laughed when they heard about Baldy Li and couldn’t stop repeating“a chip off the old block.”As sure as a tree grows leaves,if you were from Liu Town,you would have the phrase on your lips.如果根据译例1,这句中的“我们刘镇”似乎应当保留下来。然而,前面讲过,PP复数+N处所这个语言结构一旦嵌入句子,标记词“的”的隐现就要看语用倾向,无“的”是强调言说的代表立场。从小说前面的布局来看,由“我们刘镇”构建的全知视角模式已逐渐现出轮廓。在这个语篇里,“我们刘镇”的向心内容是:男女老少笑开颜,张口闭口都要说的那句话。但说话者并非强调自己与语义内容的领属关系,故翻译去掉了our,将其领属关系换成处所关系,一不伤及全知叙述模式的构建,二不伤及语义重心。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那个铁青着脸的男人是我们刘镇有名的童铁匠”。其译文为“This man was Liu Town’s famous Blacksmith Tong”。如果译出领属词our,非但不能有助于构建全知视角,反而误导译文读者认为小说中存有相似的领属事实,而实际上原小说并无此意。

2.3 完全隐去

原文4:那个刘作家,本来是我们刘镇五金厂的车床工人,因为他爱舞文弄墨,又能说会道,深得刘镇五金厂厂长的赏识,提拔他当了五金厂的供销科长。

译文4:Writer Liu,who was originally a lathe worker at the metal factory wave,earned the favor of the factory head thanks to his ability to whip up a fancy phrase and talk up a storm,and as a result was promoted to sales manager.

译文删掉our Liu Town,因为metal factory也是方位词,而根据上下文语义来看,它也是位于刘镇的,简洁起见,同时亦不干扰全知叙述模式的构建,故去之。

原小说通过“我们刘镇”这个叙述声音建构全知视角,并不意味着百分百地在译文中复制它们就都具有等同效果。相反,如果完全保留这个语言结构在译文中的形态,反会使语义歧义泛化,降低译本可读性。以上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各自的语境中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可行性,对相似的文学文本而言,在译文中不仅应单纯地追求文学形式或语言形式的简单匹配,更应参考像这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翻译策略。

3 结语

由于语义规则的差异性,中国叙事学利用PP复数+N处所所建构的全知视角会在翻译认知过程中带来叙述视角与语法结构不能兼顾的问题。笔者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探讨,利用文学实例说明相应的翻译认知问题,指出翻译过程中必要的取舍,希望对相似的翻译文本能有所借鉴。

[1]MALMKJAER K.Translational stylistics:Dulken’s translation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4(1):13-24.

[2]邵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叙事文体学趋势[J].外语研究,2011(4):86-92.

[3]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崔希亮.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字隐现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2(3):179-183.

[6]黄立波.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J].中国外语,2011(6):100 -105.

[7]YU HUA.Brothers[M].New York:Anchor Books,2009.

猜你喜欢

全知复数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评析复数创新题
单数和复数
求解复数模及最值的多种方法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
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禅宗“多视角”叙事对传统“全知视角”的解构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全知视角下的《心迷宫》文本解读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