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融合发展
2012-08-15孙春暖
孙春暖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1 引言
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为提高武术技能需要对武术知识和技能全面的学习和掌握。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运动理念的改变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竞技武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传统武术却受到冷落,只在一些社会团体中比较盛行。但是传统武术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历经数千年发展,集技击、健身、修身于一体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现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武术的价值,推进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间的融合互补的发展。
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
目前的竞技武术是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竞技体育的特点和模式,把传统武术的各家各派的招法组合起来,使之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规则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竞技体育运动,让运动员在统一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公开竞争,如新编亚运会长拳,就是在查、华、炮、红等多种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创编的;亚运南拳是在长江以南各流派南拳基础上改编形成的;还有刀、枪、剑、棍以及太极拳等都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所以,没有传统武术就没有现在的竞技武术。
3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差异
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它以功法、套路、搏斗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身体活动方式。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与西方竞技体育思想逐步结合而形成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竞技体育项目。
3.1 在价值取向方面
传统套路有健身、防身、修身、观赏、娱乐等不同功能,从而有多种价值取向。但健身、防身、修身是其主要功能,技击博斗取胜是其主要目的,健身、修身是其附带功能,观赏、娱乐是其次要功能。竞技套路和其他竞技体育项目一样,是以参加竞技比赛夺取金牌为第一目标的,只不过是以富于中国特色的运动形式来充分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能力。
3.2 在技术特征方面
传统套路动作尚巧、实用,竞技套路动作规范、统一。传统技击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尚巧。尚巧指的是进攻防守讲究方法巧,运用妙,倡导不用拙力用巧劲。在空间特征上有上、中、下三路,前后左右四方;在时间特征上有快、慢、疾、缓、顿、挫;在劲力特征上有刚、柔、脆、绵、抖、化。竞技套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不失攻防技击的特征,只不过将技击寓于套路运动之中。套路运动中不少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虽因连结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是以踢、打、摔、拿、击等技击为主。
4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各自的优势分析
4.1 传统武术的优势
4.1.1 传统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根据1999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在我国体育人口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排序中,武术和太极拳(分开来统计)分别占第11位和第12位。另据上海习武人群及市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的社会调查显示:在518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参加拳术、剑术、练功十八法、气功等项目锻炼的占练习者总数的70.4%而其它项目仅占29.9%。以上资料表明,传统武术依然广泛活跃于民间。
4.1.2 传统武术的多样性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拳种流派繁多,风格特点各异,“仅兵器十八般”之说就有三种。其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的《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录像394.5小时,收集武术文献382本,古兵器392件,查清了192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为传统武术的继承、发展、推广与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4.1.3 传统武术的适应性
传统武术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独特运动形式受到人们青睐,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个性、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中选择到适合个人练习的项目。少儿可选择以发展柔韧、灵敏、协调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作和初级拳、刀、棍等初级套路;血气方刚充满着活力的青年人可选择刚劲有力,勇猛快速的少林、武当及十八般兵器;中老年人适合练习轻柔缓慢,速度均匀的太极拳、剑等。
4.1.4 传统武术的国际性
由于武术的流派繁多且自成体系独具风格,在世界武坛出现了许多以某个拳种、流派命名的协会组织,如美国螳螂拳协会,加拿大的陈氏太极功夫拳协会,澳大利亚形意拳协会,意大利少林拳协会,南非八卦拳功夫协会等。在河南每年举行的“国际少林武术节”演武大会开幕式上,依次出场的各国武术代表团多数都是以某个拳种作为标志的功夫协会。在传统武术比赛大会上,你可以欣赏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特点的精彩表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对观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随着比赛的规模越来越大,参赛的人数越来越多,此项赛事为武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 竞技武术的优势
4.2.1 人才资源优势
我国的竞技武术无论从比赛的影响、科研队伍还是从后备队伍培养,都已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高等体育学院武术系、高等院校体育系武术专业等都是武术理论学术研究的生力军,而各省、市、自治区体工大队专业武术运动员队伍以及基层业余体校武术班、武术馆校学生,则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队伍的摇篮。
4.2.2 举国体制优势
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能在世界乒坛称雄数十年盛而不衰,完全得益于“举国体制”。武术的发展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时代。从运动员选材、训练到输送专业队,从教育、生活、比赛等都被纳入到高度集中的管理之中,当时这种形式称为“三集中”。运动竞赛体制为了适应这种训练体系,也形成了县、市运会、省运会、全运会这样一种层层选拔的竞赛模式,被称作全国上下“一盘棋”都是依靠国家行政拨款来维持正常的训练与比赛,现代散打如果没有“举国体制”的优势,恐怕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
4.2.3 国际影响优势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也是武术首次登上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殿堂,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借亚运会东风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运动员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国际赛场硝烟四起,弥漫全球,至今已举行了四次亚运会、七次世界武术锦标赛、两次武术世界杯,中国代表队还先后和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泰国、越南、日本等国进行对抗赛。在国际武术赛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被一次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频繁升起,中华武林健儿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5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融合互补发展
