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养生视角浅谈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2012-08-15田纪云王惠珍

武术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技击传统武术气功

田纪云 王惠珍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前言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健康“养生”已成为我们生活中讨论的话题。健身气功作为养生运动项目之一,在当今社会已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传统武术,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精致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体系,而且还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修心养性等一系列功效,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和行为方式。传统武术在人类健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养生与传统武术在健身中的优势出发,探讨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1 武术运动的发展现状

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儒家、释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形成了集技击性和修身性于一体的特色体育文化体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在新国成立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尤其是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组织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适合全民健身的武术套路等。这些套路成为在群众和学校中普及武术的基本教材,极大的促进了武术在全民中的发展,为全民健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61年颁布的《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被引入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并随着武术在学校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校园体育文化。1979年,原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对武术的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中,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种。

原国家体委还于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评选“武术之乡”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武术的需要和要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那些沿袭多年来的传统武术教学教法和那些固定化、模式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进而使得武术在传播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娱乐休闲时代提出了从养生的视角将武术发扬光大,即让健身武术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2 关于养生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它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2.1 运动养生项目——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是一门关于和谐的学问,在理论上以人体生命整体观为指导,在实践上以三调合一为基准,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也吻合现代养生学理念,是当今人们健身养生的时尚运动。它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坚持习练健身气功,能够提高身体的反应速度,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柔韧性和平衡协调能力;练功人群的肺活量、心率、血压也都得到了良性改善,骨密度有明显增加。尤其是对中老年人而言,习练健身气功能够增进心理健康,有效调节因为衰老、疾病及生活压力引起的负面情绪,舒缓心情,消除焦虑和抑郁等症状,同时也能够明显增强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和调节能力,增强内脏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进而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使整体水平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2.2 运动养生项目——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

健身气功是我国正式开展的第62个体育项目,也是首次列入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按照“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促和谐”的总体思路,科学编创推出9套健身气功新功法,在全国建立健身气功活动站点11000多个,习练人数达100多万人,并举办了三届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贯穿全年的全国百城和千村健身气功系列展示活动形成品牌,为满足群众气功健身需求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2004年启动健身气功项目对外宣传推广活动,目前已经传播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19个国家和地区成立健身气功社团组织,并连续举办4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3 武术与养生的联系

3.1 武术与气功

在中国,武术中的内功与气功有相通之处,而气功与养生也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气功理论认为:气是构成、维持、充养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同时武术也借鉴了气功理论并结合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提出了“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说法。一些武术大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经验教训,这也充分说明了内功是练武的基础和根本。北拳要求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形意练功则既强调“外三合”,亦重视“内三合”。《少林拳术秘诀》首篇即为《气功阐微》,强调练武“武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并指出:“气功之说要有二:一养气,二练气”。“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武术气法是拳家在长期体验呼吸与攻防动作配合、呼吸与蓄发劲力配合的过程中,总结出以气助势、以气催力的呼吸方法。可见武术与气功二者相通,重内功,讲内壮。

3.2 养生对武术的影响

养生与武术在长期的相互融合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于不同的流派和拳种,养生对武术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养生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是通过用养生观念对武术技术进行整体的改造,这样就使不少传统武术流派在保留其技击功能的同时,客观地成为了古代养生系统的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武术养生。武术养生“融健身、疗疾、娱乐、观赏于一体,表现了人对自身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发展,表现了人们对改造自身的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发展”。武术是以技击为核心价值的,但我们同样肯定技击与养生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养生对武术习练者技击水平的提高作用。

4 大众对养生健身武术的需求

4.1 现代人的健康危机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提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一种“第三状态”。他认为,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医学院的中医教授王育学,将N·布赫曼的“第三状态”理论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中“不归类在他处”的“衰老”、“不适和疲劳”等字眼对应,率先提出了“亚健康”的中文名称。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70%-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常见症状是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等各种压力造成的疾病,进一步加速和提升人们对养生知识的追求,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

4.2 武术的养生健身价值

武术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其自身独具特色的健身功能正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传统武术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它讲究从整体观出发,注重人体的内外兼修,由内到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它不像西方体育只针对身体的局部进行锻炼。传统武术注重意念,在锻炼时要求意在行前,形神相随,在习练过程中配合着呼吸来调整人的身心状态。武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练习形式适应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人们可以根据武术的运动风格和特点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健身气功在短短几年间得到广泛传播就是很好的例证。

5 武术传播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武术的技击功能越来越少的发挥作用。而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武术在现代化社会的传播中,人们更多的是将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达到身心和谐。练武应逐渐走向“养生”,通过习练武术对身心的共同作用来养生,使机体放松、缓减工作和生活压力,将练武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中国传统的精、气、神、经络等理论,融合于武术之中,形成武术的练功要求和重要理论。武术实践操作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维护生命,而广大人民群众对武术的实际需要和心理期待也是健体强身、休闲娱乐。文明时代的价值诉求也在排斥暴力而宣扬和谐,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主题——和谐,这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体各项机能的高度优化和身体与心理的和谐。而人、自然、社会的这种价值诉求和进化发展规律都能在武术身上找到某种映像,并与养生一一对位。而武术的操作方式,则完全符合现代健身的基本要求,即同时具备有氧运动、休闲运动和终身运动的特点。因而,在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中,完全有理由按照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养生来继承和发扬它。

[1]周群英.武术健身与养生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2):35.

[2]国家体委武术院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7-448.

[3]曲天敏.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心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40.

[4]赵 永,彭春梅.谈中华武术与人体养生[J].搏击·武术科学,2005(6):27.

[5]尹海立,惠 艳.从武术自身特性视角思考武术的推广模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

[6]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7]王 林.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技击传统武术气功
传统武术怎么了?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动物的“气功”(二)
动物的“气功”(一)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