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对策探析

2012-08-15夏德明

武术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竞技少数民族

夏德明

(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民间,吸收民间土壤的丰富养料而呈现出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大好景象,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共301种,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达676种。虽然种类繁多,但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则显得相形见绌,其发展规模与态势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一朵配角式的“后庭花”。因此,有必要找出制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其创造持续不断的动力源。

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

1.1 理论学科体系不健全

实践的前行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难以取得成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目前除了武术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外,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论研究则不尽如人意,现状不容乐观,专门的教材和专著较少,没有比较完备的科学系统的教学训练方法理论。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门学科,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该门学科的自成体系的教材,民族传统体育学还只是初步确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特别缺乏独特的一整套概念、范畴、命题和研究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主干(武术、养生)等建设来看,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都还不能按学科建设的严格原则和标准进行具体规划和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尚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

1.2 群众基础的薄弱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相对于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项目如武术、赛龙舟、舞龙舞狮、毽球、陀螺等项目外,还有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由于其民族性、地域性较强、开发较晚,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其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只在小范围内开展,而没有形成相当的规模。教育系统本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小学到大学这一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熏陶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却几乎全是西方体育,部分高校只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并没有纳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据统计,高校从事民族体育研究(包括武术)的教师只有5%左右。[1]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进程,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人口的数量,从而也就使得其群众基础逐渐淡泊。

1.3 对现代竞技体育的盲目效仿

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也在这股潮流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袭。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的现状是:赛事少、规模小、竞赛体制不完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弘扬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体育盛会,迄今为止已如期举办了八届,虽然规模越来越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例如技术风格和各种评判规则要么较为原始,要么过分依赖现代西方体育,并且民运会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正在减弱,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正在淡化,特有的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竞技功能有所消失[2]。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基本上落入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俗套,旨在继承和倡导民族文化的盛会,却被简化为各地政之间的金牌争夺大战。[3]

1.4 政策措施的乏力

政策导向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指挥棒,它具有指导性和决策性的作用,竞技体育之所以得到飞速发展,是国家政策扶持使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放任自流,才使得其成了一朵配角式的“后庭花”。时至今日,全国鲜有地方设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武术除外),从而也就少有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政策与法规的出台,因此,今后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策导向应该是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平衡协调发展,采用两条腿走路,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偏爱某一方,更不能偏废某一方。[4]

2 对策研究

2.1 积极挖掘整理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虽然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但由于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束缚,导致许多相当有价值的项目还没有被普遍重视而濒临灭亡的边缘。同时,还有一些项目由于技术体系的不完善,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推广价值。因此,挖掘整理是当务之急,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要挖掘、搜集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继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同时要积极研究其技术体系,使其更具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大众性,从而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理解并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推广,使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民族文化的奇葩得以长盛不衰。

2.2 政府的大力支持

民族传统体育要想打破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格局,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精神,应该充分调动政府职能,首先应在全国各省市自上而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事宜;其次,要出台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政策与措施,以确保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再次,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包括体育经费和各种物质条件等,支持和协助相关体育组织承担挖掘、整理、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总之,对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积极主动地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理论学科体系的建立

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相对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应该从体育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系统深刻的研究,并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地理性探索,才能获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发展规律[5]。同时应召集相关专家学者积极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体系,例如科目可以具体划分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民族民间体育概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志、武术概论、中国武术史、传统哲学、传统导引养生学、中医学基础、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选导读等。

2.4 人力资源建设

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主体主要是指相应的科研人员和体育指导员。首先,要培养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科研人员,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像其他现代竞技体育一样得到充分研究。其次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的建设,在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资格认定上要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制度》的标准,严格把关,不徇私舞弊、做到“宁缺毋滥”,创立“高质量”、“高标准工程”。而对于民族传统竞技体育,还应加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应严格按照“统筹规划、科学筛选、系统跟踪、重点保障、精心培育”[6]的原则,统筹安排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而言,一方面应建立严密、科学、全面的选拔制度,并进行综合考评,另一方面教练员还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时俱进。

2.5 纳入教育体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社会体育人口的重要来源,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起到较好的锻炼效果,更能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容和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品质。因此,要充分重视学校这块领地,利用学校的优势,有计划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公共体育课的教材,并在各高等体育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民族体育课程,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经常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事,举办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将毽球、高脚竞速、珍珠球、押枷、陀螺等特色项目引进课堂,并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小组、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趣味赛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不拘一格,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2.6 纳入全民健身体系保持良好的群众基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有别于现代体育项目,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娱乐身心,是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传统体育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否成为奥运会项目,而应使其不仅成为少数人竞技的园地,还有更多的身体力行者投入到健康锻炼的广阔天地。[7]要使民族传统体育保持良好的群众基础,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开展与宣传的环境。

首先,要挖掘、搜集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继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使其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理解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推广。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在信息化和大众传播媒体日趋发达的今天,民族旅游、体育资源潜能的发挥及市场开发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宣传,应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使其广为人知,要以国内为根据地,向亚洲和世界扩散,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基础。

2.7 加强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一流的,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走出国门,与世界体育大文化接轨,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例如经常举办一系列大型国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包括学术交流、民族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大汇演等,通过对不同体育文化的交流、选择和吸纳,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容和深邃的东方文化风采。

[1]赵长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153-154.

[2]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54-61.

[3]胡小明.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J].体育学刊,2003(5):1-3

[4]张胜利,刘树军.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探索[J].体育学刊,2005(1):70

[5]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体系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1-4.

[6]王保成,周志强等.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4.

[7]刘树军.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35):77.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竞技少数民族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竞技精神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