竞技武术虽然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的强力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受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的强烈影响。但其根深深扎在中国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之中,好似接受了现代社会规范的中国人,尽管区别于传统的祖先,却无法改变他的黄皮肤、黑头发。竞技武术技术主体、审美标准,依然继承者传统文化的基因,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和谐统一,追求整体的神韵意境,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技术中仍然体现着刚柔、快慢、动静、虚实等阴阳转化的哲学思想,依然追求着机动灵活、变化莫测、出奇制胜的外在运动形式,与西方体育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融合将弥补其在文化观念上、价值取向上的缺陷。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虽有渊源联系,但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特点,因此武术要沿着各自的轨迹协调发展。传统武术的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立足自身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借鉴竞技武术发展的经验,开拓发展空间。竞技武术理论也离不开传统武术理论,没有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竞技武术虽是一个竞技体育项目,它的理论离不开现代体育理论,但竞技武术毕竟来源于传统武术,要继承传统武术优秀的理论、技术,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武术全面繁荣。
6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融合的意义
6.1 帮助参悟人生哲理
在武术技术课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在传授武术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武德教育,明确学习武术的目的,绝不能恃技欺人,败坏武风。如在技术课的武术技法教学中,强调习武重德,人品要高,心思要正,排除私念,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对武术的攻防技术讲授,突出武术的实战技击作用,只能防身,不可欺人。内猛外静,养我浩然之气。学习武术一定要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是大勇,而非匹夫之勇。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武术拳技时体会它的一招一式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例如长拳中的“格挡冲拳”一式,首先强调的是自卫和防守,而不是先攻后守,这既是武术技击的要求,更是武德武风的体现。格挡是防,冲拳是攻,防中窝攻,先防后攻,以德为本,令人心服,则为武技之根本。拳语有习武“轻狂者不传,心狠手毒者不传,好惹事生非者不传,心胸狭窄者不传。”在授课时要注意将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拳谚俗语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们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道德风尚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领略武术的内涵和真谛,习武自强,薄重他人,以高尚的武德去树立自己的形象直得他人的薄重。我们常用“止戈为武”去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武”的意识。停止战斗和平共处就是武的本质,团结互助,相互理解,拐手并进,报效祖国,以武强身,磨练愈志,提高本领,奋发向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就是教授武术的真正意义所在。
通过讲授武术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明确习武的目的,使武德武风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并斌予传统武德教育一些新内容,贯穿于武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受到武德武风的熏陶和精神文明的教育。
6.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武术中刚柔相济的动作,优美潇洒的造型,千变万化的技法,多姿多彩的拳械套路运动,高水平的武术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大学生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学生出现了畸形发展现象,体育课怕苦怕累。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钻研教材教法,挖掘新的教学资源,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学生的武术课学习实际,将锻炼身体与培养品质教育融为一体。在剑术的技术课教学中,将我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习武思奋、练武求强的动人事迹渗透于学习中,来振奋学生的精神,使学生磨砺自己,积极进取。抗倭名将戚继光“君俱学剑者,报国有新盟”中将“学剑”与“报国”相提并论,以剑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感情和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关注,抒发自己不怕牺牲的强烈的爱国热忱。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1)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的发展基础。竞技武术的发展离开传统武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其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健康地发展。
(2)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各有优势,而且具有互补性,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7.2 建议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价值取向、技术特征、传承模式、评价方式和衡量标准等方面世有很大差异,在学习时注意把握尺度。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24.
[2]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M].北京:中国杜会出版社,2005:32-35.
[3]王少军.论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2):184.
[4]骆红斌,杨建营.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4):9.
[5]孙家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贵任[N].光明日报,2005-08-05.
[6]王 岗.从“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说起[J].搏击·武术科学,2005(2):30-38.
[7]毛明春.中国传统武术与时俱进的理论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03(2):116-117.
[8]刘丽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文化管窥[J].搏击·武术科学,2007(6):12-13.
[9]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10]花家涛,黄淑杰.新世纪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4):72-73.
[11]郝小刚.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积极性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8):5-8.
[12]龚茂富,刘同为.关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价值思辨[J].搏击·武术科学,2005(5):23-24.
[13]王俊法.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关系[J].搏击·学术版,2005(3):38-39.
[14]曹湘英.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融合互补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4(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